关于新时代中小学美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1-08-03郑玉芳
郑玉芳
美育的关键在于美感教育,美感教育包括对艺术美的认知、欣赏、感受,对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品格、情操与素养的教育。中小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三观养成、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小学时期的教育应实现知识教育与德行培养的并行,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美育,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德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美育的定义
美育指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它既包括审美教育,又包括情操教育与心灵教育。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温润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胸襟。
二、中小学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这一方面。在中小学阶段融入美育,一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二是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新时代中小学美育的实践路径
(一)落实美育观念
首先,正确理解美育的内涵。除了常见的狭义概念外,还要理解广义的美育,即将美学原则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中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品格养成、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教育中更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行为美与心灵美的教育,将美育功能落实到素质培养的层面。其次,要落实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对美育的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不应随意削减美育课程,要确保美育拥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再者,中小学还应开设多样的美育课程。除了必备的美术课程与音乐课程之外,还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开设舞蹈、剪纸及地方人文艺术类课程,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价值与功能。最后,实现美育多学科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美育不仅要落实知识体系教育,还要提高美的实践性与思想性。为此中小学应注重美育在中小学基础学科中的渗透和融入,积极开展以生活实践、课外实践为载体的美育,在自然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
1.开展关于艺术审美的体验性课程。首先,中小学除了要落实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音乐与美术课程)之外,还要注重开设欣赏类、体验类课程,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其次,中小学可以开设特色艺术审美与感知体验课,如地方传统戏曲鉴赏课、交响乐的集中体验课等。最后,中小学还可以组织开展音乐现场表演欣赏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进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2.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中小学应加大美育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不仅要保证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数量,还要为实践类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同时,由于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某些特定类型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学校还应开设更加细致的艺术实践类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例如,学校可以将音乐课程细化,分为中国传统戏曲、西方传统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多个门类,并开设相应的鉴赏、创作类课程,为中小学生营造感受艺术、学习艺术创作技能的良好学习环境。
(三)发挥评价在美育中的导向作用
有效的评价是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导向。为此,中小学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优化美育评价工作。首先,学校应通过学生评价、学校自评、丰富评价主体与评价内容等方式,构建具有开放性的动态化评价体系。将应试评价转变成多元化评价,进一步深化美育发展指标的评价体系。其次,学校应展开多元化评价。个体审美之间具有差异性,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可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避免以同样的目标和标准评价不同的个体。中小学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要素,将评价体系总结为三个主要评价指标,即基础性指标、学业指标与发展指标,并合理分配三种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学校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小学应改变现有的学业评价方式,增加学生自主创作作品的分值,以此肯定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美育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在中小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为了更好地展开中小学美育,学校应加强美育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学校要合理规划,明确美育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布局、建设思路等,并将美育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升至学校管理层面,由上至下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美育型教师培养机制。同时,学校还要规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好美育元素的渗透工作,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硬性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学校要不断培养、提高教师的开拓创新能力,引导、鼓励教师深入探索美育的新理论、新方法,掌握美育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并将其合理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在无形之中渗透美育。此外,教师还要处理好美育与日常教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掘其他学科教学中的美育元素,在日常教学中合理渗透美育,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美育人才培养、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美育水平。
(五)优化美育管理机制
一方面,中小学应充分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将其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营造全员参与美育的校园氛围,并建立民主化的美育管理制度。同时,关于美育的管理机制,中小学应建立长效化的管理模式,由学校管理层牵头,进一步强调美育的目标意识,深化美育的内涵。另一方面,中小学应构建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例如,关于美育实践基地的构建,学校应组织专项研讨会,既要做好宏观层面的引导,也要做好微观层面的规范指导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中小学还应结合美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完善美育管理制度,让其更符合实际教学情况。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应格外注重美育的重要性,积极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通过落实美育观念,构建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发挥评价在美育中的导向作用,加强美育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美育管理機制等渠道,将美育落到实处,从而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