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阅读的个性化评价初探
2021-08-03张星星
张星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和保护。新课程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切实提高审美能力。”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具体应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因此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目标,或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学方式需要调整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枯燥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掌握相应的词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部分教师没有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引入趣味性内容,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枯燥和乏味。
(四)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是由教师主导,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的空间,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阅读评价存在问题
评价的形式单一,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的语言单一,评价中只使用“好”“很棒”“不太好”等词语,评价内容不够丰富;评价的标准单一,教师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语文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上问题导致很多学生都无法体验到语文阅读的乐趣,无法挖掘自身潜能。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智力、思维都尚未发展成熟,控制力、注意力、理解力等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教师要抓住这类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的听、说、读、写及其他课堂表现做出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鼓励、收获成功。
二、如何开展个性化评价策略
(一)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少数教师还是用标准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个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只能揣摩教师的意图去猜测答案,无法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应在自己的教案中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活动,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感知课文后的体会,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现。例如,教师在教授《蜡烛》这篇文章时,为了缓和课堂沉悶的气氛,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内容上感知文章的美,并充分运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主题。这种教学设计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解读,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书本,并提供给学生发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作品灵魂的深处。
(二)对错分明,无须无原则地包容学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中,大部分教师能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人化、个性化的理解。但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尊重”,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予以肯定,无论对否都加以表扬,无原则地包容学生的所有回答。这其实是个性化教学的一个误区,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会让学生过于自信,不经过思考,想什么说什么;二是让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搞不清对错。
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成为热情、独立、有反思能力的阅读者,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做出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是正确的。但是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偏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研读,细心品味,用心体验,在研读、品味、体验中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摒弃消极的体验和感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解读除了一些误读之外,还存在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是有时这些观点却与“标准答案”相违背。那么教师应如何抓住其中的闪光点又不违背权威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不断涌出的“哈姆雷特”,教师又该如何“择优录取”呢?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该如何处理呢?
例如,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曾在他的课堂上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对鲁迅《祝福》的分析,按照权威的解读,鲁四老爷无疑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而有学生认为鲁四老爷对封建礼教的规范深信不疑,并非从中渔利,他和柳妈一样,本身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此不是凶手。对于这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解读,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思考,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这种理解却和权威解读发生了冲突,学生考试时如照此答题,则很可能会丢失分数。因此,在考试仍是衡量学生的最佳方式前提下,王教授认为学生考试答题时不能违背权威解读。这也就是说,平时上课可以鼓励学生自由解读,但考试时,还是继续让鲁四老爷“担当”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吧!
(四)通过引导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新课标理念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培养小学生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客观评价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引导小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及习惯,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性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例如,在学习《花牛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小学生找出押韵的字词,并告知小学生诗歌讲究押韵,这样读起来才会更有节奏,更加朗朗上口。然后再让小学生自己品味、感受,并在课堂上朗读。接着,教师让小学生评价自己的朗读情况。这时学生说:“我认为自己读出了牛的悠闲情态,但读得不够顺畅,我觉得还能读得更好。”此时,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再次朗读和自我评价。学生说:“这次我比较注意押韵的地方,读得更通顺了,而且把牛悠闲又开心的心情也表达出来了。”听了学生这样的自评,教师再次肯定学生,并让其他学生以此为榜样。教师引导小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并能让小学生在自我评价及教师的肯定中获得进步,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同时,自评还能帮助小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五)学生对学生评价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互评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学会将评价权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评价别人,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评价的权利,教会他们评价的方法。比如,笔者在教授《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让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青蛙和鸟之间的对话。有个同学评价说:“我觉得他们的阅读有利有弊,优点是他们朗读的时候声音很大,但缺点是不够默契。”另一个同学说:“我觉得张信浩今天很棒,他主动舉手了,但是阅读得不够流畅。”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学会了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借鉴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六)通过提问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以往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多是指导小学生在课堂上运用阅读方法掌握阅读内容,最后以习题或小测验的形式做出书面评价,来检验小学生的阅读成绩。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让教师了解小学生的阅读情况,但容易导致教师忽视小学生的体验、理解、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无法及时纠正小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教师应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阅读,了解小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阅读习惯,给予他们最大的肯定和欣赏,以调动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比如,教师在教授《猴子捞月亮》这一课时,当小学生阅读第一段小猴子发现月亮掉到水里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小猴子现在是什么心情?”有学生回答:“很焦虑。”教师评价道:“很正确。”另一个学生回答:“很焦虑,但不知道该怎么办。”教师评价说:“这位同学见识更深,很棒。”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下去,让学生仔细感受猴子的情绪变化。有的同学读完课文后马上说:“猴子看到水里的月亮着急,但是看到天上的月亮又高兴了。”教师评价说:“一边读书一边感受,你的体会很深刻,真棒。”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评价中,教师应多以肯定、赞扬的方式评价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带题阅读,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遵循文本内容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将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进文本、拥抱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领会和品味文本内容,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