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返本开新
2021-08-03张建晓
摘 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探讨主要分为偏重微观意义上的思想品德培养与偏重宏观意义上的整体思想转变两大发展脉络。它们在相互交织、对话、碰撞的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沿用发生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运行特征是自上而下的、蕴含明显的价值倾向、始终关注人的思想。基于此,可以推论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政治组织自觉依凭自身的思想优势,向社会大众传递契合自身根本利益的思想内容,以促进社会大众思想更新及行为调适,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更新;行为倾向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7-0119-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研究”(19AKS008)。
作者简介:张建晓(1991-),男,浙江瑞安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学者们围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持续不断地提出了诸多概念方案,为我们认识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元问题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新时期,要坚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问题的探讨,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具有广泛共识性的概念方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不断涌现出新的未知元素。只有持之以恒地推进概念探讨,才能够全面挖掘概念背后的意涵。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状态下,要想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探讨,就需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返本开新,在回顾既有研究的过程中寻求共识,在植根共识基础中追求发展。也就是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探讨需要遵循两大基本原则:一是立足既有研究。概念探讨并不能为了追求新颖性、原创性而彻底抛弃已有的概念界定,另起炉灶,而要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寻求共性,尽可能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涵。二是坚持与时俱进。概念探讨要在继承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克服既有概念界定中不合时宜的观点、元素,推陈出新,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唯有此,才能进一步明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信。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脉络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被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概念,而是指向一种琐碎的经验现象。直至20世纪80年代,为了顺应人与社会思想诉求的变化、发展,作为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正式确立。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独创的学术概念,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单以“学”“原理”冠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材、专著就达50多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便是这些教材、专著共同关注的重要论题。其中,这些教材、专著提供了27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方案,共同编织了庞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谱系,呈现出持续争鸣、不断深化的发展态势(见下图)。
如图所示,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探讨历史划分为4个区间,即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9年,并将学者们的概念方案按照各自提出的时间顺序,从左至右排布于各个区间中,形成错综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图谱。
从中可以发现,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方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语义承继关系以及逻辑关联。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方案集中分布于两条不同的发展脉络之上。第一条发展脉络以张耀灿、邱伟光、郑永廷等学者所提出的概念方案为起点。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社会大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6这一概念方案偏重微观意义上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就目前学界概念使用情况来看,这一概念方案影响广泛。第二条发展脉络始于胡耀邦所提供的概念方案,集成于陆庆壬所提供的概念方案。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2]这一概念方案偏重宏观意义上人的整體思想的转变,影响也较为广泛,对王礼湛、王瑞荪、苏振芳、荆惠民、孙其昂等学者所提出的概念方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就上述两条发展脉络而言,尽管由于观点偏重的差异而呈现出分殊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甚至一些学者的研究呈现出合流趋势。比如,以邱柏生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或集团,根据社会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内容,运用各种方式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施加政治的、理论的、精神的、心理的综合影响,以对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奋斗目标达成共识和相对一致的行动。”[3]这一主张在实质意义上受到了第一条发展脉络与第二条发展脉络的综合影响,兼顾了微观思想品德培养与宏观思想改造。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在概念探讨过程中遵循立足既有研究与坚持与时俱进两大原则的话,那么在未来的研究中,这种合流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同时,结合近年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探讨热度呈现出的稳定发展态势来看,当下的学者有必要且有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认识推向新的高度,进一步促推概念共识的达成进度。
二、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达成的主要共识
概念的探讨不可能总是另起炉灶,而是要从既有研究成果中凝练共识,从共识中寻求突破道路。综观现有的27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方案可以发现,不同概念方案在相互对话、碰撞的过程中,达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共识。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主要沿用发生定义,“属”加“种差”是最为普遍的定义方式。一方面,学者们普遍将社会实践活动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属”,这已是学界的共识;另一方面,考察现有的定义,学者们对于种差的认识虽然存在些许差异,但他们共同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生定义传统,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或者形成过程中的情况作为种差的定义模式[4]。张耀灿等人的观点便属于此类。发生定义这一传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并在研究中不断深化。本文亦认同此种定义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面貌与逻辑内涵仍处于争论的背景下,这一定义模式竭力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的、完整的意蕴,相对客观地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发生定义的一个必备要素,便是要限定被定义项的历史起点,即历史断代问题,这也成为学界探讨的重点内容。其中,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历史绝不仅仅始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之时。学者们一般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来追溯其历史,并将研究起点不断向前推移。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代表观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始于阶级和国家产生之时[5]48,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始于原始社会[6]。上述两种观点之所以存在显著差异,是因为他们对政治有着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观点是基于人类社会特殊历史条件即阶级社会下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他们理解的政治是与阶级和国家共进退的狭义政治,而将在此之前的原始社会中的氏族聯盟、信仰控制等思想教育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5]45-49。第二种观点则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的共同性特征即人的生存利益关系,他们理解的政治是与人类社会共进退的广义政治,开辟了广阔的研究空间[7]14。后者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共识,也是本文认同的观点之一。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根据现有定义,有学者认为“自上而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状态,关注到了“群体→个体”“群体→群体”以及自我教育的通道,强调由国家、阶级或者政治集团等群体性组织对其成员开展教育,借此实现思想的改造与行为的重塑,使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其所属群体性组织的要求[7]7。在这里,很多研究主张一定的群体性组织始终占据价值上的制高点,以优势价值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基于此,我们进一步推测,价值制高点的形成,并不是先验的、无条件的,而是受由思想觉解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先进性差异影响而已。正是由于群体性组织的思想觉解程度相对高于个体,前者所秉持的价值先进于后者,前者从而能够对后者进行引导、教育。而本文认为,个体与群体之间并不单单只有这些关系,还有更为丰富的意义亟待阐释。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蕴含明显的价值倾向。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价值中立观点对研究取向的影响也呈现出强势的一面。这将进一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分学者试图通过严格客观的数据,来确证复杂的、主观的思想问题。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所谓价值中立,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有着显著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能为了恪守客观性的标准,而忽视了本身所存在的价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存在显著的价值倾向。已有研究显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指向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能力的发展[8]、社会精神文化与秩序的建构、人的生命本真的现实化[9]、人类文明的演进[10]207-208等,其所指示的面非常宽广,而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生存利益关系的关怀。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建基于深刻的理论信念,即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在价值上都具有可改善(变得更好)的特质[11]。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思想。现有的定义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人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人的思想,进而实现思想的外化,作用于人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所在。对于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地位,学界已经达成总体共识,即基本范畴[1]37或者研究对象[12],不过,在具体定位上尚存差异,主要包括:思想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而存在的[13],思想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一部分而存在的[14],思想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空间而存在的[10]144。总之,人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研究对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新思考
显而易见,上述五大共识是认识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重要基础,在总体意义上重新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方向、路径。本文基于上述五大共识,沿用发生定义的方式,提出概念假设,即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特定政治组织自觉依凭自身思想优势,向社会大众传递契合自身根本利益的思想内容,以促进社会大众思想更新与行为调适、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特定政治组织自觉发起的“思想—行为”层面上的互动活动。在既有概念方案中,学者们一般都是将国家、阶级、政治集团、政党等不同类型、规模的政治组织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发起者、管理者,本文基本认同此类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特定学科,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到重视,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活动。而这一活动必须是社会中按照特定秩序、遵从先进价值(反映社会大众利益诉求)组织起来的特定政治组织②才能够承担的。其原因在于,特定政治组织一般拥有一套共同的、稳定的、先进的利益价值体系,以及完整的、系统的、有力的组织与运行机制。为了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价值,它会自觉、有计划、有组织地发起规模化的、系统性的、持续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而释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日常生活中一些社会组织(如高校)之所以能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因为其背后有特定政治组织的坚强支撑。没有任何政治组织支持的、缺乏稳定利益价值体系的自然个人或者松散的社会组织是无法承担完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由特定政治组织自觉组织、发起的。进而言之,特定的政治组织自觉发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质上是“思想—行为”层面上的互动活动。综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是在特定政治组织与社会大众之间展开的。比如,我国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是中国共产党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党和国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展开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只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互动关系是以自上而下的建构态势为主,同时内嵌着自下而上的反馈态势。当然,这是一种抽象化、简约化的理论描述,具体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必然是极其复杂的,在此不作赘述。在既有的共识性观点中,学者们共同主张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不是直接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往中展开的。在这里,其中的思想交往并非仅仅停留于思想层面上的活动,而是贯通思想与行为所形成的“思想—行为”连续体。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思想层面,而且循着思想转化为行为的路径不断向行为层面延伸,从而在行为层面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政治组织自觉发起的“思想—行为”层面上的互动活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政治组织依凭自身思想优势传递契合自身根本利益的思想内容的活动。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特定政治组织与社会大众之间,且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为主的建构态势。那么,较之于具体的个体,为什么政治组织必定占据着优势地位呢?首先,无论是从层次、规模上,还是从社会地位、影响上讲,特定政治组织都具有明显优势。其次,一个成熟的政治组织由于自身的组织化、秩序化特性,能够凝聚集体智慧,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利益价值体系的生产、再生产与维护机制,这是社会中的具体个体无法具备的。比如,一个成熟的政治组织内部一般都会设置类似智库的部门,汇集专家、学者、领导干部等多方面智识,系统总结与反思本组织过去的行动经验与教训,针对性地设计本组织当下乃至未来数年行动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意识、有计划地规划本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道路等。再次,政治组织完全有能力通过自身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建构出先进的、超越个体思想局限的、系统的、完善的思想体系,并为社会中的具体个体提供思想指引。众所周知,一定的政治组织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个人为了某种共同利益、遵循特定组织秩序组织起来的组织形式。这就意味着一定的政治组织至少代表着某个区域或者阶层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即生存利益关系)。换言之,特定政治组织所生产出来的思想内容理当契合自身的根本利益,也应当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通常情况下,该思想具备价值上的优先性。正因如此,该政治组织所依凭的思想优势及其传递的思想内容才会带有强烈的政治性。最后,特定的政治组织能够通过相应的政治实践为自身的思想优势提供合法性证明。以中国共产党为例,20世纪中期,中国共产党首次凝聚集体智慧,形成毛泽东思想,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后期,中国共产党再次凝聚集体智慧,熔铸了邓小平理论,以改革开放政策引领人民群众踏上富强之路。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相继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可见,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自身一次又一次思想智慧的凝聚以及伟大的政治实践,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就此而言,较之于具体个体,特定政治組织无论是在思想的存储量上,还是在思想的先进性上,都拥有着明显的天然优势。若从势差角度讲,特定政治组织必然凭借自身的思想优势,向社会大众传递契合自身根本利益(即生存利益关系)的思想内容。在一定的社会中,这种反映某个阶级或者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内容常常表现为一定的政治思想。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大众的思想更新[15]与行为调适、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行为”层面上展开的、由特定的政治组织自觉依凭自身思想优势,向社会大众传递契合自身根本利益的思想内容的活动。基于此,我们可以推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作用于社会大众的思想与行为,以促进其思想更新与行为调适,最终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在这里,无论是思想更新、行为调适,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当是辩证统一的连续过程。首先,思想更新既是一种动态的觉悟与扬弃过程,也是一种静态的精神气质[16]。一方面,特定的政治组织自觉依靠自身的思想优势通过种种渠道、平台、路径,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大众传递契合自身根本利益的思想内容,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逐渐认同自身的利益、价值主张,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思想觉悟水平,进而促进社会大众思想的“新陈代谢”,实现新思想对旧思想的扬弃乃至取代;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在大多数时候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在上述过程中,社会大众持续不断地接受来自特定政治组织所传递的思想内容,逐渐扬弃乃至取代旧思想,形成新的、稳定的思想。只有当新思想达到一定的量,从而引发质变的时候,社会大众的思想觉醒才会实现质的飞跃,最终实现阶段性的思想更新。从这一意义上讲,思想更新实质上就是动态的觉悟、扬弃过程与静态精神气质的阶段性统一。其次,思想更新会持续不断地外化、落实、调适行为,其显著效应在于吸引社会大众自觉参与到政治组织的共同体建设中来。比如,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导向,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乃至人民群众的思想觉醒及更新,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水平,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显著的思想引领力、感召力,在政治组织建设、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思想更新与行为调适最终会汇聚为强大的思想与行为的聚合力,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程,不断趋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过程。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探讨需要一定的阶段性总结,从而为认识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指导。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概念探讨永无止境。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学者专家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不断达成一系列新的共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认识的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与服务,这也是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探讨与反思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 笔者以27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方案为基础绘成此图谱,图中显示的作者姓名位置排布依照教材或专著的出版时间而定。
②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特定政治组织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发起者、管理者及其多维度呈现的集合的概括。比如,中国共产党便是特定政治组织的较为典型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4.
[3]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6.
[4]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62.
[7]张澍军.学科重要理论探索:我的18个思想政治教育见识见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8]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8.
[9]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2.
[10]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11]沃勒斯坦.所知世界的终结[M].冯炳昆,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50.
[12]孙其昂.政治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13.
[13]郑芸,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中的“思想”[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2(2)∶17.
[14]李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10.
[15]李君如.观念更新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30.
[16]张建晓,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逻辑建构[J].理论与改革,2017(2)∶186.
【责任编辑:张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