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角下的中日“狗”类谚语对比研究

2021-08-03马爽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映射概念隐喻认知

摘 要:隐喻是非常重要的语义扩张手段。日汉谚语中“狗”的概念隐喻大致可归纳成“人物性格域”和“事物情感态度域”两种经验域,通过系统地分析和考察中日“狗”的概念隐喻模式的异同,阐释其意义生成机制,能够揭示日汉语中“狗”的映射之差异,并分析其异同背后的原因。“狗”的动物隐喻在两种语言中所反映出的共性源于中日两国人民认知上的同一性及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而个性源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思维习惯的影响。

关键词:概念隐喻 中日对比 认知 映射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由Lakoff和Johnson创立而成,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生成语法统治的基础上诞生。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在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被看作是修辞学的研究范畴,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意义产生的根源。a

隐喻现象常出现在惯用语中,是惯用语语义扩张的重要途经。国内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认知角度的惯用语研究,其中以身体类惯用语居多。动物类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也在逐年增多,但以英汉对比居多,中日两国的动物类惯用语隐喻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其中曹金波、王丹(2018)是关于中日“猫”类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邓娟(2015)是关于中日“狗”类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但笔者在阅读邓娟文章时,发现该文主体部分是将中日“狗”类惯用语根据褒义、贬义、中性意义进行分类,再一一解释每个惯用语的意思,对于语义扩展的过程并未进行详细的介绍,对“狗”的概念隐喻也未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本文在邓娟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分析中日文化背景、认知方式上的异同点。

二、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本文以带有隐喻的惯用语为研究对象。中日两国许多学者都曾对惯用语进行过定义,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说法。并且惯用语与谚语、成语之间的界限也十分模糊。本研究将惯用语、谚语、成语都纳入考察范围。

主要运用词汇计量法获取语料。中文方面,通过《中华成语词典》《谚语词典》查询到与“狗”“犬”隐喻有关的语料二百四十一条。日语当中,利用线上「故事ことわざ辞典」「四字熟语辞典」「Weblio辞典」以及相关日文网站b搜集到有关「犬」的隐喻语料一百零二条。

文章主要运用到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Lakoff & John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由源域 (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惯用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已定型的词组,惯用语中常使用到隐喻,隐喻是惯用语语义扩展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动物就与人类有着密切的接触,人类通过观察得出动物的一些习性,并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将其与人或某些事物的特点联系起来,通过语义拓展,创造出大量动物类惯用语。这种语义扩展一般是从具体域(始源域)向抽象域(目标域)的扩展。c所以在研究“狗”类惯用语的隐喻现象时,首先要明确“狗”的基本特征,即具体域(始源域),再将其与抽象域(目标域)联系起来。接下来从目标域为“人物性格域”和目标域为“事物情感态度域”两个方面,分别对比中日异同点。

三、狗的基本特征

1.狗是食肉目,喜食肉类。

2.狗的牙齿全部为短冠形,高低错落。

3.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最初用于幫助人类捕猎以及看家护院。如今是饲养率最高的宠物。

4.追猎本能:狗喜欢追捕生物,人就是利用狗的这种特性,让他驱赶羊群、牛群和保护自己。

5.狗在农业社会逐渐失去“帮助人类捕猎”的功能,主要作用是看家护院及供富人娱乐。

6.狗的主要生存方式是依靠人类喂养,依附于人类。

四、目标域为“人”时

(一)中日共性

1.狗喻“忠诚、有情义的人”。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早已与人类结下深厚的友谊。在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原始社会,狗一直是人类捕猎的好帮手。狗不仅能帮助人类捕猎,还会在危险时刻保护主人。所以,狗被认为是人类忠实的伙伴、是有情有义的动物。“忠诚”“有情有义”这样的特征由始源域“狗”向目标域“人物性格域”扩展,用来隐喻“忠诚、有情义”的人。

汉语中的“狗不嫌主贫”“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以及日语中的「犬は人につき猫は家につく」「犬は三日飼えば三年恩を忘れぬ」都是指一个人重情义、知恩图报等高尚道德品质。“犬马之劳”「鷹犬之才」「狡兎死して、走狗烹らる」之中的狗都是隐喻忠臣良将。

2.狗喻“子女、孩子”。狗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人对狗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中国本土狗的体型一般都较小,使人容易联想到孩子。加上狗在农业社会失去“狩猎助手”这一功能,导致地位下降。所以狗常用来隐喻“子女,孩子”,并且是作为谦称。汉语中有“犬子”“景升豚犬”,日语中有「犬馬の養い」「豚児犬子」,都是以狗隐喻“子女”。

3.狗喻“道德低下、行为卑劣的人”。进入农业社会之后,渔猎不再成为主要的生产手段,养狗的作用变成了简单的看家护院,狗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直接的帮助,又不能像鸡或者羊一样为人类提供需要的食物,所以狗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下降。由于狗天生的追逐扑咬本能,看家护院的狗时常对路过的人狂吠甚至试图扑咬,也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印象。这样的特性映射到“人物性格域”这一目标域上,狗的语义扩展为“道德低下、行为卑劣”的人。

汉语中“篱笆破,狗进来”“狼心狗肺”,日语中「垣堅くして犬入らず」中的狗都是隐喻“邪恶之人”。汉语中“狗眼看人低”“虎落平阳被犬欺”,日语的「家の前の痩せ犬」中则是侧重于隐喻“小人得志、势利小人”。“狐朋狗友”“鸡鸣狗盗”以及「狐群狗党」是指“不务正业、从事不法活动的人”。

因为狗在捕食及攻击他人之前不会发出叫声的特点,中日惯用语中还会以狗隐喻“城府深的人”,例如汉语中的“咬人的狗不叫”,日语中的「食いつく犬は吠えつかぬ」「吠える犬はめったに噛みつかない」等。

古代肉的价值高,对比食草却能给人类带来收益的羊、牛等家禽,狗喜食肉的特点也易使人产生负面印象。汉语中还有“狗揽三堆屎”“人不宜好,狗不宜饱”等句子,其中的狗隐喻“贪心、不知足的人”。

当一只狗在叫的时候往往会引起许多狗一起叫。日本人由这样的现象联想到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传播谣言、说别人坏话的样子,所以产生了「邑犬群吠」这样的惯用语。其中的狗隐喻“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小人”。

4.狗喻“无能浅薄、依附他人的人” 。狗被人类驯化之后便失去了独自觅食、独立生存的能力。狗的主要生活方式是由人类饲养,依附于人类。这一特征可以与有些人“无能浅薄、依附他人”的性格联系起来,实现了语义扩展。

汉语中的“狗肚子里藏不住热脂油”“蜀犬吠日”以及日语中的「犬に論語」「蜀犬、日に吠ゆ」侧重于指人“知识浅薄、少见多怪”。汉语中还有“三公后,出死狗”“将门无犬子”等句子,其中的狗隐喻“没出息、愚蠢的人”。日语当中「犬の遠吠え」用来比喻“虚张声势的弱者”,这里的狗也是隐喻“无能的人”。

中文中“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中狗喻指“人云亦云的人”,受汉语的影响,日语中也有「一犬影に吠ゆれば百犬声に吠ゆ」的说法。

“狗急跳墙”“丧家犬”「飢えたる犬は棒を恐れず」「喪家の狗」中的狗隐喻“走投无路、落难的人”。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受这个故事的影响,汉语中有“淮王鸡狗”“鸡犬升天”这样的成语,日语中也有「淮南鶏犬」这样的四字熟语,其中狗都是喻指“依靠他人而得势的人”。

汉语中还有“鹰犬”“走狗”这一类词,多为贬义,代指为“依附于权贵,被权贵驱使的奴才”。日语中也有惯用语用狗来喻指“谄媚、顺从的人”,例如「尾を振る犬は叩かれず」「杖の下に回る犬は打てぬ」。

(二)中文中特有的隐喻表达模式

1.狗喻“丈夫”。中文中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样的句子,句中的“鸡”和“狗”都是喻指女子的丈夫。这样的隐喻来源于鸡和狗在人类心中是较为卑贱的动物,用“鸡”和“狗”隐喻“丈夫”是想表达不管嫁给多么差劲的人都要夫唱妇随,顺从丈夫。但这样的隐喻关系在日语中并不存在。

在日本镰仓幕府时期,女性同样可以作为土地所有者而成为幕府的支柱。也就是说,在镰仓幕府时期,男女之间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地位差别。但是镰仓时代之后,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使得中世纪武士社会的男女地位差别越来越大。d可以看出,镰仓幕府之前的日本女性社会地位要高于儒家思想影响更为深入的中国。并且在古代日本,嫁入制普及较晚,甚至有很长一段时期以走婚制为主,“夫唱妇随、顺从丈夫”这样的思想不能被古代日本人所理解,所以“嫁狗随狗”成为中文独特的表达方式。

2.狗喻“多管闲事的人”。中文中有“狗拿耗子”这样的惯用语,其中的狗隐喻“多管闲事的人”。这样的隐喻关系是出自“捉老鼠是猫的职责而不是狗的职责”这一常识,人们将狗的这一行为联系到人身上,产生了这样的隐喻关系。

(三)日文中特有的隐喻表达模式

1.狗喻“徒劳无功、白做牺牲的人” 。因为狗的体型较小,相对于其他猛禽来说战斗力较低,会给人带来做事徒劳无功的印象。日语中「犬骨折って鷹の餌食」「犬死に」就是表达的这样的意思。

2.狗喻“同一集体中团结在一起的人” 。日本人倡导集团主义,认为在一个集体中的人要团结在一起。在狩猎时,鹰和犬常被人类当作两个帮手配合着使用,此时鹰和犬就成为了一个集团中的人。日语中「犬も朋輩、鷹も朋輩」,其中犬和鹰就是隐喻“同一集体中团结在一起的人”。

3.狗喻“鬼迷心窍的人”。狗在撕咬打斗的时候会不听主人的命令,这样的特征使人联想到沉迷于做某事不能自拔的人,所以在惯用语「噛み合う犬は呼び難し」中,狗隐喻“鬼迷心窍的人”。

4.狗喻“忘恩负义的人”。日语中还有「飼い犬に手を噛まれる」这样的惯用语,以狗来隐喻“忘恩负义的人”。日本的狗既可以隐喻“知恩图报的人”,又可以用来隐喻“忘恩负义的人”,这在中国是不存在的。

五、目标域为“物”时

(一)中日共性

1.狗喻“年龄的谦称”。向尊上卑称自己的年龄时,汉语中有“犬马之年”这样的表達。指自己就像狗和马一样,只是虚度了光阴。受中国的影响,日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即「犬馬の齢」。

2.狗喻“次品、名不副实、劣质、骗人的东西” 。农业社会的时候,狩猎不再是主要生产方式,狗逐渐丧失了帮助人打猎的功能,于是狗只剩下看家护院这一个用处。地位越来越低,在生活中也被用来代指“功能不足、用处不大的物品”。汉语有“挂羊头卖狗肉”“狗尾续貂”这样的词语,日语受中文的影响,也有「狗尾续貂」「羊頭を掲かかげて狗肉くにくを売る」等类似的表达。

3.狗喻“曲折的交界线、复杂情况”。因为狗的牙齿全部为短冠形,高低错落。通过这一始源域,人从狗牙的形状上联想到了曲折的交界线。而曲折往往给人带来一种复杂的感觉,所以又引申出“复杂情况”这一语义。汉语中有“犬牙交错”“犬牙相制”这样的词语,日语中也有「犬牙相制」这样的表达。

(二)中文中特有的隐喻表达模式

1.狗喻“吃喝等物质诱惑”。在中国某些地区有吃狗肉的传统,当地人将狗肉当作美食。所以狗可以喻指“吃喝等物质诱惑”,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这样的谚语。而古代日本人很少吃陆地上的动物,主要以食用鱼肉为主,所以缺乏这样的隐喻表达。

2.狗喻“变化无常的世事”。白衣苍狗。浮云像白衣,瞬间变得像苍狗。白云这种变化无常的特性使人联想到无常世事。白云常幻化为狗的形状,所以狗也用来隐喻“变化无常的世事”。

3.狗喻“零碎细小的事物”。因为古代中国的狗一般体型较小,加上农业社会中狗的地位低下,所以狗的特征映射到事物上,用来隐喻“零碎细小的事物”,例如雞零狗碎。

(三)日文中特有的隐喻表达模式

1.狗喻“无意义的文章和话”。狗和鸡的叫声对于人类来说是听不懂的、无意义的。这一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事物情感态度域”上,狗叫用来隐喻“无意义的文章和话”,例:「犬吠驢鳴」。

2.狗喻“滑稽的样子”。「狆」是日本本土的一种小型犬,这种狗的鼻子较低,脸上有许多皱纹,样子较为滑稽,日本人由此联想到了人滑稽的样子,例:「狆が嚔くしやみをしたよう」。

3.狗喻“肮脏、卑鄙的手段”。狗的地位低下,狗的粪便在日本人眼中也是肮脏的代表,所以也用狗的粪便隐喻“肮脏、卑鄙的手段”,例:「犬の糞」「犬の糞で敵を討つ」。

4.狗喻“烦恼”。狗喜欢粘人,常常紧紧跟在人的身后。由此日本人联想到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烦恼,所以在惯用语「煩悩の犬は追えども去らず」中,狗也用来隐喻“烦恼”。

六、结语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惯用语当中有关“狗”的概念隐喻上,中日两国有着相同的一面,存在着明显的文化重合。这是因为无论哪个民族,都与动物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动物,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与狗交往的历史。世界各地的狗习性大致相同,往往会给不同民族的人带来类似的印象或引起类似的联想,并且这些类似的印象或联想往往会构成比喻中的相似喻体或相似喻义,体现着不同民族的共同的文化特征或内涵,这就是动物词汇中的文化重合现象。e

中日“狗”类惯用语的概念隐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不仅是因为上述的文化重合现象,同时也是因为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狡兎死して、走狗烹らる」「犬馬の養い」「淮南鶏犬」等词都出自于汉语典故,足以看出中华文化对日本人认知方式的重大影响。除了共同之处,还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狗”的概念隐喻上存在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点是由两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思维习惯的不同导致的。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语言的差异性体现出文化的特殊性。

通过研究语言可以探究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化上的异同点又为语言现象提供解释说明。各个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才能全面、理性地分析问题。

a 朱丽霞:《认知语言学与日语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第2期,第2页。

b 涉及到的网站有(1)https://kotowaza.jitenon.jp/(2)https://yoji.jitenon.jp/(3)http://thu.sakura.ne.jp/others/ proverb/data/list_all.htm

c 吴宏:《日语“颜”类惯用语的认知语义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8页。

d 秦颖:《从日本社会看日语女性语的产生与嬗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9页。

e 季云起:《中外动物词汇中比喻构词之比较》,《齐鲁学刊》2003年第4期,第103页。

参考文献:

[1] 曹金波,王丹.从认知视角看日汉“猫”的概念隐喻[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9,7(3).

[2] 邓娟.中日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以“狗”类惯用语为中心[D].湖南大学,2015.

[3]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n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作 者: 马爽,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映射概念隐喻认知
RMI原则在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美国动画电影题材变化及现实映射意义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