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机制建设探析

2021-08-03冯娅妮戴建忠国鹏

理论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机制建设中国共产党

冯娅妮 戴建忠 国鹏

摘 要: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机制建设,是加强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深化国家治理体系改革、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本领的需要。新时代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机制的建设,要牢牢把握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顶层设计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整体推进原则;要细化党的各项工作机制、优化党的组织机制、强化党的监督机制。

關键词:中国共产党;血肉联系;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7-0056-06

“一切为民者,民必向往之。”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前途和未来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和运行方式,探讨新时期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牢固坚持的一贯宗旨和基本原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认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长效机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推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顺利解决,不仅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问题,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1.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需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治国理念,出台《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完善《中国共产党章程》,不断推进党内制度建设,狠抓贯彻落实,构建党员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些举措表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深刻认识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不仅要在“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在“机制”上发力,不断促进机制的健全和完善[1]。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教育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等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制度内容不健全、制度运转不协调、制度功能不高效等问题在部分领域比较突出。一是在思想教育上,一些单位重部署、重形式、重痕迹,唯独不重视效果,党委理论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执行不严格,群众观点没有树立起来、群众感情没有培养起来,保障群众利益不见实效。二是在调查研究上,调研、联系点和视察等活动相关制度执行操作空间大、监督检查成本高,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不深入实际联系人民群众,热衷于走马观花、听汇报、看典型,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应付上级领导调研考察。三是在选拔任免干部上,一些单位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走过场,上级意见和长官意志起决定作用,造成党员领导干部热衷于对上级负责,搞“政绩工程”迎合上级部门,而漠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四是在党内监督上,人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监督形式陈旧、监督制度不健全、监督渠道狭窄、监督举报权利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

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机制建设有利于解决党内法规制度不健全、规定过于笼统、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有利于扎紧党内法规制度的“笼子”、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要科学设置党内机构的职能,明确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夯实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体制基础;要确立科学的制度设计理念,补齐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短板,构建完善的党内制度体系,促进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要严格规范党内权力关系,完善党内检查、监督、惩处等制度,扎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全党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深化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需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完善倾听人民意见和呼声、保障人民权益、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机构设置的不完善、职责划分的不科学、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认识到深化国家治理体系改革不但要“改革机构”“转变职能”“明确权责”,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而且要“体察民情”“重视民意”“保障人民权益”“接受人民监督”,健全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体制机制。

现阶段,国家治理体系中存在着人民当家作主不到位、人民群众政治参与不充分、人民群众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运行实践看,人大代表组成制度设计不合理,人大代表中领导干部多、一线群众少;人大代表产生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地区人大代表民主选举走过场、素质差的人员被选为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责任追究制度缺失,部分人大代表不履职、不尽责、参政议政敷衍塞责未受追责。从国家行政制度运行实践看,一些地方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执行不到位,政务公开不主动、不全面、不及时,人民群众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公共政策决策制度不健全,决策民主化程度不高,损害人民群众权益,错误决策得不到纠正。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运行实践看,一些地方制度执行不到位,存在不重视民主党派人士、忽视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民主党派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从群团组织工作开展实践看,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难、履行职责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共青团在农村地区、非公有制企业组织建设薄弱,联系青年、教育青年、管理青年、服务青年、保护青年作用极其有限;妇联组织在团结动员妇女、教育引导妇女、代表妇女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得也不够。

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机制建设有利于解决国家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能配置不合理、监督检查制度不健全、权责配置不到位等问题,使党和国家治理体制机制更加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此,要完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健全人大组织和工作制度, 保障党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当家作主权利;要调整政府机构设置,明确部门机构职责,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效能;要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促进政党协商和社会各界协商,更好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代表的职能和作用;要推进群团机构改革,创新群团管理方式,丰富群团工作形式,增强群团群众工作能力。

3.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本领的需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党要树立学习意识和本领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对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挑战更大、标准更严、要求更高;认识到党内不同程度存在执政本领不足、执政本领恐慌、执政本领落后等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已经把提升执政本领纳入党的建设内容,进一步重视提升新时代党的执政本领和执政能力。

现阶段,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部分西方国家利用媒体优势、科技优势、军事优势对我国进行歪曲、污蔑、围堵、遏制和恫吓,不断干扰和破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制造各种障碍和混乱。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比较大,社会阶层之间出现利益分化、利益固化趋势,对党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力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加之,党的长期执政,也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丧失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滋生贪图享乐和奢靡风气,习惯当“太平官”,不同程度地存在“庸政”“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党和国家机构“科层化”运作,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习惯对上负责,同群众感情不深、不愿接触群众、不善于做群众工作[3]。从党的历次主题实践教育、专题教育活动情况看,党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执政危机意识不强、执政本领水平不高、执政本领学习动力不足,以及一些地方执政本领提升机制不畅等问题。

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机制建设有利于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汇集民智、凝聚民力,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实现党的执政目标。为此,中国共产党要扎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要拓宽党的执政本领提升渠道,创新党的执政本领提升的方式方法,完善党的执政本领提升制度和机制,提高党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机制建设的主要形式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适时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改革、职能配置改革,进一步健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构建了包括党同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机制、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联系人民群众的机制、党通过政协组织联系人民群众的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机制。

1.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机制。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扩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实践机制。具体表现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通过视察、联系点、帮扶、结对子、走访等形式定期深入基层开展一到二个月的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社情民意,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并且向上级部门提交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的机制;党的职能部门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如党代会、两会、干部换届等)在部门职责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征集意见,走访辖区内人民群众、听取人民群众呼声的机制;各级党组织围绕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的重大決策、重要事项开展专题式调查研究,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的机制;中国共产党不定期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主题教育、专题教育活动,并且要求各地区各单位党组织吸纳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深入改进党的各项工作和转变党的作风的机制。

2.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联系人民群众的机制。

新时代国家政权机关掌握着立法、行政、司法、监察等权力,承担着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和国际交往等职能,管理着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直接与人民群众发生密切联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党组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归口管理制度等把党的意识形态和党员领导干部巧妙地嵌入国家与社会组织,将政党、国家与社会整合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体。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各级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监委等机构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实施对国家与社会的有效治理。中国共产党倡导“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执政理念和运行机制,建议全国人大实行开门立法、各级人民政府推行政务公开、各级法院检察院推行“阳光司法”,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政权机关相关制度和运行机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加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4]。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民主的执政原则和运行机制,要求各级人大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各级法院检察院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办案、守护司法公正。中国共产党坚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执政思维和运行机制,赋予人大组织和人大代表民主监督的权力,邀请人民群众评议行风政风,聘请人民群众担任人民陪审员、政府监督员等职务。

3.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联系人民群众的机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汇集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代表,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协全体会议、政协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议、双周协商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等制度机制,发挥政协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和职能,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优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抵制和克服工作中的“四风”以及各种消极腐败行为,加强和改进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建立了定期政治协商机制,就国家机构领导人选、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通过政协全体会议、专题协商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意见、开展政治协商,并且把协商内容、协商形式、协商程序、协商保障等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建立政治协商长效机制。中国共产党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创造调研条件、提供经费保障支持,相关部门为民主党派履职定期通报情况、解读政策、回应问题,形成“党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参政议政实践机制。中国共产党为民主党派开展民主监督明确监督内容,创新监督形式,探索监督路径,规范监督工作程序,建立知情明政机制、协调落实机制、办理反馈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推动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机制化。

4.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团体组织联系人民群众的机制。

群团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依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对群团组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创新领导群团工作体制,完善领导群团工作机制,推进群团组织设置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实行对群团组织分级管理、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同时受上级群团组织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在双重领导体制下,地方党委决定群团工作重大问题、管理领导班子、协调群团组织与相关部门关系,上级群团组织依据章程指导下级群团工作。这种双重领导体制,既符合群团组织工作的地方性、区域性特点,又便于发挥群团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群团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把群团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部署,建立党委研究决定群团工作重大事项制度、党委主要干部分管群团工作制度、定期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制度、党委群团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党委群团工作考核制度,不断健全中国共产党的群团组织工作领导机制;中国共产党把群团工作的价值定位于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推动群团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不断完善其在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过程中带领群众开展建功立业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工作机制。

5.中国共产党通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联系人民群众的机制。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基层社会的主要载体。在基层社会中,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领导着基层群众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决定、管理着基层重要公共事务,影响着基层公共资源的配置,主导着基层社会的公共治理。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基层社会,推动“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基层、基层对个人的政治整合”[5];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1]的作用,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基础;通过基层党组织“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促进基层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意识形态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宣传工作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基层社会成员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

三、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机制建设的原则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根本性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的原则,推进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机制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必须通过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群众性民间团体组织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基层监督的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原则,推进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机制的建设。

自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顶层设计”理念以来,“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的国家治理新思维就成为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对于我国目前所存在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不持续的矛盾问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出问题,困扰中国社会的相对贫困问题,后疫情时代解决社会各阶层收入普遍提高的问题,生态现代化的诸多问题等等,都需要“顶层设计”原则的支持和推动来解决,都是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直接方式。顶层设计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着眼于民生领域的“关键问题”;不是条条框框,而是要充满激情地为人民服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有全球视野,着眼于国际貿易共同体规则的制定,解决全球民众最为关心的投资问题、就业问题、消费问题和贸易问题;不是“单枪匹马”,而是要解决国家间利益的均衡问题、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国内战略布局的国际化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国际战略博弈的冲突和诉求问题。对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来说,通过顶层设计原则推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重点解决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问题,以及农村耕地、林地、牧地和宅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必须关注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双向博弈的困局问题,必须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与此同时,要逐步推进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弱化土地财政的系统性风险,逐步降低虚拟经济的投机性风险。

2.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解决人民群众密切关心的现实问题。

西方后现代主义大师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有的讨论和争议就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在当今中国,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必须从基层民众的现实需求和愿望着手。在全球暴发新冠疫情和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下,关注群众生活、关心民众疾苦、体恤民情民意、省察群众心愿,是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民生任务。在此基础上,必须重点关注内外需失衡问题、外汇储备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增长方式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电商贸易问题,农村的规模化经营问题、机械化耕种的问题、集约化生产的问题、绿色产业结构的均衡问题、农民宅基地的流轉问题等等,绝对不能搞“竭泽而渔”“拆东补西”“指南打北”式的异化资源配置政策。惟其如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进一步加强,2035年的远景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3.坚持群众诉求社会化原则,夯实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广泛基础。

群众的诉求就是党的诉求、群众的愿望就是党的愿望。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时刻想着群众、时刻依靠群众、时刻为群众着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伦理追求。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下,党的决策才能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到21世纪中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群众诉求广泛社会化的环境下,只有通过各种建立在“民本”基础上的制度和机制,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智慧、知识、修养和道德的互联互通。没有好的制度就没有“群众愿望的诉求路径”,失去了沟通机制就失去了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根本依托和美好前景。一般来说,政治协商会议、群众性团体组织、基层自治是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三驾马车”。其中,政治协商会议夯实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规范化渠道,群众性团体组织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执行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阵地,基层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职能大大提升了国家新型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效能。除此之外,各种自发性

的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组织、职业中介组织、专业科技组织、农村消费合作社等等都是党加强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阵地。可以说,以群众诉求社会化原则推动人民群众自我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新时代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主要路径选择。

4.加强基层监督原则,推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政党,必须是“作风过硬、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政党。国际共产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一再表明,那些充斥道德堕落、贪污腐败、投机取巧、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行贿受贿的政党都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诉求和愿望的政党,因而也是执行力和决策力最低的政党。党的作风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说到底,作风问题就是缺乏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引发的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问题。从中国政党建设的实际历程看,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升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效能,实现党内监督的基层化和党外监督的普遍化,是新时代推进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方面和长远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01).

[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18日在京召开[EB/OL].(2013-06-18).http://www.gov.cn/ldhd/2013-06/18/content_2428530.htm.

[3]王韶兴.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制度化的路径选择[J].理论探讨,2014(5)∶117.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EB/OL].(2016-07-01).http://news.cri.cn/20160701/85a04661-e871-d9ea-de7e-4a175d18a4b2.html.

[5]周光辉,王海荣,彭斌.突出政治功能: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内涵、意义与实践路径分析[J].理论探讨,2019(3)∶126.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机制建设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建立健全基层人民银行党建工作量化管理考核评价机制探究
青海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探析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机制管理的建设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积极运用“黄绿红”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电力企业打造反腐倡廉生态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