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 AI 技术研发与创新做智慧安防解决方案的领跑者---访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陈雪松

2021-08-03王剑

中国安全防范技术与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旷视联网智能化

■ 本刊记者 王剑

个人简介

陈雪松,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城市业务事业部总经理。200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曾任职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2017年加入旷视科技,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城市物联网等领域从业20余年,具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其团队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已落地全国150+个城市和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主要全面负责旷视城市大脑场景的业务落地工作。

伴随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入繁荣期,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创新和发展。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旷视科技)自2011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深耕细作,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安防、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等领域均具备成熟的解决方案和核心产品,为服务公安应用,建设平安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期企业视窗邀请到旷视科技资深副总裁陈雪松,请其为读者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

记者: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务实者和领跑者,旷视科技自2011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为我国社会公共安全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公司进入安防领域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两年的发展情况以及主要成就。

陈雪松:旷视科技是一家聚焦物联网场景的世界级人工智能公司。凭借业界顶尖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公司以物联网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载体,通过构建完整的AIoT产品体系,面向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提供经验证的行业解决方案,实现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落地。目前,公司已在多个行业取得领先地位。

2015年,公司进入城市物联网领域,推出了人工智能摄像头,并不断强化硬件能力以配合尖端计算机视觉算法。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打造四大品类、数十款硬件产品。同时,基于覆盖云边端的算法、软件、硬件能力,公司的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正应用于百余座国内城市、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旷视科技是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落地之时进入到安防行业的,恰好走过了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的完整应用历程,这对于旷视自身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和提升。可以说,旷视科技的AI在安防领域的发展是行业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安防行业发展呈现四大趋势:一是AI应用规模呈指数级上升。从以前的百路试用和建设,到千路级规模建设,再到目前万路建设已成为大中型城市的标配;二是从简单的人脸应用到轨迹和行为的识别及多维信息的分析,AI的价值开始扩展到整个社会层面,各个行业的边际效应开始显现。三是安防领域的智能化升级逐渐与城市整体能力的升级一脉相承。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和AI技术的演进,原来仅用于安防场景的摄像头资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市治理、交通管理、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逐步扩展为“一头多用”,而不是“一家多头”。四是用户智能化诉求不断上升,已有的传统摄像头智能化升级新需求日趋加快。目前的主要模式是前端芯片和中心计算,但中心计算成本较高;新需求驱动着AI从前端(新建智能前端)和中心计算(拉流汇聚解析)的改造向边缘侧计算发展,AI前端芯片+边缘计算的模式将成为主流。

在上述的发展和变革中,旷视科技在安防人工智能领域扎得更深。第一,在算法层面,依托AI生产力平台Brain++,旷视在城市安防场景下的算法水平更加精进,种类更加丰富,以满足复杂和长尾场景,基于AI产生的海量数据不断训练,我们的算法精度也与日提升。第二,在产品体系上,旷视的产品更加丰富,在着眼于城市全局数字化的“昆仑”智慧城市操作系统下,智能网络摄像机、智能分析盒等全产品家族逐渐丰富。第三,随着旷视在城市领域的行业实践更加深入,我们的解决方案更加成熟,能够快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业务需求。

记者: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城市“民生服务和公共安全”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旷视科技一直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管理的多个方面。请问贵公司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主要是哪些?提供了哪些产品和解决方案?

陈雪松:我们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基本由三类构成。一类是生产空间,以城市经济活动为主体,包括产业园、企业、制造业等生产环境,以及物流仓储形成一整套的体系;第二类是生活空间,以居住服务为主,以人居、环境等为核心;第三个是生态空间,以宜居、绿地、公园、环境配套等为主体。三个空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即为城市空间。旷视深耕AI安防以及智慧城市,创新性提出“城市空间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发挥AI的价值,实现“可见即可智,可智即可服”,坚持以人为本推进AI安防、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旷视自主研发的城市AIoT操作系统以城市区域(包括公共道路、公共建筑、交通枢纽、楼宇园区等)中的各类物联网设备为主要接入管理对象,以“人、车、事件、秩序、设备设施”为主要解析分析对象,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AI生产力平台Brain++,贯通了设备管理、数据接入、智能分析、对象聚类和建模、大数据融合分析等云边端应用全链条,有效打破“数据孤岛”,构建更加高效的城市、建筑治理模式。

旷视先后发布了着眼于城市全局数字化的智慧城市操作系统“昆仑”和关注城市微单元的智慧建筑操作系统“盘古”。“昆仑”和“盘古”利用统一的抽象数据模型接入及管理传感器终端和边缘设备,对以视图为核心的数据实现统一存储、管理和智能结构化分析。在结构化数据基础上,“昆仑”和“盘古”利用大数据应用框架构建了人员、车辆、设备的数字化模型,从而实现“城市-建筑”两级空间的数字孪生,为城市和建筑的运营管理提供强大决策依据。进一步通过“盘古”赋能的建筑数字化单元可作为下层节点汇聚接入上层城市“昆仑”平台,为“城市-建筑”两级管理联动和运营协同提供了可靠支撑。

旷视的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智慧城市及智慧建筑管理。其中,智慧城市管理协助政府机构改善公共安全、优化交通管理、改进城市资源规划;智慧建筑管理可协助企业加强物业安保,提升物业住户和访客体验。目前,旷视的城市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园区以及商业网点等多种城市场景。

旷视科技城市物联网操作系统还可将城市中的条与条(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和交通管理)、条与块(园区、建筑和商业网点)的AIoT应用互联互通。例如:通过连接建筑和商圈的AIoT应用,实现建筑和商圈车位的统筹共享;通过连接建筑和交通部门的系统,实现出行和道路交通的联动预测等等。

记者:安防是个年轻的行业,您如何看待安防行业目前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据我们了解,旷视曾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助力安防行业发展,能否谈谈您的体会和收获?

陈雪松:目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和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各界对智能化所能呈现价值的认知,普遍认为方向性明确落地性模糊,即大家都相信人工智能一定会来,但具体哪些可以实施存在概念性模糊,对可行性持观望态度。行业内对于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中的能力和应用边界的认知正在逐渐清晰,对技术的应用效果有了一定的预期;但是在应用规模化拓展、体系标准和规范的确立、制度建设等层面,还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我们不断务实地推动行业的进步。二是人工智能在近期的爆发和成绩给用户带来很多颠覆性创新和改变,从而让用户对人工智能抱以过高的期望,以至于认为人工智能无所不能。三是聚焦人工智能在安防行业的推动而言,目前其最大障碍在于规范化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规范化打通。

与此同时,安防行业对AI技术的应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数据规模、数据种类的扩大对算法精度的要求更高了,甚至是指数级的变化;其次,更多应用场景的出现,提出了更丰富的需求,比如交通、城管等场景存在很多长尾需求,这对算法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改变的期待不断增强,算法定制化、多样化的需求一直在快速增长。

谈到标准规范,我们认为,标准是一个核心推动力,整体行业及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依托于标准,没有人可以超越标准来引领行业和产业的升级,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规律。所以说,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体系、标准规范的建设和完善愈发重要。目前,各项行业相关的制度正在持续完善中。旷视也积极参与到相应行业标准的制定中,到目前为止,旷视已经参与制订了近20项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为安防行业乃至人工智能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记者:安防行业竞争激烈,“软+硬”已经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请问,旷视如何看待这一趋势?同时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保持核心竞争力?

陈雪松:我们认为,“软+硬”是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出现的一个模式。任何行业经过市场选择的洗礼本质上都会向趋同的主流方向发展。在逐渐成熟的安防市场,行业需求是在推动产品方案通过“软+硬”的方式去实现的,因为只做硬件,不仅缺失顶层设计能力,客户价值也不明显,利润很难提升;而只做软件,只做算法,很难去和硬件产品形成1+1>2的价值显现,我们必须提供全栈式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选择了不一样的产品方案形态,那就要看市场是不是真正有这个需求;如果我们不掌握核心关键技术,那可能是我们的方向选错了。

虽然产品形态趋同,但是各个企业在产品路径选择上存在差异较大,比如有的企业重视垂直领域,自我闭环较强,但是在兼容性上不开放;有的企业选择路径是做平台,选择发展市场的广度。旷视则选择向“纵深”方向发展。首先,AI+安防物联网场景需要底层的开发语言和开发环境,持续生产新的算法,提供充沛的计算资源,以保证“大脑”的血液供给充足,因此,我们需要部署城市级的算法训练平台、超算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其次,产品需要结合城市公共安全中的场景,设计出具有场景特性的“超级应用”,形成具有旷视特色的软件和硬件产品矩阵,实现安防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最后,面对不同场景的超级应用会沉淀成操作系统,实现对安防场景全要素、全周期、全场景的数字孪生和能动管理。旷视的AI特色道路,长期来看,能够形成系统性优势和边际效应。

记者:当前,国家提出了发展“新基建”理念,这是一个长远的宏观的提振经济的战略。请问贵公司如何看待“新基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陈雪松: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新基建”。第一,“新基建”本身是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增加,而智能化的本质需求是各类计算能力的增强,能够实现对业务的更多支撑。在这样的基础设施上,会需要大量的算法,这便是人工智能企业的机会。第二,“新基建”意味着大量核心基础设施在实现智能化的同时,需要实现AIoT连接,形成协同效应。

新基建是逐步建设的过程,当前城市整体智能化的程度还相当低,还有巨大的计算空间和智能化升级空间,这将为科技企业带来大量机遇。新基建是“利旧”和“新建”结合的模式,人工智能企业能够针对客户的不同情况和需求,给出不同成本、不同实施方式、不同应用效果的方案。这其中,旷视认为针对城市安防每年基础设施3%到5%的替换率,部署边缘计算方案的客户价值最大。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跑者,您认为十四五期间AI技术将呈现哪些发展趋势和变化?

陈雪松:安防领域在过去的“十三五”期间,视频图像智能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大规模解析基础设施未建立,视觉计算服务能力未共享,智能应用深度不够等问题。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领域进入到更深的发展阶段,预计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随着更丰富、更多种类信息的被发掘应用,客观反映物理空间活动的视图大数据和安防其他数据的关联碰撞以及知识图谱绘制等将是新一代智能化系统的建设重点。

二是当前的视频联网平台和网络结构是以“按需点播”模式来组织的。视频是流式大数据,对网络带宽要求很高,更适合“先解析再汇聚”的模式。未来五年,前端相机的智能化升级以及充分利用现有海量视频资源以“利旧”为出发点的边缘解析计算将大有可为。

三是有了AI的加持,视频的用途将在安防基础上,更广泛地用于城市治理、空间服务等场景,各类长尾算法将随之逐步成熟,呈现百花齐放的应用效果。

四是在网络视频领域,深度防伪、图像与语音语义的综合分析等技术将得到突破。互联网视频内容的智能化分析、审核、预警将得到落地应用。

猜你喜欢

旷视联网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旷视打造智能四向穿梭车系统,推出新一代托盘柔性物流解决方案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旷视开源深度学习框架降低AI开发门槛
旷视科技 完成7.5亿美元D轮融资
旷视科技完成7.5亿美元D轮融资
抢占物联网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