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的表现与应对策略——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
2021-08-03魏泽文孙亮洁刘昌伟王苏野
魏泽文,孙亮洁,刘昌伟,王苏野
(1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3 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必然要求”[1],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研究生作为大学生中重要的群体,他们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方主力军,未来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大社会责任。从一名医学生到一名真正的优秀医务工作者需要经历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再加上临床实践时间长、压力大的现状不断凸显。经问卷调查、实际观察、个人访谈发现,在安徽医科大学一些医学研究生因为科研压力较大而出现了学习倦怠、悲观消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垃圾”如果不能及时疏解和清除,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乃至引发心理疾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为此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坚持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总结归纳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代表性的观点,提出其对于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疏解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给出医学研究生一些积极的心理学对策或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价值
积极心理学是2000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一词之后形成的研究科学。积极心理学扭转了20 世纪心理学以研究消极化为主导的倾向,它从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美德出发,挖掘人的积极力量,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从而获得自我实现,拥有美好生活。它对于疏解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2]。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归纳有以下主要观点:
1.积极、积极心理和积极心理学的简述。积极一般与消极相对,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积极”一词被释义为两种意思:“肯定的;正面的”和“进取的;热心的”[3],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也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相应地,积极心理是正面乐观的心理状态,是健康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积极心理的学问。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曾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4]不难看出,积极心理学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并非一个单纯以个人观点或者权威为支撑的学科。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以往只关注人心理疾病的倾向,例如,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有心理问题总是不自觉地往疾病和不好的方面想,其实这只是人的一种正常状态,大多数时候没有发展为心理健康疾病。
笔者认为,医学研究生因为科研压力更多的只是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力量克服困难,从而让研究生生涯更幸福。再者,积极心理学不是自我麻痹的镇静剂,而是想通过积极心理学给予医学研究生疏解科研压力的重要启示,避免走人生极端,从而达到弘扬辩证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积极的价值观,为人生启航、为生活引路。
2.积极的自我: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情绪和优秀个人特质,开发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要正确认知自我、承认自身的积极力量,强调要发展自身的积极情绪,找到自己的专长,包容自己的不完美,生活中要有积极愉悦的体验。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主观幸福感为核心,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为重要着力点。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个体拥有积极情绪,用欣赏发展的眼光看自己。而个体的积极情绪包括快乐、自我认同以及沉浸式体验等。其中对于积极的情绪方面,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提出了拓展—建构(broaden-build)理论,他认为发挥个人的积极情绪有两大功能:一方面能够拓展拓延个体瞬间即时的知—行(thought-action)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储备构建个体长期持久的身体与心理的能力,例如,提高人的体力、智力[5]。对于个人特质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倡要发挥性格优势,主张通过对个体现有与潜在的能力进行激发和强化,让现有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生活的习惯,这样一来个体就会具备成功和幸福人生的性格优势[6]。
正确认知自我是开启成功之门的前提,它既不盲目肯定自己,也不过分贬低自己。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处于不良心理状态的医学研究生用积极悦纳的眼光认识自我,更可以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医学研究生对日常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作出新的、积极的解读,激发和强化他们已表现出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
3.积极的视角看问题:多维分析思考,提倡对事物进行积极正面解释。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积极心理学提倡我们对待外界的事件要多角度地思考,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善于推动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对于事物有着积极正面的解释,并且能够从中获取积极的意义[7]。换言之,事物的积极与消极一般看自己的选择、思考。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心理学不是让人们刻意去躲避消极的事物,或者主观把事物不好的一面抛弃而不管不顾,而且鼓励人们在事物的积极与消极之间寻找平衡点,做一个有积极心态和正能量的人。而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就像人生之车有了“悬吊系统”,即使行驶在坎坷的道路也会使自身感到舒适和快乐。医学研究的科研压力大,总是被人们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事,然而更多时候却成了一些优秀的、心态好的医学研究生前进的动力。因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压力,从容面对生活和学习。
4.积极的社会环境:改造社会环境,营造催生积极因素的环境条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感觉、心情等是在一定具体环境下才会产生出现,这些环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语言环境等。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环境具有密切联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品质使个体能快速地适应环境。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人及其体验,注重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家如马斯洛、罗杰斯等人,通过对家庭、企业、社会进行实验观察发现,当孩子有着良好的周围环境,且父母、老师、朋友、同学总是提供支持和鼓励时,他就最有可能成长成才,获得自我实现。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社会机构和部门需要努力构建对于个人有利的环境,培养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才。总的来说,积极的社会环境对于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快速进入学习科研状态,为产出高质量成果进行铺垫。
二、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现状表现的实证调查及出现的心理问题
在社会大众看来,有着高学历的人往往是成功的代言人,受人尊敬、爱戴。但是,近年来研究生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科研论文没有按规定完成。这不禁让人们意识到这个群体光鲜亮丽的背后所面临的压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在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研究生也普遍存在科研压力,实验充斥他们的生活。根据《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手册》(2020 年9 月版本)申请学位发表论文规定:学术型研究生(不含社会科学类和护理学)需要在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1 篇论文,或者在《中文核心要目总览》收录期刊上发表1 篇论文,或者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版收录期刊上发表1 篇论文。其中申请提前毕业的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须发表累计影响因子不低于3.0 或JCR 二区的SCI 收录论文。专业学位(不含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研究生须在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1 篇论文,或者在《中文核心要目总览》收录期刊上发表1 篇论文,或者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上发表1 篇论文,或者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收录期刊上发表1 篇论文。申请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需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1 篇学术论文。除了学校的硬性规定,一般导师都规定(鼓励)自己的学生发高水平的SCI论文,由此可见,发高水平的论文已经成为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研究生申请学位毕业的基本要求。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第一,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样本抽取,共抽取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研究生102 人,去除无效数据7 人,总共95 人。其中男生37 人,女生58 人。
第二,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实际观察法、个人访谈法。
一是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借助问卷星系统(www.wjx.cn)进行问卷的设计、调查、收集以及分析。问卷调查的题目为《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的表现与应对调查——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指导语为:本问卷用于调查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状况,在此期间出现了哪些心理压力或者其它不适,你是如何解决的?其中第1-7 题包括被调查者的专业、年龄、婚否、年级、全日制或者非全日制、学硕或者专硕。问卷中单选与多选题有:这些科研压力有让你产生负面情绪吗?这些科研压力有影响到你的学习状态吗?或者说是否让你产生学习倦怠感?讨厌学习等?你目前主要的科研工作是何种形式?现阶段,你与导师的交流情况如何?你在科研中遇到困难问题时如何应对?你认为自己当前的科研压力包含哪些内容?开放式题目有:你的毕业要求是什么(主要填科研要求,填具体的发表什么类型的期刊,如SCI、CSCD、中文北大核心,或者导师要求发表的类型期刊?或者需要完成的课题和试验,拿到什么证书?)你如何解决遇到的科研压力?(可以谈你对压力的看法,分享你的心得)你在科研中遇到困难问题时如何应对?
二是实际观察法和个人访谈法。笔者本身身处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医学研究生距离很近,因此可以直观感受到他们的情况。因为医学研究生时间有限,所以笔者设计的调查问卷也相对简单。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个人实际访谈,访谈的对象有室友、还有认识的或关系好的朋友同学。而个人访谈的内容延续了调查问卷的基础内容,着重关注调查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
2.调查结果分析。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实际观察、个人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出了当前医学研究生因为科研压力出现了以下不良心理。第一,学习倦怠心理。学习倦怠概念最早来源于职业倦怠,在这里意思是说医学研究生因为对科研某方面不了解以及对科研路途艰辛感到恐惧、害怕,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情感体验。这种学习倦怠心理会让医学研究生身心俱疲,从而产生消极对待科研的心理状态,这一状态会成为他们科研之路的“拦路虎”。在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研究生发表论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实验数据的支撑,实验数据是最基础也是最难获得的资料。他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着大量的实验,有时候实验还会面临失败,这意味着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努力白费。从调查的样本来看,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较为严重的学习倦怠心理,其中因为科研压力总是会觉得讨厌学习的人占据了5.26%;经常会觉得讨厌学习的人占据了29.47%,问题比较突出;偶尔或者几乎没有觉得讨厌学习的人占据着大多数,目前笔者把他们认为是正常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实际观察的过程中,有的医学研究生并非不上进,他们也试图好好学习、努力科研,但是由于面临巨大困难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和引导,于是产生“破罐子破摔”和自暴自弃心理,最终导致学习倦怠。
第二,悲观消极心理。悲观消极的心理与乐观积极的心理截然相反,在这里的意思是说,经调查研究发现,医学研究生因为科研压力导致心理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抑郁、苦闷、消沉、痛苦、没有目标,甚至愤世嫉俗等。需要注意的是,与上文所说的学习倦怠心理强调学习领域不同,悲观消极心理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学习方面,它更多时候已经影响到了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安徽医科大学,被调查统计的医学研究生中大约一半因为科研压力而总是或者经常产生负面情绪(见图1),对此我们需要予以重视。同时,经实际观察与个人访谈发现,一些在职或者非全日制的研究生迫于各种压力甚至放弃了申请学位证,只求拿一个毕业证。他们对于申请学位证已经绝望,对一些科研事项已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自诉“自己可能不太适合科研”“已经尽力了”。
图1 科研压力是否会导致产生负面情绪的调查结果
第三,情绪不稳定心理。情绪不稳定心理比上面两种心理更为复杂,不仅是这一心理本身复杂,分析这一心理也会复杂。“情绪”是一种低级的感情,它与高级的“情感”相对应,主要体现在感情的过程方面,由一定的情境引起,并随之变化而变化[8]。情绪不稳定心理是情绪不健康和个体心理不成熟的体现,直接表现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失调,容易极端化,受环境情境的控制,对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在安徽医科大学,有的医学研究生在科研有了小成功的情境下就表现出斗志昂扬、满心欢喜。但是实验失败,实验数据获取不成功就会不自觉地恐惧不安、消沉抑郁、心烦意乱,甚至暴力倾向、失眠脱发。这种心理状态不符合成熟研究生应有的心理品质,我们需要对之加以引导。在调查中还发现,医学研究生有时候之所以感到科研压力,更多是因为对于其研究方向不明确、迷茫,对所负责、研究的课题或项目无从下手,从而进一步导致其情绪不稳定。
总的来说,这三种因为科研压力导致的不良心理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来了解和认知医学研究生的心理状态,更加关注其在读研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疏解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的积极心理学对策
积极心理学对于疏解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中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关心和解决医学研究生在科研中的心理问题,提倡他们要乐观自信、善于辩证思考、积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1.积极主动,培养心理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3·18 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于思政课教师寄予着很高的希望,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我们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9]。因此,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引导医学研究生形成更稳定的三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教学,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发展的历史中感悟先人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在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领会人生哲学,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感受中国领导人应对国际国内问题的气魄与智慧,从而从侧面启发医学研究生如何面对科研压力。同时,辅导员也要积极主动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紧密,对学生基本情况了解最深的人,直接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一方面,辅导员要从心理角度去了解学生,坚持整体与部分结合的工作方式,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与之谈心,定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在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权威心理专家进行讲座,辅导员要带头督促学生学习,从心理学理论上认识和把握自身心理状态,这也符合研究生该有的认知层次。另一方面,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之“体”与心理健康教育之“用”相结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大局出发,着手“心理育人”体系顶层设计,遵守“心理育人”规律,完成“心理育人”任务[10],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工作中去,努力培养医学研究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2.自信坚强,促进快乐体验。养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习惯,铸建心理城墙。自信是个人成功的基石,自信给人以积极的力量、无穷的智慧、无尽的希望,能够促使我们有快乐幸福的体验。换言之,医学研究生要塑造积极自我,充分发挥自我力量,培养各方面能力,开发自身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研究方法。但是,医学研究生要意识到自信不是无理性地肯定自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是积极正面的自我暗示、自我肯定要多于消极负面的,且两者要在自我认识中共存,保持相对稳定平衡。医学研究生要能够包容自己在某方面科研知识、能力与资源的不足缺陷,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同时,积极的心态也是对于医学研究生快乐学习、成功科研必不可少的要素。积极的心态是对于自身、他人、环境一种正面、稳定的心理倾向,是一种良性的、建设性的心理准备状态[11]。积极心态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训练获得,医学研究生可以多找一些相关的书籍、视频进行学习。总之,医学研究生不能因为一次或者几次的失败而陷入无休止的痛苦泥潭中,这样会粉碎自身的希望以及扼杀自身潜在的能力。只有积极地面对,对自己有清楚理性的认识,才能构筑自身牢不可破的心理城墙。
3.乐观开朗,善于辩证思考。培养积极的情绪表达与管理能力,祛除心理霉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依据积极心理学的指引,我们要提倡医学研究生乐观开朗、善于辩证思考、提高心理韧性。医学研究生要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才能掌握如何对事物进行积极正面解释。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辩证思维”,他说辩证唯物主义应该是每个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2]因为这样才能提高驾驭国内外复杂多变局面、处理艰难问题的本领,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同样的,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医学研究生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获得启示,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辩证的思维指导科研学习、处理各种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医学研究生还要学会科学合理的情绪表达与管理,增加自我快乐幸福感,化苦为乐、奋斗求乐。情绪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状态,情绪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消极情绪应寻找恰当的时机合理宣泄,要明白保持情绪健康就是保持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一个合适的比例,“把积极情绪常态化,消极情绪短暂化。”[1]首先可以向自己表达。也就是说其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自身情绪状态,这是科学合理情绪表达和管理的前提。其次可以向他人表达。可以把自身科研失败、学习煎熬的痛苦和朋友、老师说一说,找一个懂自己的人聊聊天、吃一顿饭,也可以寻找心理咨询师。再次可以向环境表达。例如,可以到学校的操场上跑几圈,到健身房出一出汗,找没人的地方大喊一声。这种表达对于不善于交往的医学研究生来说是很有效的方法。最后可以升华表达。这是情绪表达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情绪智力”的体现。医学研究生可以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创作,把自身的情绪情感寄托在作品中,感受自我超越后的喜悦。
4.创造环境,提倡团队精神。学会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疏通心理阻塞。环境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实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直接或者间接成为人的心理环境。这一作用的实现取决于周围环境本身影响人的大小程度以及个人自身的心理素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3]因此,医学研究生要积极创造对于科研有利的环境,在这里笔者提倡具有团队精神的环境。因为医学研究生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具有很大的不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大多可以独自完成论文创作,但是医学研究生往往因为实验的数据量大、工作时间长甚至付出与产出不成正比,所以更多时候是一个课题组在一起完成一个科研项目。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每个人在一起协调合作、默契配合、发挥自身的潜能专长,形成团队合作的效应。
积极创造环境还要求医学研究生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使形成催生积极因素的环境,处在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快乐幸福。环境由人组成,彼此之间只有和睦相处、相互鼓励才能让环境更和谐。一方面,医学研究生要处理好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遵循人际交往的规则,医学研究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要坚持交互、平等、相容、信用、互利的原则,同时还要学会主动、换位思考、尊重他人、说话与倾听艺术等人际交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