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及实践路径

2021-08-03范斯义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城乡高质量科技

范斯义,刘 伟

(1.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 510521;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635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城乡二元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结构特征及矛盾依旧明显,这也是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主要原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推动新时代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实践表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知识等创新要素的促进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有效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然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分析科技创新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寻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对于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 研究背景

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两者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更深层原因是城乡之间在发展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别,主要体现为两者聚集要素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而科技创新无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城乡在发展过程中最大显性差别。习近平[1]总书记指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引,在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激发城乡发展新动能、寻找新出路、解锁新模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通过为乡村注入科技创新要素,使乡村具备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是弥补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首先,科技创新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引领乡村产业重大变革。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施进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创新”,特别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居于弱势的乡村要实现振兴,更需要科技创新来巩固发展基础,特别是在农业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过程中,都应运而生出新兴产业与新业态,持续促进引领乡村产业的变革和迭代升级,决定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进程。

其次,科技创新促使新技术、新产品与新装备应用于乡村发展实践,提升乡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研究并发布的《2020 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2020 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等报告中指出由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武装现代农业使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2],科技创新作为乡村发展的驱动力,特别是瞄准农业“卡脖子”领域,有效夯实科技创新筑牢城乡融合发展根基,从根本上提升乡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科技创新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大局,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城乡经济发展的实践、面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需要以及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上,持续发挥科技创新对城乡融合高质量的促进作用。在城乡科技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驱动下,通过大力实施科技支撑城乡融合发展行动,实现乡村科技发展自立自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因此,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就在于科技创新。在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潮流下,着力建设现代城乡发展模式,通过加强原始科技创新、集成科技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科技再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努力实现乡村发展科技集成化、产业经营信息化、劳动过程机械化,促进城乡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

1.2 文献综述

城乡融合发展是学术界、理论界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相关研究理论界已有较多学术成果,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是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重要来源。在马克思[3]看来,在城市繁荣的同时,传统的农业也摆脱了中世纪最初粗陋的状态,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即在产业的繁荣发展的同时,城乡也实现了融合发展,另外马克思对科学技术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如在电的运用中认识到,最初电如果说只是对城市有利,到最后电必将成为能够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目前对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机理及实践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从中国知网上以“科技创新”“城乡融合”为关键词查询,相关学术论文只有27 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如李砚忠等[4]认为:科技创新激发消费原始动力,推动区域均衡和城乡统筹,遵循发展规律,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循环,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科技创新提高乡村发展能力方面,宁夏[5]认为能够掌握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是城乡之间发展能力的最大差别。为乡村注入科技要素使之具备创新发展能力,是弥补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并指出在构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时,要求以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目标导向,在利用好外部资源的同时培育乡村内生创新活力,根据农业农村职能与需求变化创新科技推广模式。三是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机理的研究,李后强等[6]基于“渗流模型”的城乡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选择,认为城乡要素交换和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其运用渗流模型的数理方法和思路深刻阐述城乡要素渗流的机理和特征,研究城乡融合的生态标度、形态标度、业态标度、文态标度、人态标度揭示城乡要素交换的机理及效应。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创新如何服务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大多是从表象方面阐述了科技创新与城乡融合发展实施的关系,已有城乡融合发展的机理的相关研究也只是就影响城乡融合的因素本身进行分析,并未详细论及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而更多文献是论述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层面的问题,论及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还不够深入。而现有研究成果中并没有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背景,分析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及实践的相关研究,因此,深入研究科技创新在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具有特殊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

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洞悉新经济社会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旨在实现新时代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相一致。实现城乡高融合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着力方向,其强调的是城乡发展质量。科技创新是促进城乡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力,必须要深入探究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了解科技创新在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中如何发挥引领作用。传统乡村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源于劳动力、土地等基础资源享赋,而现代乡村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科技创新,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推动。依据新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仅仅依靠要素投入不可能持续实现经济增长,而科技创新是能够维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增长的动力之一,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升供给能力和潜在增长率。在探讨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时,有必要从城乡创新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绿色发展、城乡开放发展、城乡共享发展五个维度进行深入论析。科技创新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如图1 所示。

图1 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2.1 科技创新为城乡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城乡产业经济发展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城乡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城乡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城乡创新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完善技术交流平台等措施,培养和吸引各类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涉及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及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厚积薄发,同时,还要持续推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商业化及其市场价值,特别是要深入促进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在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转化,以期形成促进城乡发展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创新,并激发并带动传统乡村产业的内在活力,实现城乡创新发展。

2.2 科技创新提高城乡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实现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不但能够改变城乡生活,促进生产,而且还极大提升城乡治理的水平和能力。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互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城乡发展的方方面面,其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提升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机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形成城乡科学发展的理念,并科学地指导解决城乡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引领城乡治理向科学化发展;另一方面,根据科技创新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科技创新所构建的城乡一体化治理平台手段,能够实现城乡高效、协同管理以应对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各种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通,并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挥作用。

2.3 科技创新为城乡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城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已经成为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城乡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背景下,在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通过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与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农业、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发挥科技支持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在发展过程中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4 科技创新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有效推动城乡开放发展

农业农村部在《2021 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形成产业升级的战略支撑,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坚持以科技为导向,加快乡村产业升级与产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推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通过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形式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向合理化、高质量转变,尤其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乡村产业升级发展,从而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进而实现乡村的开放发展。

2.5 科技创新将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福利和溢出效应,实现城乡共享发展

科技创新具有公共品属性,不但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而且通过知识溢出和扩散效应,还可以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的高质量需要。其影响的机理表现为:一方面,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企业高效地创造市场价值并实现盈利,而这一过程中由于存在技术变迁等现象使得社会福利也能够持续提升,即产品社会价值减去价格部分;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通过实践应用逐渐形成新产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城乡融合发展中,产生了乡村互联网经济产业、共享经济体等,提高了乡村居民就业率和就业水平,实现了城乡共享发展。

3 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里,我国在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创造了良好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为代表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由2002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0 美元提高到2019 年突破10 000 美元大关;另一方面,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02—2019 年,我国农业(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从0.266 提升至0.283,而非农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呈现下降趋势,从1.734 降至1.240[7]。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实现农业生产中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支撑保障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8],实现我国整体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但也要注意到,有学者通过对我国31 个省级行政单位2002—2018 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指标测算研究,得出中国城镇发展水平指数从0.07提升到0.46,乡村发展水平指数从0.12 提升至0.43,乡村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城镇[9]。在如何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中,也有学者对我国30 个省份2009—2018 年的城乡发展数据,按照“经济发展动力、交通信息网络、生态承载能力、居民生活水平”4个一级指标、11 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得到了21个三级指标权重,其中技术流动二级指标下各地区科研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权重为0.042 5、各地区研发支出占GDP 比重的权重为0.021 3;信息网二级指标下信息网各地区长途光缆线路长度的权重为0.012 8[10]。从研究得出的一级指标得分情况看,我国城乡高质量融合水平从2009 年得分1.578 3 提高到2018 年得分2.273 3,实现增长44%,从各个指标的整体增长速度来看,经济发展动力增长较为缓慢,由2009 年得分为0.487 1,2018 年得分达到0.548 1,仅实现提高12.5%,而交通信息网络发展最快,成为最为活跃的影响因素,2009 年得分为0.473 6,2018年得分达到0.875 6,实现提高84.9%。由此可知: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科技创新对资本流动、劳动流动、城乡产业互动、环境保护、收入消费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表明以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城乡发展方式、优化城乡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因此,科技创新是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根本动力。但也要认识到,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样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包括农业供给质量尚需提高、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比较突出、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更需加强等,破解这些挑战,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助力。

3.1 农业科技创新缺乏内生源动力

一方面,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不足,科技创新有待加强。如据国务院公布2020 年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各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实现超过80%,而就农机状况来说,农机设施普遍存在老化、使用时间长等问题,现代化、智能化的农机设备有待进一步推广;另一方面,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上存在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不足、应用层次浅、应用项目少等问题,在作物优化改良、防控虫害、生态循环农业、农机农艺跃迁和农业大数据等方面先进科研成果的贡献比率不高,相应的科技配套技术系统不完善。如依据科技论文竞争力指数计算体系统计得出2015—2019 年间中国科技论文竞争力全球第一,2020 年我国农业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更是达到612 709 件,是第二位美国的4.67 倍,且每年增长率为7.58%但其中多为单件专利[11],专利家族规模小,且没有形成潜在市场布局,特别是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依旧是农业领域专利技术研发主体,而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的实效。

3.2 科技创新含量偏低,融合发展动力不足

产业振兴奠定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科技创新是实现城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乡村发展由依靠要素投入转向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环节,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来推动。在城乡产业发展中,居于弱势地位乡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科技创新含量偏低,使得其产业门类不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不足。就乡村产业的具体情况来说:第一产业缺乏科技含量,农民出售较多的是“初字号”“原字号”的农产品;第二乡村产业产品生成的前后延伸链发展不完善,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未广泛普及,现有乡村企业加工类居多,由于规模较小、技术与设备落后、农产品加工不够精深,造成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覆盖面狭小,多以本地为主;第三乡村产业发展滞缓,由于上述第一、二产业融合层次不高,乡村具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价值没有充分挖掘,造成产业大融合能力较低,进而影响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质量。

3.3 乡村科技人才供需失衡,缺乏相关配套机制

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乡村科技人才掌握着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能动性,是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前我国乡村科技人才供给失衡,缺乏相关配套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乡村科技帮扶不足,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例如,广东省2020 年立项派驻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320 个,总计906 人[12],但与全省133 403 个行政村的数量相比,平均每村仅有0.68 个科技特派员,所需科技特派员总量远远不足,同时也看到,项目资金主要是政府投入,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另一方面乡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激励和保障等相关机制有待完善。乡村科技队伍建设上普遍重视引进轻培育。由于引进的科技人才大多都来自外地,对工作区域归属感相对不强,而本地人虽愿意服务家乡,但由于培育机制不健全,使其虽有满腔热忱却囿于能力不足,同时,由于对乡村科技人才的管理不到位、激励和保障等相关机制不够完善,使得乡村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3.4 乡村科技文化发展滞后,与现代科技融合不够

乡村科技文化建设以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通过运用文化宣传、科技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使其具有接受先进技术、认识社会、改造乡村社会的能力。但在进行乡村科技文化建设时,还有部分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为:第一,科技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不高。相关部门依托送科技图书、影视资料等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乡村科技文化生活,受到群众欢迎,但由于次数较少、形式化成分较多,致使收效甚微;第二,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普遍重视经济建设而弱化科技文化建设,使得乡村经济建设没有发力点和着力点,间接阻碍了农民致富增收;第三,对乡村科技文化认识不足,欠缺科技文化建设机制。虽然普遍能够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缺少完善的科技文化建设机制,使得相关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3.5 乡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绿色发展有待深化

实现绿色发展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的巩固和践行。城乡融合发展中要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国家先后开展了农村污水与垃圾集中治理与厕所革命,卫生乡村评比等专项行动,推动实现乡村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好转,但也要看到,乡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表现为:一是很多地方环保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到位,如目前建成农村无害化厕比率、建成垃圾及污水处理的乡村比例不高;二是生态科技推进力度不足,环保技术推广阻力大;三是乡村群众对实施环保新科技、新技术等接受程度相对不高,表现为不少群众对尝试新科技、新技术的意愿不高,安于现状的认知制约着环保技术在乡村推广;四是乡村发展资源约束日趋紧张,包括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耕地数量减少且质量下降等,而且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3.6 乡村现代化治理欠缺,缺乏智能化支持

当前,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现代化变革与国家治理转型的重要历史交汇期,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发挥着支撑和引领作用,在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亦是如此。但在乡村治理上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仍然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升的进程。一方面,由于乡村自身技术基础不足,在乡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高效治理的进程中,普遍存在着采集的基础数据不具有科学性、相关数据存储与安全性存在问题、欠缺数据处理能力等问题;另一方面,在政府对乡村治理实践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基于部门本位主义造成的行政条块分割严重,如乡村发展信息资源方面存在各政府部门之间难以共享,造成政出多门,在具体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协同失灵等问题。

4 科技创新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措施,指出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破解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助力。依靠科技创新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措施,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实现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优先加快形成城乡科技创新互促互补、全面融合、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4.1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就是要重点关注由科技创新供给所造成的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攻克阻碍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瓶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从而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逐步解决科技成果同农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要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科技强农,硬件上根据条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软件上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形成城乡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推广的机制;二是在农业发展的主业暨种植上,根据市场需要以及各地农业耕作的特点,通过有针对性地研发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及设备,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科技振兴行动,如将现代科学育种技术应用在主要经济或粮食作物的培育中;三是切实开展“科技成果进村行动”,深入开展乡村科技特派员等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优化农技推广方式方法,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4.2 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产业升级,推动三产协调发展

产业融合是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持续壮大和升级乡村产业,形成充满活力、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中指出,到2025 年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要显著提高,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因此,各地城乡应结合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城乡三产协调融合发展新范式。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城乡数字产业,深入打造“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等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升级,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支持、优化运行机制、科技集成创新等措施,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城乡产业集成,培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另一方面,要重点打造科技引领城乡全产业链开发及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村(镇),以智能化、集约化、精细化等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立足城乡区位及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较强质量效益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引领示范村(镇),形成在示范村(镇)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下,不断提升乡村科技创新能力。

4.3 创新人才支撑,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要着力解决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薄弱的问题。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乡村科技人才的培育,做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扎实做好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持续吸收掌握农业科技、年富力强的科技人员加入到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中,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水平,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二是要持续完善并升级乡村科技服务网络化建设,利用数字媒体深入开展科普惠农服务网络化建设,做好乡村科技书屋和科技信息宣传栏等科技信息教育平台建设,让乡村群众不断获取科技知识、学到致富技能并找到致富门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重视对本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打造一批本土科技人才,建立健全本土人才培养机制,同时积极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合理构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第三,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通过建立健全乡村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施有关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措施,减少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

4.4 提升乡村科技文化服务质量,提升科技文化普及水平

乡村科技文化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在于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接受先进技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从而促进科技文化创新带动新农村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基层政府大力推动、多部门联合协同行动、社会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农村科技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乡村科技文化建设关注力度,通过加快乡村公共数字科技文化建设,丰富科技文化产品,形成惠民服务与乡村群众科技文化需求对接,促进科技文化在乡村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加强农村科技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线下以重大科技文化活动为契机,举办适合农民需求且形式多样的演艺和科普活动;线上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通过各类新媒体网络资讯渠道让农民能够便捷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四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乡村科技文化建设保障。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村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机构良好运行以及相关设备更新的投入,促进科技文化普及。

4.5 以科技创新为突破,推动城乡绿色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在城乡绿色发展中提供的驱动力不断凸显。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思想指引,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氛围,构建良好的城乡发展条件。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城乡发展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城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是让城乡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着力培育绿色技术创新的典型示范企业和龙头企业,通过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完善绿色消费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城乡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倒逼企业不断提高绿色发展能力,满足城乡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实现发挥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化示范效应;另一方面,持续统筹推进,不断完善绿色技术创新创业链。将绿色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加快城乡绿色技术创新链、资金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利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达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4.6 完善城乡智慧基础支撑,提高城乡治理的“智治”水平

乡村智慧基础的完善,是推动城乡治理的“智治”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城乡基层智慧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所存在的短板。根据第47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16 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37.3%,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62.7%,其中,因为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51.5%[13]”。由此可知,在构建城乡智慧质量模式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的突出问题,因此应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广泛、安全的新一代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强化城乡融合发展中数字资源的深度整合,在交通、通信、电力、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公共设施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促进城乡政务服务高效化,基层政府要依靠科技创新体系这一平台基础,通过对动态、海量、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分析、整合、运用,实现快速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形成关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更为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报告,进而不断提高国家治理决策的准确性、完备性和科学性。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概念,通过分析科技创新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所围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逻辑关系,阐释了科技创新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六方面具体措施,并从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城乡融合的产业、人才、文化建设,以及绿色发展和现代化治理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探索科技创新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参考借鉴。随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从方方面面改变着企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入改变着城乡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方式,特别是数字化、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这些新技术对提升科技创新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成果转化率,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技术如何帮助乡村提升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都值得思考和更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城乡高质量科技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