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规范性治疗

2021-08-03黄秀兴

智慧健康 2021年18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肝肝功能

黄秀兴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门诊部,广东 江门 529100)

0 引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该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该疾病以血液、性行为以及母婴为主要传播途径。目前,全球60亿人口中约有20以感染过HBV,其中2.48亿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相关性肝硬化和肝癌[1]。由此可知,乙肝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对社会经济也产生了极大的负担。临床中常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这一血清标志来对患者是否存在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判断。只有当患者出现乙肝病毒的感染、肝功能异常或炎症表现、HBsAg数值异常、B超提示有慢性肝脏病心电图的改变甚至肝纤维化、肝硬化时,才标志着患者患有乙型肝炎。因此可以证明乙肝发病前期具有极高的隐匿性且病情易反复。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显现,但其症状加重或肝功能损伤严重时,患者逐渐出现乏力、食欲不振以及右侧肝区不适等症状。其作为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发病是一个较为隐匿的过程,许多患者的肝硬化、肝癌等都是由最初的乙肝恶化而成,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临床对于乙型肝炎尚无根治方法,临床主要给予抗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等药物进场常规治疗,辅以中医治疗、免疫调节类辅助措施。此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乙肝病毒的DNA复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达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但此类药物只能达到控制乙肝患者相关症状的目的,但不能彻底消灭病原体[2]。因此,长期性、规范性用药对于治疗乙型肝炎、防止复发及传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选取6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治疗措施,并对其身体情况、用药情况、检查情况等进行全面跟踪随访。48周后,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旨在研究关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规范性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2019年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的患者。依照治疗流程的差异将患者均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现有两组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8±3.1)岁;病程(3.1±1.7)年。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9±3.5)岁;病程(3.6±1.4)年。

1.2 临床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所有患者临床HBV检测均为阳性,经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3]对于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②病历资料齐全;③排除意识障碍、先天肝脏疾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

1.3 治疗护理方法

观察组: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日或拉米夫定0.1g/日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一疗程,并遵循医嘱给予抗干扰素药物、利于、胆退黄药物以及抗中药制剂等辅助治疗。持续治疗周期为48周。每3个月进行一次复查,并指导患者进行清淡饮食等日常保健措施。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患者由于不良反应、排异反应等主客观原因没有进行持续规范性治疗,出现治疗中断、药物剂量减小或停用等现象。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1)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患者HBV-DNA降至103以下或无法检出[4],患者未感受到身体疼痛或胃肠道等其他器官功能异常及相关并发症。显效:HBV-DNA至少降至102以下,患者服药过程中或治疗后出现过血清学指标异常状态,或出现胃肠道不适、肾功能异常等相关并发症状。无效:患者病情出现反复,HBV-DNA指标降至102后再次上升持续1个月以上或停止治疗3个月后HBVDNA指标重新恢复至106。

(2)肝功能指标:统计治疗前后患者ALT、AST、TBIL改善情况。

(3)患者生活质量:采用WHOQOL-100量表[5]进行评定。量表共划分了100个条目,其中包含了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状态、社会关系、独立能力以及周围环境等各方面,量表评定的最终得分与其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系统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的整体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详情见表1。

表1 临床治疗效果[n(%)]

2.2 肝功能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对比,经过对比后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功能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均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详情见下表2。

表2 肝功能指标()

表2 肝功能指标()

2.3 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经过干预后,生活质量总评分及各分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详情见下表3。

表3 WHOQOL-100生活质量评分()

表3 WHOQOL-100生活质量评分()

3 讨论

乙肝病情发展较为缓慢,但是若发展为肝硬化,将会引发肝功能失代偿或并发肝癌等[6]。对于乙肝病毒的规范治疗,也具有较强专业性和技术性。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型患者进行针对性规范用药。相关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以形成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和HBV携带者[7],而不同体质、不同基础疾病患者因免疫状态的多样性而形成不同结果。因此,在乙肝治疗过程中,应针对其病症进行针对性治疗,合理配置抗炎抗病毒、抗干扰素用法用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其次是选对药。肝组织存在活动性炎症时ALT、AST为代表的酶会不同程度增高,其变化一定程度上反应着病情变化,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细胞损害是必须的。临床中对乙肝进行治疗主要使用抗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两种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主要依照患者具体病症状况及其个人体质差异而有所差别。对于黄疸较轻、年轻体质较好、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更适合用抗干扰素治疗,其HBsAg转换率较高,且疗程固定,可达到较好治愈水平。而核苷类药物副作用小较为安全,且适应证广泛。但HBsAg转换率较低,用药时间较长,需持续服药。临床对于不同类型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要给予足够重视,辩证分析、及时处理。因此,对规范用药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用药时间与复查时间方面,也需要对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如恩替卡韦服用时间必需为空腹或饭后两小时,而核苷类药物需按照诊疗指南及医嘱进行持续规范用药,不可随意停药减药。再复查方面,一般于用药后1、3、6个月后进行全面复查,以监测身体状况与疗效。

目前我国乙肝治疗的现状并非像理想的那样具有较高、较快治疗效果。临床治疗过程中也会存在过度治疗、间断用药等客观问题。即使达到抗病毒治疗用药标准,也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免疫应答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甚至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因素,在有限的范围内给予最恰当的治疗。因此,医生在对乙肝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需有针对性的进行规范、全面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乙肝肝功能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乙肝妈妈可以放心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