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道疾病患者术后恢复中的作用分析
2021-08-03刘倩倩
刘倩倩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急诊外科,山东 济南 250012)
0 引言
胃肠道疾病即与胃肠相关的疾病,多为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胃肠道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1]。就营养管理而言,手术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大概占据20%~80%,在恶性肿瘤疾病患者、65 岁以上患者、胃肠道修改疾病患者、重症患者中更加容易出现营养不良[2]。尤其是胃肠手术治疗患者应使营养治疗纳入患者的全面管理。胃肠道疾病患者由于疾病因素导致机体摄取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以及外科手术本身会导致与手术创伤程度相对应的炎症,并导致代谢应激反应[3]。此外,手术应激使肠壁通透性增高、肠道上皮绒毛萎缩,发生消化、吸收不良和肠屏障功能受损,通常术后第5d 才可恢复正常。考虑到营养不良和喂养不足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后早期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合成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维持机体有效代谢和组织器官功能,改善预后,加速康复,非常必要。临床营养支持方式涵盖肠内营养方法(enteral nutrition,EN)以及肠外营养方法(parenteral nutrition,PN)共两种方式,肠内营养由于其符合生理代谢特点,易于消化吸收,营养全面,价格低,安全,并发症少等优势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4]。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当胃肠功能恢复后才可经胃肠内给予营养支持。患者在手术之后1d~2d、3d~5d恢复胃功能、大肠功能,小肠存在的消化功能、运动功能在开腹术后几小时即可恢复[5]。因此对胃肠手术病人术后早期(24~48h)即可开始胃肠内营养。正基于此,本文选取胃肠道疾病术后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道疾病患者术后恢复中存在的功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这次选择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实施治疗的胃肠道疾病术后患者100例,其中胃癌30 例,结肠癌30 例,肠梗阻24 例,消化道穿孔16 例。分为对照组(50 例,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和观察组(50 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龄37~73 岁,平均(52.6±1.51)岁,包括胃癌15 例,结肠癌15 例,肠梗阻12 例,消化道穿孔8 例。观察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30~75 岁,平均(53.7±1.51)岁,包括胃癌15 例,结肠癌15 例,肠梗阻12 例,消化道穿孔8 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期、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或休克、麻痹性和机械性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顽固性呕吐或严重腹泻急性期及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不稳定者。对比不同组别胃肠道疾病术后患者数据内容,差距数据并不大(P >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方面支持干预,系将含有葡萄糖、20%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17)、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成分的全营养混合液(TNA)配制于3L 塑料袋中,以中心静脉路径匀速输注,以利于各营养素有效利用。热量为30kcal/(kg.d),糖脂比为2.7 ∶1,热氮比为100 ∶1。待患者肠道功能恢复,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输注量,整个过程大约7~10 天。
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体如下:术中放置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以管饲途径使用肠内营养泵实施肠内营养支持[6],术后1 日给予5%葡萄糖盐液500mL 经肠内营养泵连续输注20~30mL/h,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等不适,术后2 日给予肠内营养液百普力500mL+5% 葡萄糖盐液500mL 经营养泵连续输注45~60mL/h,输注时保持营养液温度接近体温。同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定时听诊肠鸣音,以确定有无胃动力缺乏[7],每4h 给予温水30~50mL 脉冲式冲管,预防管路阻塞。在此之后,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液输注量(500mL/d),直到每日输注总量2000mL 左右,输注速度100~125mL/h,持续该剂量治疗7~10d,待患者肠道功能恢复,逐步减少肠内营养液输注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早期营养支持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涵盖肠梗阻表现、切口感染现象等。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 21.0 进行统计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表示,“χ2”检验;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表示均值标准差,“t”检验,P <0.05,差距数据较明显。
2 研究结果
2.1 早期营养支持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早期营养支持后并发症,观察组在并发症出现几率方面(10.00%)相比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并发症[n(%)]
2.2 两组患者早期营养支持后平均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
3 讨论
临床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两种方式。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给予患者营养成分,可供应脂肪物质、氨基酸物质、糖类物质、维生素物质等,主要适用在难以通过消化道得到营养物质,或是体内所得到的营养成分无法符合机体代谢所需,改善体内合成代谢情况,抵抗体内分解代谢状况,保持各组织及器官相关功能获得维持,促进其营养情况得到积极改善,增加蛋白质的形成量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给予患者肠外营养方面支持干预,可能会引发小肠绒毛出现萎缩现象,出现功能障碍和细菌转移等情况,且患者还需要支付较高的治疗费用。
肠内营养(EN)方法为通过患者的胃肠道途径供给营养成分支持手段之一。具有给药方便、费用低廉、同时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促进伤口愈合,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优点。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早期营养支持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保持胃肠道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肠道的微生态,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机体功能的恢复,因此,营养支持原则:只要胃肠道有功能,即使是部分胃肠道有功能,也要使用它,肠鸣音以及肠通气不是启动肠内营养的必须条件。
综上所述,对胃肠道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调理代谢紊乱,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相关花费,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