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寻竹艺 复见竹韵深
2021-08-03白英
文/白英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正如宋代名人苏轼所言,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可谓撑得起高雅,接得上地气。自古以来,竹子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竹编造物,一根竹,百种用,贯穿古今之灵气,编织艺术之经纬。
地处川西平原的崇州市道明镇,就是一个以独特的竹编文化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在这里,竹编制品不再只是普通农具,而是更前卫、时尚的生活用品,更可喜的是,新一代道明人接过了老一辈的竹编手艺,又一次为道明竹编拉开了产业大发展的序幕,道明竹编第三代非遗传承人杨隆梅(图1)便是其中的领跑人和佼佼者。
图1 道明竹编非遗传承人杨隆梅
竹梦扬帆·独具匠心竹文化
慈竹环绕,小河流淌,翠色洗眼,青绿扶摇,道明竹艺村(图2)弥漫着世外桃源般的超然和幽静。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以竹为器,世世代代以竹为生。随处可见的竹元素,构成了自然的点线,天然的色块,立体的美景,无限的空间,宛若一幅“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的别致图画。
图2 道明竹艺村
沿着蜿蜒的乡村小道漫步探寻,一个转角,就与“竹梦扬帆·杨隆梅工作室”不期而遇。竹编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与簸箕、背篼等老物件联系在一起的,而进入“杨隆梅工作室”内,却让人眼前一亮,竹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感觉很奇妙,明明是古老的竹制品,却有着现代和时尚的味道。竹编灯,光影四漏,竹香流泻;竹编罐,精美奇巧,玲珑典雅。在这里,竹篮也摇身一变,简约的提手上点缀一个精致的大纽扣,成了时尚用品……精美的瓷胎竹编器具、富有设计感的竹编家居、小巧的竹编创意手伴,还有各种异形的竹编装饰,上百种纯手工竹编制品让人眼花缭乱。(图3)
图3 竹编产品
杨隆梅是个时尚的姑娘,高挑的身材、秀气的五官,颇具古典气质,像极了古画中的娴静淑女。而看她热情地为游客讲解,敏捷地演示着竹编技艺,却分明又透着现代女性的睿智与朝气。
崇州道明镇这块土地和竹子有着两千年的不解之缘,传统竹编就有15 个大类、500 多个花色品种,杨隆梅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新的花色品种,拓展使用空间。在她的工作室里,既能体验亲自原创设计竹编生活用品,还能欣赏旅游文创产品,特别是广阔的户外空间,杨隆梅打造的非遗农事体验中心和“竹编民宿”(图4)更是新奇。竹条包裹的空间,精密细致的编织,既给予了整座建筑别致的装饰与点缀,又使得建筑独具透气性和环保性,堪称曲径通幽,匠心独具!
图4 竹艺民宿
成竹在胸·经纬交错织传奇
在杨隆梅工作室里,不仅可以亲身感受郁郁葱葱的竹子化为纤细柔嫩的竹条,变身精巧奇妙的竹编全过程,还能体验竹艺、品茶休闲,真切地感受大型竹编工艺的浓郁艺术氛围。而这位“90后”姑娘也乐此不疲,她一边展示道明竹编的编织技法,一边讲解着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工作室中央的长桌上,杨隆梅在给游客们演示一款新创意的文创产品“五福铃”(图5)的编制过程,同时还通过直播平台与网友实时分享。竹条与竹丝是编平安扣的原材料,杨隆梅说,她手中的这些原料,已是前期十几道工序加工的结果,全是手工完成,一棵完整的竹需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才能变成可编织的篾(劈成条的竹片)。
图5 五福铃
她麻利地将几根短竹条呈放射状中心交叉摆好开始“起底”(图6),喷水后,她把变软的竹条在手中弯曲起来,左手固定,右手调整竹子间空隙,再把竹丝穿插“编织”(图7),压一挑一,经纬交错,使竹丝之间相互服从。根根竹丝在杨隆梅手中细密而紧致依势成形,不一会儿便有了雏形。开始“锁口”(图8)了,在她的手中,刚才还活蹦乱跳的竹丝竹片仿佛听到命令一般,整齐划一地聚拢,所有接头之处瞬间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一个小巧可爱又灵气十足的竹铃铛就呈现在眼前。
图6 起底
图7 编织
图8 锁口
杨隆梅一边编织,一边为游客讲解竹编工艺的“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讲解在经纬编织的过程中,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巧妙运用,才能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编竹者必先成竹于心中,才能以手为笔,执笔熟视。”她是那样地专注,纤细的手指在细细的竹篾间上下翻飞,一席素衣的她,亦如这竹世界中翩然降临的仙子,古韵悠悠。在美好事物的氤氲熏陶下,时光在她身上刻下了岁月静好的模样,这模样,是任外界的纷扰匆匆,仍然保持着对初心与本真的执着坚守的气质。
这样精巧时尚的文创小竹编,是杨隆梅开发的系列产品,别看产品小巧,却对她有着特殊意义。2019 年12 月,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成都举行,在此期间,四川非遗精彩亮相,杨隆梅现场展示的道明竹编技艺受到李克强总理的特别青睐。李克强总理现场买下她编的一款“平安扣”(图9),赠送给了友人。回忆起当天现场的情形,她说:“总理拿起道明竹编端详后,我向总理介绍了道明竹编的编制技艺,并道出平安扣代表着平安如意的寓意,总理听后连连夸赞!”“总理买这对道明竹编平安扣,让我十分意外、激动与兴奋!”
图9 文创产品 平安扣
竹海起航·竹编世家传承人
徜徉道明竹艺村,所见所闻让人感受很深,道明人凭借一双巧手,不仅将一根根顶天立地的竹子,变成了寻常百姓吃穿住行的日用品,还把它们变成了富有生活气息和审美品格的艺术品,这个自古闻名的“竹编之乡”,以其代代相传的竹编文化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
在大家的印象中,从事竹编的大多是年纪较大的传统手艺人,年轻人鲜有涉足,而“90 后”杨隆梅却让人看到了道明竹编人的新锐力量。说起自己的入行经历,杨隆梅满是感慨。在祖辈们生活的年代,道明人家家农闲时间编竹器,户户挑着扁担卖竹器。杨隆梅的爷爷杨继军就是从这样的“扁担郎”开始,白手起家,成立了继军竹编厂,主要生产竹编包装,因为产品质量好,厂里的生意非常红火,逐渐成了当地的竹编大户。生于竹编世家的她,儿时最熟悉的就是吱吱嘎嘎的声音,从小竹子就是她的玩具,聪明伶俐的她仿佛对竹编技艺天然敏感,玩着玩着就熟悉了竹编的每个环节。
时代交替,更新换代,当竹篮子、竹凉席等产品离我们远去,竹编如何才能重返生活?日常生活中竹制品的踪影渐渐减少,行业的衰落是不争的事实。竹编手艺如何传承下去,是老手艺人的惦念,也是杨隆梅这代新竹编人的责任。
杨隆梅意识到,道明竹编要发展,还需要在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我觉得只有按照现代生活的需求和审美,在编织技法上、表现形式上、承载内容上做出改变,多做创意、旅游和艺术欣赏品竹编,才能提高竹编产品的附加值。”如今的杨隆梅工作室竹编展厅里,上千种竹编制品令人耳目一新,与老一辈人常做的竹器竹篓不一样,这些竹编竹艺制品明显更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和审美,这正是杨隆梅传承与创新的成果。
蜀缘竹艺·道明竹编焕新生
年轻的道明人,承接编织技艺,注入前卫理念,扩展竹编产品,更需要的是现代营销与宣传方式。带着对竹编事业的满腔热忱,杨隆梅开始用新思维来推广她的竹编文化,她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快速传播信息的特点,坚持线上与线下经营双管齐下,利用网店和微店作为销售窗口在网上推广,利用短视频和直播进行在线交流教学,使更多的人了解竹编、喜爱竹编。在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她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为年轻人和小朋友讲解、推广竹编文化,还多次受邀到国外进行展示。越来越多的人对道明竹编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年来,有上万人次通过杨隆梅了解、爱上了道明竹编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隆梅返乡创业,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归来,除了管理、销售外,杨隆梅积极组织免费教学,成立竹编合作社,在不流失竹编老艺人、传承竹编技艺的同时,又把新的创作设计理念融入道明竹编产业发展里,带领年轻人努力让道明竹编焕发新生。“刚回来的时候,厂里有十多个技师都是‘50 后’,年纪都偏大,而现在发展到了有60多位技师,并且年轻人占了一大半。作为年轻人,通过努力把竹编的队伍扩大,觉得挺自豪的,希望以后能够吸纳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把竹编产业发扬光大。”如今,道明竹编在杨隆梅这一代人的传承下融进了千万家,装点着人们的美好生活。
道明竹编,纵是竹之禀性,横为人之感性,经纬间是历史与传统积蓄下的技术,亦是生活的艺术。看似柔软的篾丝,依然有着属于竹的坚韧,在交错编织之间,手艺人指尖纵横划下的深刻纹理,是为创造完美竹编的坚持。穿越两千年时光,岁月更替,光阴流转,像杨隆梅一样的道明人始终如一,靠着匠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传承,把道明竹编写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竹编成为川西乃至四川不可取代的独特文化艺术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