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慢血流与代谢综合征指标的关系研究
2021-08-03陈波钟碧峰王文娜孔祥彬
陈波 钟碧峰 王文娜 孔祥彬
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现象是指在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过程中未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狭窄,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1972年,Tamble等[1]首先报道了部分经CAG未见冠状动脉狭窄,但血流缓慢的胸痛病例。随着CAG的广泛开展,临床发现CSF是部分患者反复出现胸闷、胸痛的病因。但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相对滞后。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血症]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2]。临床研究发现CSF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年龄、吸烟、血脂紊乱、血尿酸增高等诸多因素有关。本研究探讨CSF与代谢综合征指标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因胸闷、胸痛住院的患者248例,男145例,女103例;年龄40~75(62.32±8.17)岁。均经CAG检查确认冠状动脉未见狭窄。根据是否存在CSF,分为CSF组65例,非CSF组183例。CSF组男42例,女23例,年龄40~70(57.32±10.36)岁;非CSF组男102例,女81例,年龄55~75(60.73±10.24)岁。排除标准: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痉挛,合并有心肌病或严重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性感染,既往心脏手术病史[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情况、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两组患者均采集空腹8 h血清标本,采用日本希斯美康XN-1000和日本东芝TBA-120FR仪器检测血小板、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 terol,LDL-C)、HDL-C、尿酸、肌酐、尿微量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
1.2.2 CSF的判定 使用飞利浦Allura Xper FD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以桡动脉途径采用Judkins法行冠脉造影(30帧/s)[4]。右冠脉造影体位:左20°+头20°;前降支造影体位:右30°+头30°;旋支造影体位:右20°+足30°。分别测定三支血管的血流帧数,将冠状动脉血流帧数>27帧/s定义为CSF。冠脉造影及影像阅读均由两位介入医师完成,观点不一致时经分析讨论达成一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CSF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CSF组BMI、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尿酸、尿微量蛋白均高于非CS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CSF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2。
由表2可见,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尿酸、高BMI是CS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表2 CSF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CSF治疗及预后的相关研究较少。探讨CSF的好发因素及发生机制,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管理,对CSF的预防及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CSF是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高尿酸血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尿酸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尿酸是嘌呤的代谢终产物。尿酸的产生伴有氧自由基的生成,并参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氧自由基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CSF发生。研究者普遍认为尿酸水平与血浆内皮素水平呈正相关,并且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呈负相关,而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水平失衡是慢血流发生的重要机制[5-7]。
糖尿病、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否与CSF相关尚存在争议。国内一项大样本研究显示:CSF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8.5%[8]。2020年发表在《Echocardiography》一项研究显示血压与CSF并非独立相关[9]。但是早在2012年北美一项大样本广泛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肥胖、男性、吸烟是CSF的单变量相关因素,而多变量分析显示肥胖是CSF的独立危险因素[10]。发表在《Nature》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肥胖人群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脂肪细胞通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1等炎性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减少血管内皮对血管舒张因子的敏感性,使血管阻力增大[11]。基础研究表明肥胖通过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导致了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12]。糖耐量异常是CSF的重要危险因素[13],且多数患者最终发展成糖尿病。而众多研究早已表明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中心环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导致CSF的机制可能与小血管阻力指数增高,微循环障碍有关。本研究未得出高血脂是CSF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临床已有CSF患者从他汀的强化治疗中获益的文献报道[14]。
本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BMI增高、高尿酸血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与CSF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有理由相信代谢综合征患者是CSF好发人群。而CSF发生机制错综复杂,目前治疗以硝酸甘油、尼可地尔及钙通道阻滞剂等扩张血管药为主。通过积极降压,调节血糖,减轻体重,减少高嘌呤类食物摄入等方法,为CSF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