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和声教材和弦外音的分类及其对比初探

2021-08-02张桢源

艺术评鉴 2021年11期

张桢源

摘要:国内外不同和声教材中“和弦外音”的分类在和弦外音的分类层次、名称、标记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本文基于此进行初步对比,梳理“和弦外音”分类的脉络,归纳不同和声教材对于和弦外音分类的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和弦外音  和声学  不同分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076-04

一、和弦外音概念及其分类概述

“和弦外音”是和声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的和声教材对“和弦外音”的定义有所不同。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认为“在和声的应用中,无论在高声部或其他声部,常有不属于和弦内的音出现,它们依附于相邻的和弦音,这些音即称为和弦外音”①。辟斯顿《和声学》认为“音乐中的对位的素材,包括构成其组织的一切旋律音和节奏,在这些音中,有的是和弦的组成音,有的不是。不是和弦组成音的那些音,通常就称为和弦外音”②。从以上定义来看,“和弦外音”可以简单概括为“和弦结构以外的音”。在不同的和声教材中,“和弦外音”的章节包括其定义,不同种类的和弦外音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其中各和声教材对于和弦外音的分类数量、命名等方面由于学术背景、个人观点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差异,如分类数量、分类层次、各类和弦外音的命名等,因此对和弦外音分类的对比具有一定意义。

二、不同和声教材中和弦外音分类

(一)国外和声教材和弦外音的分类

国外研究和声的学者众多,如美国的辟斯顿、该丘斯、莱曼,苏联的斯波索宾、阿连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尤·丘林,德国的欣德米特、奥地利的勋伯格、法国的杜布瓦、英国的普劳特等,下面将其中一些引进国内进行翻译的具有代表性的和声教材中和弦外音的分类进行简述。

斯波索宾等人的《和声学教程》③中将和弦外音分为延留音、经过音、辅助音、先现音和跳进的辅助音等五类。该教材对于和弦外音的分类较为详细,如从单声部与多声部的角度对延留音和自然经过音等和弦外音分别阐述,从音与音的关系对经过音和辅助音等和弦外音分别阐述,并提出了和弦外音的延迟解决。此外,该教材谱例多样,谱例中大多带有调式调性和和弦功能的标记,各个类别的和弦外音介绍较为具体,从声部进行、注意事项、使用条件等多方面加以论述。

辟斯顿《和声学》中将和弦外音分为经过音、助音、倚音、留音、规避音、骈枝音和先现音七类,该教材阐释了和弦外音的产生背景,在各个分类中提到了较多的使用注意事项,在经过音、倚音等类别中提到多个声部同时出现的和弦外音。此外,该教材的和弦外音标记法使用了英文首字母的标记,教材中的谱例多样,既有短小的和声进行的谱例,又有作品片段的谱例。

欣德米特《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④中将和弦外音分为换音、经过音、留音、先现音、邻音、后面跳进的邻音、前面跳进的邻音和自由音八类,该教材提出了“自由音”,将其定义为不能当做和弦音也不能当做上述任何种类的和弦外音。此外,该教材中和弦外音的概念简单凝练,谱例短小。

勋伯格《和声学》⑤中将和弦外音(教材中译为“和声外音”)分为留音、經过音、换音和先现音四类,其中将倚音归入留音类,将辅助音归入换音类。该教材在文字部分没有按和弦外音出现的强弱位置、单声部与多声部的应用进行归类,但在教材选用的谱例中有所体现。此外,该教材在留音和倚音的谱例中使用了符号的标记。

杜布瓦《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⑥中将和弦外音(教材中译为“不作为和弦的构成部分的音、本质为旋律的和声外音”)分为留音、持续音、经过音、助音、先现音、倚音和规避音七类,其中留音和持续音归于不作为和弦的构成部分的音,经过音、助音、先现音、倚音和规避音归于本质为旋律的和声外音。该教材中对于留音的分类十分详细,从分类方式来看,杜布瓦根据和弦外音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

(二)国内和声教材和弦外音的分类

国内的和声学在引进西方的和声学体系后开始迅速发展,其中桑桐的《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与吴式锴的《理论与应用和声学教程》在国内的和声学教材中比较有代表性。

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中将和弦外音分为两部分分别阐述,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第六节“简述和弦外音的概念及其主要分类”,第二部分为第十六章到第十九章“旋律华彩与和弦外音”,对于各类和弦外音的概念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该教材的和弦外音从和弦所处的节拍位置来说可以分为强拍位置与弱拍位置,强拍位置包括留音和倚音,弱拍位置包括先现音、经过音、助音和换音;从和弦外音与前后和弦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和弦性与旋律性,和弦性包括留音和先现音,旋律性包括倚音、经过音、助音和换音。除了上述六类和弦外音,该教材中还提到“自由音”,定义为“处于弱的节拍位置,时值较短,并以前后跳进为其特征”,此外,该教材使用了英文首字母和符号的标记。

吴式锴《理论与应用和声学教程》⑦中将和弦外音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阐述。第一部分为第二章“和弦与和弦外音的简述”,其中简单阐述了和弦外音的概念;第二部分为第八章“单声部和弦外音”,其中将和弦外音分为弱和弦外音和强和弦外音两部分,弱和弦外音包括经过音、辅助音和先现音,强和弦外音包括延留音和倚音。第三部分为第二十一章“多重和弦外音”,从不同声部的角度分析多个声部和弦外音产生的和声效果,还分析了在音乐作品中应用的特点。该教材对于和弦外音的分类基于强和弦和弱和弦划分,明确了和弦外音与节拍中强弱规律的对应。此外,该教材中采用的和弦外音标记法较为特殊,采用了拼音字母标记法,这是和弦外音在国内的一种本土化标记法;教材中的作品谱例部分采用了国内作品的谱例,提到了关于五声性旋律中辅助音在宫音和羽音、徵音和角音之间的应用。

三、和弦外音不同分类的对比

不同和声教材中和弦外音的分类在分类层次、相同类型和弦外音的命名、和弦外音的标记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下面将对几点不同进行简要对比。

(一)分类层次的对比

多数和声教材中对于“和弦外音”的分类涉及和弦外音的种类、和弦外音出现的强弱位置、和弦外音在单声部与多声部中的应用,不同的和声教材中分类有所差异。

1.和弦外音的种类

不同和声教材中对于和弦外音种类的划分有所不同,从四种到八种不等,具体数量见表1。其中杜布瓦《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中关于和弦外音的论述共有两章,一章为“不作为和弦的构成部分的音”,其中包括留音和持续音,另一章为“本质为旋律的和声外音”,其中包括经过音、助音、先现音、倚音和规避音,从作者对于章节的命名来看,作者的意图在于按照和弦外音的性质将其分为两类,这与桑桐的《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中将和弦外音分为旋律性和弦外音和和声性和弦外音有异曲同工之妙。吴式锴的《理论与应用和声学教程》将“换音”(桑桐、勋伯格)、“前面跳进的邻音”(欣德米特)、“后面跳进的邻音”(欣德米特)、“规避音”(辟斯顿、杜布瓦)、“骈枝音”(辟斯顿)等概念的和弦外音归入辅助音的变形,这与斯波索宾等人的“跳进的辅助音”概念有相似之处。

2.和弦外音在单声部与多声部中的应用

在九本和声学教材中,八本提及和弦外音在单声部与多声部中的应用,其中吴式锴《理论与应用和声学教程》中第二十一章“多重和弦外音”对多声部和弦外音进行论述。勋伯格《和声学》中的谱例对多声部和弦外音有所体现,该教材还提及“多重经过音可以形成新和弦,其他教材在各类和弦外音的应用中有所涉及,未直接提及该知识点的教材是欣德米特《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

(二)不同命名的对比

不同和声教材中对于和弦外音体系以及各类和弦外音的命名有所不同,总体可以分为两类。

1.“和弦外音”体系的不同命名

在笔者研究的和声学教材中,吴式锴、辟斯顿、欣德米特的和声学教材将其命名为“和弦外音”,桑桐将旋律华彩与和弦外音共同命名为一章,勋伯格将其命名为“和声外音”,杜布瓦将该部分分为“不作为和弦的构成部分的音”和“本质为旋律的和声外音”两部分,斯波索宾直接以各类和弦外音命名章节,未将其归为整体的部分,但从“和弦外音的延迟解决”一章可以看出斯波索宾认为“和弦外音”为各类和弦外音的总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将总称以“和声外音”命名为国内引进的国外专著对总称的翻译,但从概念的角度来看,和声没有外音,不属于本和弦的音称为该和弦的“和弦外音”,“和声外音”这一概念不能成立。

2.各类和弦外音的不同命名

在笔者研究的和声学教材中,不同教材对于各类和弦外音有着不同的命名,对比分析各教材后,可以将各种命名的和弦外音归为六大类别,分别是延留音、倚音、经过音、辅助音、换音和先现音。除了多数教材公认的六类和弦外音,一些教材中还提到了其他类别的和弦外音,如持续音和自由音等,各教材中对各类和弦外音的命名见表1:

上表每一列的和弦外音名称对应的是同一类和弦外音的概念,从表中可以看出,延留音、经过音和先现音三种和弦外音的名称较为统一。“倚音”一类中欣德米特根据和弦外音与相邻和弦音的音程关系将其命名为“邻音”,而勋伯格将倚音归入了留音一类。“辅助音”一类中欣德米特将其命名为“换音”,而勋伯格将辅助音归入了换音一类。“换音”一类的命名差异较大,从斯波索宾将其命名为跳进的辅助音可以看出将其与辅助音相联系,从辟斯顿的命名中可以看出作者将“换音”具体化分类,从欣德米特的命名可以看出将其与倚音相联系,从杜布瓦的命名可以感受到与辟斯顿命名的相似性,但无论是从概念还是谱例中都没有说明与规避音相对应的先跳进后级进的和弦外音命名问题。

(三)各类标记的对比

不同的和声学教材中和弦外音的标记方式种类较多,主要可以分为英文首字母标记、拼音首字母标记和符号标记三类,其中桑桐和辟斯顿采用了英文首字母的标记,吴式锴采用拼音字母的标记。各和声教材中都采用了符号的标记,多为“+”的标記,勋伯格以“+和⊕”来标注留音。

(四)其他方面的对比

除了上述三点,不同的和声学教材还有许多值得对比之处,如桑桐和欣德米特在和弦外音的分类中都出现“自由音”一类,但从概念来看,二者所指的自由音有所不同。欣德米特将“自由音”定义为不能当作和弦音的音,也不能当作前面所讲的任何一种和弦外音的音;桑桐将其定义为处于弱的节拍位置、时值较短,并以前后跳进为其特征的和弦外音。对上述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后可得知,前者指的是除前文提及的各类和弦外音的其他和弦外音的总称,后者指的是以前后的跳进为特征的一类和弦外音。再如在“换音”这类和弦外音的归类中,斯波索宾将其归于“辅助音”一类,而欣德米特将其归为“邻音”(倚音)一类,而这两类和弦外音的根本差异是倚音为强拍强位的和弦外音,而辅助音为弱拍弱位的和弦外音。此外,在不同的和声教材中还存在其他的共性与个性,有待进一步分析比较。

参考文献:

[1]黄琼,桑桐.六本和声学教材的比较[J].音乐艺术,1985(03):26-33.

[2]毕琼文.通过对五本和声学教材的比较看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的特点[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3]杨娟.勋伯格《和声学》与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之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