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丁托列托绘画的构图

2021-08-02张嫄婧

艺术评鉴 2021年11期

张嫄婧

摘要:丁托列托的绘画多采用全景式构图,规模宏大,擅长选取宗教故事和古罗马神话为题材,构图大胆、自由多样,擅长将多种构图方式相互糅合,多种构图手段相互交融,形成不平衡构图法,提高了视觉表现水平。丁托列托通过作品表现自己丰富的内心思想以及情感,运用欣赏者的视知觉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分析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以及对于艺术的空间性、表现性和运动性。从画面的平衡、形式、空间和光线等方面,分析绘画作品的构图方式及手段。

关键词:丁托列托  构图方式  打破平衡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036-04

一、背景

威尼斯有水城之名,囊括了意大利东北部沿岸的118个岛屿以及一个半岛,形成多条纵横交错的水道。教会在威尼斯并不像在意大利的其它地方那样享有着特权,而是在宗教的背景之下隐藏着享乐主义。威尼斯画派就是在文艺复兴晚期活动发展起来的,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颇深。威尼斯画派中最为突出著名的那一部分就是对色彩的推崇,对人体美的赞颂和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现实生活的一切美好享受,从而达到了艺术创作的最高理想化形象。

丁托列托是在反宗教改革环境中长大的,这种背景对他的风格产生了一些影响,大多数的作品都以宗教作为主题进行创作,采用全景式的构图,从而形成大场面、辉宏壮丽的风格,具有浓郁的世俗化色彩,追求着欢快、激情和狂热氛围。丁托列托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家,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他的作品装饰着威尼斯的很多建筑物,大多灵敏作品拥有宗教性主题,充满着浓厚的神圣氛围,还创作了色彩性神话画以及杰出的肖像画。丁托列托受米开朗基罗和提香的影响颇深,显然,他的艺术在叙事传情方面突出强烈的运动,且色彩富丽奇幻,画面节奏急速,善于使用背景突出人物形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素描丝毫没有米开朗基罗的印记,而色彩也不像提香的风格。

二、自身的风格特性

丁托列托的绘画多选取宗教故事和古罗马神话为题材,采用全景式构图,规模宏大,构图大胆、自由多样,擅长将多种构图方式相互糅合,多种构图手段相互交融,形成不平衡构图法,又运用光线透视法加强景深的空间感,明暗光线的反复使用,以色彩和光线来平衡形体塑造和整体构图,烘托气氛,使得画面更具有丰富的韵律感、节奏感和戏剧性效果。在色彩运用上,丁托列托偏爱冷色调,善于在暗色的背景上加以色调上的明暗强烈对比,从而突出画的中心人物。丁托列托通过作品表现自己丰富的内心、思想以及情感,运用欣赏者的视知觉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分析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以及对于艺术的空间性、表现性和运动性。从画面的平衡、形式、空间和光线等方面,分析绘画作品的构图方式及手段。

(一)打破平衡

1547年,丁托列托创作了一幅《最后的晚餐》,现藏于威尼斯的圣塔——玛库奥拉小教堂。这幅画作的题材奠定了主题基调,从而构造出全景式的宏大场面,这一主题画作明显关注人物淡化的差异,强调了共同精神反应,形成隐藏面孔的宗教叙事绘画习惯。从抽象的古典环境中反应场景,借由城市化生活细节,暴露强壮前臂的使徒和给他们灵魂的蓬乱头发的威尼斯下层阶级市民,真正的虔诚被重新安置到一个更为简单直接的环境之中。采用了水平构图,将耶稣置于整幅画的中心,在其两侧平均分散这些门徒,整幅画作左右形成构图上的形式美。画作还采用椭圆形构图,穿过画面两侧呈弧形弯着身体的门徒,还穿过众人的头及画面底部的凳子。色彩运用上左暗右明,人物构成上左疏右密,使得画面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两极间的层次靠近,画面呈现出阴阳调和般的平衡美。耶穌头顶的光线,突出他的地位,又以这为顶点,与前方两端的门徒形成三角形,以此达到画面的平衡。

1548年是丁托列托特别关键的一年,30岁之前的丁托列托的构图是仿照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构图,展现画面的稳定,而30岁之后,丁托列托逐渐打破这一传统构图。同年的《圣马可奇迹》这幅画作将丁托列托的整个自我放进这幅画作之中,在构图上,丁托列托模仿了拉斐尔的手法,采用了全景式构图描述故事场景,运用“十”字形构图突出“救世主”的形象,空间处理的巧妙运用使得画面的两极分化更为明显。在这幅画中,信徒仰面而卧,四周围着的都是异教徒的群众,且心怀不轨,打算用残忍的手段杀害这位信徒,圣马可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从天而降来解救他。丁托列托以这一宗教故事为主题,使得绘画出的作品具有很宏大的规模,纪念性以及装饰性的效果都很卓越,追求动荡中的节奏感和动感。

这幅画在画面上的空间处理很巧妙,丁托列托去除了原先应有的在前景中的建筑物,这是为了留出足够的空间,运用斜线式构图和金字塔式构图,使得那些围观群众看起来更为拥挤且残酷。下方围观群众的姿势,刚好构成一个正方形。这幅画采用短缩法使得圣马可身上的光线变得奇异,从而让前景的光芒变得复杂,以至于看不出固定的光源在哪。背景里的那座拥有着白色大理石拱门和墙以及突出阳台的神秘花园,在自然光的强烈照耀下,让复杂的光芒照射出的效果中增添了更为神秘的气氛。再分别以圣马可头顶的光及躺着的人为顶点,灵活运用画面两边的人物,从而构成倒三角的构图,正反三角构图的灵活运用以及采用巧妙的“十”字形构图,将圣马可从天而降倒挂式的姿态描绘出来,突出圣马可身上所带的光芒,并将他“救世主”的形象放大,这种奇特的姿势将人物形象的修长以及激烈扭动的动感体现得更具韵律感,令人耳目一新。

1565年的《基督受刑》这幅画,在整幅画面的中央是刚刚立起的耶稣正在受刑罚所钉的十字架,所有的人都围绕着这个十字架运动着,周边围着的所有人的目光也都聚集在正受刑罚的耶稣身上,使得画面更为生动形象且富有强烈的动态感。以画面左右两边的围观者为端点,沿着土堆边线的方向延伸,相交于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的正下方的人群中,形成倒三角,土堆的光亮部分又可形成一个倒三角。沿着周边围绕的人们动势的方向,构成多个以耶稣为顶点的三角形,从而打破画面整体构图的平衡。耶稣与画面左侧男性的目光及左下方趴在另一个十字架底端的人组成一个三角形,又与画面正下方跪着的两个人,再次构成一个三角形。再与画面右下方坐着的男子,右侧骑在马上的人,形成另一个三角形。丁托列托巧妙采用“十”字形构图,将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凸显出来,从而烘托显现出悲伤压抑的气氛。

1582年的《受胎告知》这幅艺术作品,现藏于威尼斯斯库奥拉·圣马可公会,这幅画作在构图上与众不同,显示出丁托列托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场面宏大。这幅作品由残破的砖门将画面一分为二,运用圆顶式构图,使得成串的小天使们安然置于画面的顶部,把门内外有机的联系起来。门外的光线、飞进的天使、蚊帐上鸟儿身上及床上的光,形成水平横线构图。整幅画作运用成串的小天使们飞进室内的弧度,与躺卧的富有动势的妇女连在一起,又与砖门外木材上的光线连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椭圆形构图,画面中的砖门又与这些弧线形成“D”字形构图,蚊帐上的光线与妇女手掌上的光线形成另外的弧线构图,这些弧线构图法,打破了平衡构图法,表现出细腻的戏剧性场景以及动态紧张的情节。

在1592-1594年间,丁托列托最后一次创作了《最后的晚餐》这一作品,现藏于威尼斯圣乔尔乔·马乔列教堂。这幅画作给人的感觉是水平垂直的,在这幅画中,十二个门徒坐在长桌旁,耶稣站在他们中间。丁托列托將整幅画分成两个部分,左边展示的是神奇的事迹,而右边描绘的则是日常的真实写照——仆人们向进餐者端上盘子。日常生活和神奇事迹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通过具体的图像显示出来,并与双光源形成鲜明对比。从左到右有一个稳定的结构,趋势线可以被视为关系线,呈现出激烈交错的动感。这幅作品是《旧约》与《新约》主题的配对选择,强调了圣餐这一主题,采用了对角线构图,将餐桌的倾斜角度直接聚焦于十二门徒的交流上,餐桌的摆放位置所构成的夹角使得画作从稳定的构图中分离出来。沿着画面左上方的天使倾斜的方向与画面左侧杵着棍子的乞人相连,沿着画面中央偏右的天使倾斜的方向与画面下方跪着的妇人相连,画面左上方天使目光的方向与画面右侧怀抱蔬果的妇人连成一线,画中门徒们后面侍女的头朝向以及另一侍女目光的延长线,这些连线相交于耶稣头上的光环之中。画中的部分人物,经过反射后,再次聚集到耶稣头上的光芒中,这些视线的焦点,即画面的中心点,打破了画面的平衡。

(二)多种构图手段同时运用

1565年的《基督受刑》这幅画,在色彩运用上,以褐色为主背景,加上明暗色调的对比,将整幅画低沉、压抑、悲伤的主基调呈现出来。运用空间透视法,加以光与色的明暗光线反复使用,烘托气氛,富有激情,让欣赏者也可以沉浸在悲剧场景的氛围之中。在这幅画中,采用了不平衡构图中的“十”字形构图和三角形构图,以耶稣头顶的光为点,分别连接画面左右两边明亮的白马,从而构成一个三角形。再以耶稣头上的光芒,与画面左下方穿粉色衣服的男子身上的亮光部分以及画面右侧下方地上的粉色衣服上的亮光部分,三处相连成一个三角形。以耶稣头顶的光分别连接光暗处,可连接成多个三角形。连接土堆的光亮部分,又可形成一个倒三角。以画面右下方身着粉色的男子与画面中下方偏左身着同色服装的男子为点,向耶稣右后方骑在马上同色系衣服的男子连接,再次构成一个三角形。这些构图方式以及手段的糅合运用,在这幅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上,给欣赏者极大地冲击。

在1588年,丁托列托创作了《天堂》这幅作品,现存于威尼斯圣洛克大会堂。以圣马可和圣母玛利亚头顶的光芒为焦点,画中人物的目光都聚集在这里,采用多个弧线构图,突出中心人物,且人物地位阶级划分明显。以光芒的焦点为顶点,向画面底端的两边延伸,构成一个金字塔。以画面上方两边的身着蓝色服装的人为点,向光芒焦点正下方身着蓝色衣服的人连接,组成一个三角形。以画面左侧两处暗色的部分为点,和画面右侧的暗色部分的点,又连成一个三角形。在画的底部的两位身着橙色服装的人,同右上方身着颜色、款式相似的人相连接,形成一个三角形。多种构图方式的糅合增强了画作的视觉效果,引导欣赏者观看突出的重要画面。

三、结语

综合丁托列托的这些作品,可以进行比较得出在绘画的构图上,在不同时期,他所运用的构图方式以及构图手法也有所异同。早期的时候,在丁托列托的画作中,构图方式上大多是采用平面式的,体现画面的平衡性,有的加以金字塔式构图,从而凸显人物地位的尊卑。丁托列托中期时的画作,构图上采用平面上的对角线构图以及灵活运用三角形式样的构图,相互糅合,形成明暗的强烈对比,使得人物更加富有动态美。在丁托列托后期,采用水平和垂直对称结构,对角线构图和透视增强了景深的空间感,平衡了形状与消失点和光线,整体构图使画面丰富逼真。总而言之,丁托列托绘画的构图大胆、自由多样,擅长将多种构图方式相互糅合,多种构图手段相互交融,形成不平衡构图法,将构图手段提高到了视觉表现水平。又运用光线透视法加强景深的空间感,明暗光线的反复使用,以色彩和光线平衡形体塑造和整体构图,烘托气氛,使得画面更具有丰富的韵律感、节奏感和戏剧性效果。综上可见,丁托列托的构图方式以及手法的灵活多样,大胆自由。

参考文献:

[1]朱伯雄.世界美术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366-367.

[2]休·昂纳.世界美术史[M].毛君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368,371-372.

[3][奥]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4-145.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7-19,419-425.

[5][英]E.H.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M].范景中,译,杨思梁,校,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

[6][法]让·保罗·萨特.萨特论艺术[M].欧阳友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9,11,19,22-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