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群体共进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1-08-02李伟
李伟
要實现学生学习的整体共进,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学,从兴趣入手,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调整、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有针对性的分层指导。
教学过程趣味化,实现有效参与。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引入趣味学习资源,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认识正负数》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有关正、负数据的生活素材,如国家足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五年级先转走12名学生,又转来25名学生。真实的情境促使学生站在数学的视角积极地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从而顺利引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在探究负数含义的环节,笔者开展趣味活动,让学生扮演天气预报员,解读未来几天天气情况的数据,读一读、说一说各个数据表示的意思,并思考:负数有什么特点?负号可以省略吗?零下和零上温度在实际生活中表示什么含义?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在读、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问引导层次化,尊重认知差异。教师要想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提问的时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以分层提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以问导学。
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小学生的认知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面对抽象的公式,笔者设计了兼具层次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基于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梯形可以拆分成什么图形”,并为学生提供剪刀、纸板等学具,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根据自己的剪、拼过程,总结梯形面积的拆分方法,明确原来的梯形和转化后的图形各部分面积的关系,推导并归纳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和有序的设问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用自己易于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作业设计个性化,实施分层指导。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反思学习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需求,安排不同的作业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成个性化学习目标。
在设计有关“简易方程”的作业时,笔者将重点放在巩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两个方面,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例如,“青铜作业”(着重引导学生从字母入手巩固方程的基础知识,厘清数量关系):车上原来有A人,下来6人,车上现在有( )人;当A=42时,车上现在有( )人;当A=( )时,车上现在有33人。“钻石作业”(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数量关系列方程,发展逻辑思维):张叔叔用90元钱买了a瓶果汁,每瓶果汁7.5元,根据数量关系可列方程: 。“星耀作业”(着重关注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小学图书馆新买来的绘本和文学书共1000本,买来的文学书比绘本数量的2倍少50本,两种书各买了多少本?
个性化作业有利于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练习,并收获学会的成就感。作业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作业漂流”活动,引导学生互相阅读作业,交流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学习同伴良好的解题习惯,通过生生互动实现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连心沙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