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荔英的油画创作及其艺术特色

2021-08-02沈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油画创作艺术特色

沈赪

摘 要:张荔英早年留学法国、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欧美和中国画坛,20世纪50年代后定居马来西亚、新加坡,潜心油画创作和美术教育,其成就享誉东南亚等地区。文章根据她人生中的不同创作阶段划分出三个时期,探索研究其三大分期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张荔英;油画创作;艺术特色

2020年11月27日,“此心安处:张荔英回顾展(Georgette Chen:At Home in the World)”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开幕,展期十个月,定于2021年9月26日闭展。此展览展出华人女画家张荔英的69件作品和74件文献资料,回溯她一生横跨亚、欧、美三大洲的繪画、美术教育历程,全面展现这位新加坡“画坛先驱”的一生事迹与艺术生涯。

20世纪上半叶,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蓬勃兴起,一些时代女性在新文化思想影响下跨出国门学习西方美术,张荔英就是其中的一个。她与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唐蕴玉等现当代女油画家属同时代人,被称为“中国第一代女性油画家”。她一生追求艺术,其油画创作取得了卓越成就,享誉东南亚地区,但由于长期生活、工作在海外,在她的故乡——中国,却鲜为当代人所知。

一、漂泊异乡的传奇经历和艺术人生

张荔英,1906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古镇的巨商张氏家族。其父张静江当时从事丝绸、茶叶、古董等贸易,生意遍及欧美多国。母亲姚蕙是大家闺秀,能诗会画,古典文学和美学根底深厚。

张荔英幼少时跟随父亲游历世界各地,曾就读法国巴黎的勒费里中学、美国纽约的霍瑞斯曼学校私立高中和上海的中西女中。

少女时代的张荔英对绘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上海求学期间,张家聘请俄罗斯私人教师维克托·普哥斯基教授张荔英绘画,让她接受西画启蒙教育。

完成高中学业后,张荔英于1926年进入美国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进修,1927年赴法国巴黎克拉罗希美术专科学校和比罗学院接受私人美术训练。

1930年,24岁的张荔英在巴黎与55岁的外交家陈友仁结婚。此后,夫妻二人先后在巴黎、上海、香港等地生活和旅行,张荔英专心绘画,曾多次举办画展。

1941年后,张荔英夫妇在上海生活。此间,她一方面从事绘画,一方面参加上海美术界的活动,举办过画展。1944年5月,陈友仁病逝。

1945年后,张荔英以卖画为生,在上海、纽约、巴黎等旅居地举办画展,作品上的签名始终是“CHEN”(陈)。1951年,她与第二任丈夫何永佶从法国来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任教于韩江中学。1953年定居新加坡,同一年她与何永佶劳燕分飞,结束六年的婚姻。1954年,张荔英应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前身)邀请,任教于该校,1966年加入新加坡籍。她在南洋艺术学院工作长达27年,直至1981年退休,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这期间她始终没有停止绘画,被誉为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在该国现代美术早期发展阶段产生了重大影响。1993年,张荔英离别故国近半个世纪后,在新加坡辞世。

张荔英所处的时代、家庭背景和婚姻,使她一生历经巨大的社会动荡、颠簸和变迁。尽管如此,她始终秉持艺术家的初衷,全身心投入美术创作,成就其艺术人生。

二、三个创作分期与艺术特色

(一)旅法留学及之后时期的绘画(1927—1940年),体现现代主义画风

在巴黎的克拉罗希美术专科学校和比罗学院,张荔英学习风景、肖像、静物写生等绘画基础,潜心钻研解剖学、透视和色彩。她还把时间用于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免费工作室绘画或去乡村旅行进行户外写生,为今后绘画打下了良好的功底。

张荔英喜欢巴黎自由的风气,塞尚、马蒂斯、凡·高成为其艺术之源。她1928—1930年创作的油画《切开的苹果和橙子》,将背景处理为深灰和褐色调,用多层次的厚彩凸显瓜果的触感和浑厚的立体感,笔触圆厚粗放,画面颜色饱满,加之俯瞰式的构图,颇具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风格。

完成专业学习不久,她的作品即入选1930年和1932年的巴黎秋季沙龙,后又有作品被法国全国美术协会沙龙、杜乐丽沙龙和独立沙龙选中,受到艺评家极高的赞赏。巴黎第如迭坡美术馆收藏了她的一幅画。

《女人体》作于1932年,是张荔英早期创作的少数裸体画之一。作品采用浓郁的底色带出模特的曲线与饱满,脸部则相对模糊,眼神不正视前方,这与作者拍照时的神态惊人相似。作于1934年的《自画像》中,自己的表情清醒之中带着暖昩,眼睛略微眯起稍作斜视。与同一时期其他的肖像画一样,她使用各种颜色涂抹,为脸部塑造轮廓,运用对比色的技巧强化造型,来凸显肌肤的丰富色调。

1934年后,张荔英与丈夫在上海、巴黎、香港生活,并且去过北京和广东等地。刻画哺乳母亲与三个儿女的《客家人家》作于1939年,是张荔英的得意之作。此油画笔法完美,色彩柔和,构图严谨,画面精致,体现了后印象派画家塞尚在笔触和构图方面对她的影响。

张荔英这一时期的作品糅合了后印象派和野兽派之长,体现出现代主义画风,但她并不盲从,而是深刻体悟西方美术技法与审美精髓,西为中用,着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绘画风格。

(二)艰难岁月及之后时期的绘画(1941—1950年),展现现实主义风格

1941年后,张荔英和丈夫身在上海,处于特别时期的特殊境况之中,她作画的主题局限于居家环境,如《陈友仁》《自画像》《金莲花》《水仙和石榴》等。

丈夫是张荔英最喜欢入画的对象之一。在《陈友仁画像》中,她捕捉人物沉思的瞬间:身穿中式立领长袍,袖口翻折起来,一只手支在脸的一侧,另一只手拿着眼镜。柔和的光线彰显了他的脸部特征和长袍的柔滑材质。画面使用干燥的笔触来产生斑驳的效果,灰色和蓝色的色调彰显了画中人物内心剧烈的挣扎和煎熬。

1943年5月中下旬,张荔英在上海都城饭店举办个展。她此时在《艺术的点滴》一文中写道:“我虽然是属于现代画派,但我感觉我是无从模仿任何一派的画格的。我所画的是我所见的,无论是风光与人物。”“在我的经验中,我最不愿从我的想象来画,我要画人们的实际生活。从想象画的永不能接近真实。人的生活是活跃的、新鲜的、有力的。”

1945年后,张荔英在中国各地行走,去了苏州、杭州、嘉兴和北京,描绘各地风景和人物。

《苏州拱桥》方形构图,强调拱桥的形状,使其成为场景和画面焦点。画中的河一直延伸到远方,然后消失在视点,观者的目光由此被吸引到画面的远景。张荔英通过对起伏的线条和曲线相互叠加,在水面上营造涟漪和反射,表现出航道的宽窄与深浅。

1945—1949年创作的大幅油画《北京城景》中,紫禁城被作为画面的背景,前景是护城河与横跨其上的金水桥。由于紫禁城的特殊地位,经常成为画家入画的题材。然而,张荔英的画作却着眼于非典型的视角,描绘了年久失修的午门,这似乎在暗喻一个皇朝的衰亡。张荔英尤爱此画,无论是自己离开中国前往法国,还是后来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都随身携带着这幅画。

这一时期,无论是艰难的岁月还是之后相对轻松的旅行过程,张荔英始终在作画且产量颇丰。她的静物画,大多以水果、盆花为主,暗示了作者当时的居处。同时,一系列肖像画则表达了她对画中人物的同情。而风景画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和自然面貌。与她早期的作品相比,这些画作渴望将一些平常的场景真实地反映和表现出来,并提升为艺术的主题。

(三)定居新马时期的绘画(1951—1981年前后),呈现南洋画风格

来到马来西亚后,张荔英对当地的热带气候、种族、风俗充满了兴趣,不仅如此,和平的环境、良好的人际氛围也使她非常向往,于是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随后又义无反顾地在新加坡定居,从事她所热爱的绘画艺术和美术教育。她学习当地语言,深入当地社群,全身心地投入油画创作,一幅幅充满南洋地域风情的人物、风景、静物作品喷涌而出。

《马来婚礼》是张荔英1962年捕捉到的一个婚庆场景,此画注重细节描绘,又兼顾画面构图的整体布局。画中宾客身穿鲜艳夺目的婚庆服饰,聚集在帐篷之下。张荔英巧妙地调配人物充满活力的服装色调,展示了她对色彩运用的敏感和自信。

马来西亚少女鲁哈妮是张荔英南洋美专的学生,她的油画《鲁哈妮肖像》中,主人公身穿红底白花衣服,头披大红纱巾,脸部表情孤傲坚毅,神态酷似作者。《全家福》画了马来西亚槟城的朋友一家,构图上人物关系处理得非常协调,神态丰富,逼真地刻画了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此外,她还为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画过肖像。

张荔英的荷景油画《荷花颂》《风中摇摆的荷花》,分别作于1962年和1970年,是她临池的写生作品。作品构图别致,对光影和色彩的把握十分娴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们联想起南浔张家花园的那个荷塘和不远处小莲庄里盛开的荷花,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江南水乡一直留在张荔英的心灵深处,荷塘成了家乡的一个隐语。

静物是张荔英擅长的题材,她后期热衷于画热带水果,红毛丹、榴莲、香蕉、柚子等经常入画,尤其是红毛丹,她为此被称为“红毛丹专家”。她也喜爱画各种篮子,“篮中水果”成为其静物画的一个标志。在《香甜的红毛丹》中,张荔英呈现了不同生长期的红毛丹,从茎、叶、果壳到果肉,观察细微,赋予画面独特的细节和质感。她选用绿、浅黄和蓝色,调配出丰富和谐的色彩。红毛丹和果篮在桌面玻璃上的反射效果,为画作增添了一层别样的趣味。

这一时期,张荔英凭着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女性敏锐、细致的目光,生动地捕捉马来西亚景象的特征和人物的神韵,借鑒西方绘画技巧,融入中华美学精神,创作出了一种能充分展现东南亚人生活环境的图像语言,并鲜明地烙上了南洋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她大量的油画作品,有意无意间呈现出了生动丰富的南洋画风格。

三、结语

1979年张荔英跌倒住院,一度停止教学。1981年她退休后长期住院治疗,几乎终止了艺术生命。鉴于张荔英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巨大贡献,新加坡政府1982年授予她国家文化艺术奖章。1993年张荔英逝世后,其部分作品拍卖筹得款项设立“张荔英美术奖学金”。张荔英杰出画家、美术教育者的地位,已被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公认。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个案,华人女画家张荔英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关注。

参考文献:

[1]李超.上海油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2]黄湘龄,DAVID.张荔英:新加坡画坛先驱[J].文化交流,2006(6):76-79.

[3]郭建超,周雁冰.寻找自我:新、马华人画家[J].中国美术馆,2006(8):65-68.

[4]陈明园.民国女子美术先驱:张荔英油画研究[J].艺术科技,2016(2):222-223.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油画创作艺术特色
从当下油画市场视角浅析油画创作
中俄冰雪题材油画创作中技法的分析
油画创作中的体验与反思
浅析油画写生与创作教学
论油画创作中潜意识作用及运用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