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代官员考课制度中 寻找激励担当作为的轨迹

2021-08-02粟时勇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1年6期
关键词:官员制度

粟时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作为,要为担当者鼓劲,为干事者撑腰,要重实干、重担当、重实绩。在百年不遇的新时期,这一选人用人的导向十分明确清晰。

如何从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吸取官员管理的经验教训,在中华文化自信中汲取养分,为今天的干部管理、干部考核工作寻找激励官员担当作为的历史轨迹,就是我们在《古代官员考课制度史话》一书中急需研究、急需回答的重大问题。

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考课制度,自禅让时期尧舜禹时代开始的“萌芽”,经漫长奴隶社会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发芽成长”、两千年封建社会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长成开花”,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刊印以职官为纲,分别记其职司、设置、品级、规章、掌故等的《大清会典》为标志而“结果”。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课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点到面以及由单独例则到完整制度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上层建筑的顶级层面——制度与法规的自身建立发展完善过程中,也映射出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皇权由分散到集中再到集权的逐次变化。在这些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考课制度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并完全可以在现行的干部管理和考核工作中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扬弃式借鉴。

自始至终重视官员的品德和工作能力,将实绩作为官员特别是地方主官和专官的考课重点。“德才兼备”是历朝历代基本的选人用人及评价标准,尤其是在朝代的初创和社会发展的改革与变革时期。这时,尤其需要权威的凝聚,执政者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就更为重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由学说逐渐发展为制度,皇权的不断加强以及国家政权的稳固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为了选好用好那些品性才能俱佳的官员,国家始终坚持将官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以及个人品性和对朝廷的忠贞程度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评价。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重视官员品性的前提下,注重发现官员的能力才干并重视那些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官员,最大限度地激励官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鼓励其在任职期间为国家为社会全身心地履职尽责。

不断规范官员考课的内容、方式和程序。担任不同职务的官员,其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职责也是不同的,要不断制定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考课项目,才能确保权责一致。为了使官员考课不流于形式,不仅要对考课对象进行分类:如京官、地方官、专官,或各级行政主官和担任专门业务的官员等;还要制定不同对象的考课内容与标准:如京察、大计、考满、考成等。同时,根据工作的需要,选取不同的考课方式方法以及程序:如公开评议、逐级审核、对比对照等,然后再按照名实一致、权责一致的原则进行公正客观的分析、评审,使考课的结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比性。

坚持对官员考课结果的合理运用。考课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官员工作的优劣,发挥惩恶扬善的作用。按照奖勤惩懒、奖廉惩贪、赏罚分明和严肃法纪的原则,对官员的清廉和腐败、勤奋和懒惰、守法和违纪等行为进行甄别,正向激励官员在职任上为国家兴旺、为社会安定和为百姓福祉而担当作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效率和稳定社会秩序。不仅用加官进爵的物质待遇作为奖赏,而且用旌表乡里、通告全国的精神鼓励方式激励官员上进,让对清官能臣的褒奖充分发挥出最大的劝善功能。另一方面,采取严厉的法律措施惩办贪官污吏,通过免职、降职和夺官等方式,使其声望、地位和利益受到最大损失。

不断加强对官员考课的监督。为了维护考课的严肃与公正,朝廷通常采用自上而下进行监督的做法。各级监察机构和官员按照分工,在大部分时段均直接参与官员考课全部过程,或对官员经考课确定的实绩进行复核复查。许多时候皇帝还亲自参与高级官员的考课,或派遣高级官员、专官参与对重要官员的考课。这种对考课过程、考课机关及人员进行全方位监督的措施,既保证了考课权的准确行使,又震慑了参与考课的官员和被考课者,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官员考课制度与法规。为了避免人为干扰,保证官员考课的公平性、权威性,许多时段均在国家的最高层面制定出与时间任务相配的官员考课制度条款和法规条文,并自上而下予以严格执行。尤其是考课结果是否严格“赏罚兑现”,不仅涉及官员自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考课体制的存亡。因此,要强化考课结果的运用,就必须树立法制权威,让“赏”能劝善,“罚”能禁恶,使贤者为之奋进,不肖者为之夺气,进而维护考课制度的尊严。

考课制度受到的干扰

此外,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考课,没有将我们现行干部任用前的考察单列出来,而是在例行的考课中包含了这种方式。这种“包含”的内容:一是体现在对官员考课中的品德评述、政绩认定方面。如高级官员举荐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属官,按规定要汇总被举荐官员在职任上的品德、才干和政绩等方面的情况,而依据的就是对该官员的考课结论,否则在逐级上报的材料中会出现评价不一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形,就会使自己因举荐不实而受到“连坐”式的牵连。二是体现在对官员考课结果的运用方面。如朝廷任用那些考課为“最”“卓异”的官员,不管是调整为同级重要职务,还是提拔担任高级职务等,都是直接根据考课结果来做出决定。三是体现在职务升迁、调转的若干环节。如官员的铨叙、铨选以及磨勘等等,均离不开经考课后对官员做出的综合性评价。上述这样的“异曲同工”,则需要我们在学习古代官员考课制度时予以厘清分列,以供我们在工作中借鉴参考。

当然,中国古代官员考课制度也有历史局限性,不管是奴隶社会的君王还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人治都大于法制,在国家政权私有条件下,最高统治者以及官僚集团的上层官员治理国家的清醒程度,往往决定着王朝的政治明暗和政权存亡,属于上层建筑的考课制度也不能例外。

在王朝的建立时期和改革中兴时期,考课制度的建设比较完善,执行力度较大也较为彻底。一旦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受损,考课就会受到人为的干扰,制度就会束之高阁、空有其表甚至流于形式,最终导致人亡政息。

国家在战乱时期或虽无战争但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朝廷往往无暇顾及包括官员考课在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管理事务,客观上造成考课制度的缺失,或仅对过往时期的考课做法不加区别的借用而缺乏针对性,使考课的功效受到影响而大打折扣。

权臣当道的时候即使有了好的考课制度却不认真执行,或有意将考课神秘化、利己化,致使考课成为执掌重权的高官玩弄权术、打击异己、结党营私的一种冠冕堂皇的手段。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留下的凡此种种糟粕,应该在今天的干部工作中予以彻底地抛弃。

猜你喜欢

官员制度
夏朝
十八大后遭“断崖式降级”的官员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某些单位的制度
丘琼山巧对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官员的“形象危机”
官员在读什么书?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