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经济的扶贫干部一走,产业咋办?
2021-08-02许然
许然
3年前,浙江一批干部被组织选中,前往四川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包括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委常委寿建华,在遂昌县分管商务工作的副县长张春根,在湖州市南浔区分管城投、交投等工作的区委常委黄卫军,以及有过扶贫经验、搞科技工作的绍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润晔等。
可以说,被派来扶贫的干部都是懂经济的“精兵强将”。这些干部给当地带去了许多新理念、新做法,比如黄卫军把“最多跑一次”的办事理念带到了广安区,在广安—南浔合作共建园区的建设中实现了“加速度”;张春根瞄准当地的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建设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基地,再借助浙江和四川省的各类展会平台,推荐优势农特产品。
不过,扶贫产业干得好不好,除了看扶贫干部在任时给当地带去的经济效益,还得看他们走后,有些产业能否延续下去。
记者此前在采访扶贫干部的过程中,某地的一名群众提到一个直观的例子——以前为完成考核,有的扶贫干部“拍脑袋”组织村民种某种药材。干部离开后,该药材的初加工企业随之停摆,村民只得纷纷改种农作物。
今年5月底,这些浙江干部结束了为期3年的扶贫工作,陆续回到原岗位或转战到新的工作岗位,新一轮的帮扶队伍已经来“接棒”。
“现在种哪些特色农产品,怎么种,种出来后的销路等问题,扶贫干部都能解决得很好。可他们走后,产业会不会熄火了?”当地有群众担忧。而这种担忧的背后,实质上是一些企业害怕扶贫干部换人后,后续产业的扶持政策不穩定,导致再投入的资产打水漂。
扶贫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过程,对于农村发展来说,任何短期行为都是不利的。一名援川干部介绍,他们在扶贫产业的前期规划中花了很长时间,为的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这样,即使换了干部也能照常发展产业。
同时,援川干部也在积极地与继任者将这些产业对接好。“这种对接,主要是项目的发展思路和配套资源上的对接。新来的同志前期未参与到项目的整体规划中,对接是为了避免后期造成发展空当和断层。”
为避免发展断层,从顶层设计上,浙川两地近期签署的《深化浙川东西部协作和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也明确指出,要支持浙川(广元)产业园、浙川(乐山)产业园、屏山—海盐、广安—南浔等合作共建园区的发展提质,加快完善产业转移优惠政策,依托开发(园)区,共同打造东西部协作产业转移示范区。
对此,有专家指出,扶贫产业的熄火跟政策导向、干部替换都有关系,但这些因素都并非关键,关键是扶贫干部的动能和能量没能转换成为贫困户的动能和能量。所以产业扶贫的重点在于提高扶贫对象参与程度,完善贫困户与相关企业、政府、各类社会力量的沟通机制,让贫困户发挥主体作用,而不是让企业来做慈善、无偿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