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美诗词点亮人生

2021-08-02康琮琮

课外语文·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项目学习德育

【摘要】十九大明確指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以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为内容,选取唐诗宋词专题,通过挖掘诗词中的德育和美育价值,运用项目学习使美育与德育渗透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加强对学生发展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塑造。

【关键词】美感教育;德育;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8-014-02

【本文著录格式】康琮琮.大美诗词点亮人生——通过“唐诗宋词”的项目学习浅谈美育与德育的相互渗透[J].课外语文,2021,20(18):14-15.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秀丽的山川孕育出诗的灵气,朴实的人民培育出诗的魂魄。《论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词本身书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生,人性的力量,是真善美的融合。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力。德育“就是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唐诗宋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美善合一,通过项目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落实德育与美育的教育。

项目主题:大美诗词,点亮人生

项目活动:1.“诗词咏流传”诗词诵读大赛;2.读诗词,赏美景;3.传承品格,点亮人生。

一、诗词咏流传

诵读、吟咏能调动各种感官,使文字变成跳动的音符,演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精彩画面,把学生带入诗词的美妙境界中去,从而领略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和画面美。

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在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一些诵读的方法与技巧,比如断句处理、重音把握、有节奏的停顿,通过朗读技巧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美感,进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读出语言美。还可以进行吟诵、歌唱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诵读吟咏。

成果展示:舞台诵读表演。

这既是情景的创设,也是审美创造与鉴赏。在朗读过程中亦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配乐诵读、分角色诵读等多种朗读样式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借助于声情并茂的语调、和谐婉转的韵律步入诗歌的意境,舒心畅怀地接受它的“美育”,在诵读中完成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加强了学生语感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和理解。

二、跟着诗词赏美景

真正能读懂诗词,必绕不开“意象”“意境”两个概念,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去解读这两个概念,也是进行“美育”与“德育”教育的锁钥。

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积累一定数量的意象,帮助学生建立审美体系。意象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如“杨柳”,古人取其意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如“鸿雁”,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常借助自然界客观物象,经过审美加工成为诗人“美”的寄托,“善”的表达,从而将诗人心中的真善美传达出来。

成果展示:用散文化的语言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再创造,完成学生对意境的审美体验和美感教育。下面截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经典名句的赏析: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九月的桂花开得灿烂,一派金色,无边无际。漫步在这金色的海洋中,荷花随风摇曳,与桂子相映成趣。桂子仿佛给荷花镶了金边,那是一盏盏金粉色的灯——低着头的,挺着胸的。飘飘摇摇十几里,将西湖照亮。白堤跨过西湖,这是一幅水墨丹青,与花儿的浓妆艳抹完全不同。重重叠叠的峰峦耸立在西湖旁边,与白堤一起倒影在西湖清澈的水中。在这水天一色间,我们已分不清真实与虚幻,惟有当微风拂过,那随着水袖般的波浪舞动着的,方知是倒影。

——2018级13班姚涵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潮涌起,春波荡漾,春日的江水波澜涌动,渐渐涨起,似已与无边的海连成一片。春江的碧绿澄澈与海的湛蓝深邃交融在一起,似国画写意,诉说着春水的热烈与大海的深情。远处的海上,一轮明月正遥挂在天际,向海面倾洒下一片清辉,如碎银闪动,如星光闪烁。是明月伴潮水而生,诠释着那亘古不变的千年守望,抑或是潮水应明月之邀,寓脉脉含情于昼夜不息的无尽江水。

——2018级14班苏怡宁

诗人所营造的意境经过学生的理解与再创造形成自己所认知的美感,而对于学生的美感教育正是从这点滴的美感中熔铸而来的。

三、传承品格,点亮人生

这一活动可以通过学习小组进行综合性学习。《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身世等才能透彻地理解其主旨内蕴,进行“知人论世”,理解蕴含在诗词中的作者的高尚人格,实现德的教育。

杜甫在《兵车行》中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乡情怀。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于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让每一位阅读者都为之动容。这是因为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

李白功业未遂,依然怀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苏轼被贬黄州,依然表现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王安石两次罢相,闲居金陵依然为国家民族命运前途而焦灼,发出“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慨叹。

一位位诗人就是一座座人格的丰碑,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体悟生命的范本,学生通过对这些诗人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人生的思考,完善着健康向上的人格,这就是德育教育的力量。

成果展示:通过学习,学生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的塑造与净化,并进行了写作训练。

“咚!咚!咚!”强有力地跳动着的是一颗爱国之心。穹顶之下,建康亭上,远望,之间远方隐隐约约闪烁着的是阳光下的青山无言诉说着的家仇国恨。孤雁悲鸣,游子难回,无奈只得把那栏杆拍遍,怒视青天,神色无畏,拳拳的爱国之志在这一刻被无尽地释放出来,直想拥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机会。爱国,这个简单而非同寻常的词语,却被辛弃疾赋上了不可磨灭的精魂,融成一种信仰,更是融入了我们心中!

——2018级14班翟锦洋

“当年万里觅封侯”,人老豪言往昔,掩不住凄凉意。陆游一生爱国爱家爱酒,愿匹马戍边,只身退敌立不世功;冬夜长梦金戈铁马,意欲踏裂冰河。他也能居于小楼,看砚凹聚墨,稍伺狸奴。他留给我们的,是沙场与山野之美,是忧国与修身之德。

——2018级13班李冠龙

我们体味过李白“日月照耀金银台”的浪漫气息,美意恣心,我们也品尝过白乐天“御宇多年求不得”的忧国长恨,感触万分;我们见识过清照笔下“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的中州盛景,愁悦交织,我们也细听过稼轩“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无力呐喊,悲痛欲绝。太多太多,我们看过太多美极愁极的撼心之景,同时我们也听过太多诗人爱国忧民的凌云壮志。当这些华美之景与爱国之德交融着一次次地涤荡着心灵最深处的灰暗时,不禁慨叹:“美哉德!德哉美!”

——2018級14班岳天齐

四、通过“唐诗宋词”之美、德加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的塑造

蔡元培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发展到今天,“以德树人”,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叶圣陶先生认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通过“唐诗宋词”的学习,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了那人生路上的一盏盏明灯。

文学即人学,青年人辗转于成长的路途中,勇往直前的同时亦会步履蹒跚。那些潜藏在诗句行间的生活感受和体悟,那些诗词中所传递出来的善与美,穿越千古,依然熠熠闪光,那些对人生的智性思考和总结,对生命宇宙的冥想和考问,无不浸润人心,拨动心弦,启人思考。文学是情感的安抚,是精神的支撑,语文教学承担着知识的传播、美感的熏陶与德行的浸染的任务,愿通过美育与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点亮学生精彩人生。

注  释

①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第251页.

参考文献

[1]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徐釚.词苑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附  注

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项目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ZJY02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康琮琮,女,1983年生,山东淄博人,本科,中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项目学习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项目学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项目学习的应用探讨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