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鸡市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2021-08-02强力博韩红涛马清塬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宝鸡市经济发展

王 瑛,强力博,韩红涛,马清塬

(1.宝鸡市林业工作中心站;2.陕西嘉陵江源头(神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陕西 宝鸡 721001)

林下经济主要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经济具有生态、绿色、环保等优势,潜力巨大。其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林农致富增收、农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发展的强有力支撑[1]。

1 宝鸡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宝鸡市地跨秦岭、关山、千山三大山系,秦岭、关山两大林区。山、川、塬兼备,以山地、台塬为主,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辖4区8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82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75.32万人。现有林业用地126.86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69%,森林面积100.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5.26%。境内有野生动植物2 700多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多样性富集,全年雨量充沛,气候适宜,交通便利,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优势,是林下经济发展最佳适生区,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1.1 宝鸡市林下经济主要模式

宝鸡市经过多年的造林绿化及耕地红线保护[2],可供发展经济林的荒山和土地资源已经非常有限,因此,近年来把低产林改造作为林果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点,在不对现有森林、林木造成破坏的前提下,鼓励林农优先在商品林、核桃等退耕还林地中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在一些低缓的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已形成林药结合等七种模式,有效地缓解了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紧缺矛盾,从而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1.1 林药结合模式 以太白县、陈仓区西部山区7镇林下种植柴胡、射干、板蓝根、乌药、猪苓、苍术、黄芪等中药材为代表的林药结合模式,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46万公顷,登记注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61户,建成万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2个、千亩种植示范基地20个、百亩种植示范基地33个。陈仓区西部山区种植的柴胡皂苷含量经专业机构鉴定高达1.37%,是国家药典标准0.3%的4倍多,优良的品质和稳定的产量收益,激励带动全区种植户达1万余户(其中贫困户5 000多户),发展柴胡种植7 667 hm2(贫困户种植5 333 hm2)。平均年产优质柴胡、猪苓、苍术、黄芪等中药材2 000 kg,产值12万元,群众人均年收益2 500元,创造利税1 000余万元。

1.1.2 林菌结合模式 以陇县为代表的林菌结合模式,发展设施食用菌大棚5 000余座,新增食用菌420万袋,香菇小镇初具规模,产业发展强力推进。主要选择交通便利、行距3 m以上的速丰林地,在树木行间搭建规格为宽1~1.5m、高0.8~1 m的小拱棚,小拱棚内依次排入菌棒。1 hm2速生林地,一年一季投入菌棒15万只,单位面积产值约40万元·hm-2、纯收益约7.5万元·hm-2。经济收益高,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以上;生产周期短,从菌棒入地到开始出菇仅需要15 d,一个生产周期约60 d。

1.1.3 林蔬结合模式 以千阳县、凤翔县为代表的林蔬结合模式,根据林间光照条件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大葱、青椒、茄类、油菜、圆白菜等蔬菜,栽植技术同一般露地,且管理简单。以栽植大葱为例,1 hm2可产葱30.0 t左右,平均单位面积纯收入在6万元·hm-2以上(单价按2元·kg-1计算),套种蔬菜朝天椒、菠菜、油菜等,一般也可达到同等水平受益。

1.1.4 林苗结合模式 间作育苗的时间为造林后1~3 a,在林木树冠郁闭以前出圃。可选择一些耐荫性较强、植株生长较慢的冬青、小叶女贞等绿化苗木。也可行间进行玫瑰、紫穗槐、五角枫树种培育小苗。该模式特点是充分利用造林初期林间地培育各种苗木。在千阳县城关镇、扶风县太白镇有少量分布。

1.1.5 林花结合模式 以凤翔县、岐山县为代表的林花结合模式,利用宽窄行林分结构,林下种植油用牡丹、再在油用牡丹中套种短期低杆中药材,如白术、生地、丹参、板蓝根、知母、天南星、桔梗等,结合油用牡丹基地建设,除去种苗、管理成本,平均增收3.0万元~4.5万元·hm-2。多分布在凤翔县城关镇、岐山县凤鸣镇,面积约135 hm2。眉县、陇县也有少量分布。

1.1.6 林粮结合模式 植树后1~3 a,在造林初植密度3 m×4 m的林地行间实施林粮间作。选择种植大豆、绿豆、豌豆等低杆、浅根作物,利用豆科作物根部根瘤菌固氮能力提高土壤肥力,不与林木争肥争水,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年纯收入约3.3万元·hm-2。该模式技术简单,当年就有效益,农民容易接受,市场前景广阔。

1.1.7 林草、林禽、林牧结合模式 以陇县、凤县为代表的林草、林禽、林牧结合模式,即在树木行间郁闭后,养殖与种草相结合,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黑麦草、紫花苜蓿、三叶草等。由农民自发散养或圈养鸡鸭鹅、肉兔、青山羊等,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草多的特点,树木为家禽遮荫,家禽采食草、虫,粪便肥地,与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环链。如1 hm2林地可分别投放青山羊150只、兔900只,一般年效益约7.5万元·hm-2;1 hm2林地可以放养鹅3 000~4 500只,饲养期5个月左右,收入6.0万~9.0万元·hm-2。

林下经济由单一的林业向涉及农业、牧业、菌类、中药材等多样性综合模式发展[3],经济效益显现,可实现增收3万~15万元·hm-2以上(表1)。

表1 宝鸡市主要林下经济模式及其效益

1.2 宝鸡市主要林下经济效益及带动脱贫情况

林下经济发展,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农民自发开展林下经营活动,充分挖掘林下资源潜力,推广“林上采、林中养、林下种、林间游”多途径立体复合经营,实现短、中、长项目合理搭配,用长带短、以短养长,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据调查:凤翔县江山如画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免费提供花籽、统一收购、订单包销模式,发展林下培育花卉25 hm2,带动21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 200元;眉县筹措200万元,成立生态脱贫超市,引导贫困户发展油用牡丹、中药材等林下经济种植920 hm2,发展林下养殖鸡、羊、林麝等7万只,人均增收1 000元;凤县19个贫困村698户2 233名贫困群众发展林下养蜂4 963箱,实现收入248万元,林麝养殖超过1.6万头,带动发展养殖户592户,从业人员达到5 000余人,带动贫困户2 100余人,年产麝香60 kg,年产值超过2亿元,人均增收6 100元,带动贫困户、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增收。太白县绿瑛养殖合作社,统一供种苗,统一收购产品,扶持桃川镇贫困户147户528人林下养鸡、养蜂,人均增收500元等。至2017年底,宝鸡市发展林下经济面积7 936 hm2,涉及贫困农户3 746户,总产值7.48亿元。

表2 宝鸡市林下经济发展带动脱贫增收情况

作为新近崛起的产业,林下经济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将林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2020年,宝鸡累计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252个,用于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4.91万公顷,新发展林下养殖20万头(只)、林下种植1 780 hm2,实现林下经济产值10.27亿元。发展以核桃、蜂蜜、花椒、中药材深加工等为重点的林产品采集加工,涉林面积达3.32万公顷,实现产值11.35亿元。发展“森林人家”生态旅游服务业,实现森林旅游综合收入约2.5亿元。

2 宝鸡市林下经济发展主要问题与限制因素

2.1 主要问题

林下经济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经济,林下经济内涵丰富和完善是多行业融合发展的直观表现[4-5]。生产实践中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2.1.1 产业发展规模小 多数林下经济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发展,规模较小,一般在3.3 hm2以下,种植品种多样、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不利于统购统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收益稳定性差。

2.1.2 科技普及率不高,缺乏技术支持 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地综合效益[6]。在发展林下经济时,农户只是凭借以往的种、养经验,种养殖技术还不成熟,没有专门的林下经济技术服务机构,形成不了品牌优势,经济效益较低。

2.1.3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进行统一调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平台,农户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较好保障。

2.2 限制因素

2.2.1 土地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多年来实施林业工程项目造林,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大部分坡耕地已全部造林,加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后,要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较为困难。

2.2.2 缺乏科学规划 缺乏政府引导、总体思路和科学规划,没有把林下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发展中较为稳定的产业选择来统筹谋划、有效沟通、通力合作。导致林业部门单打独斗,其他部门缺乏连动性,持消极应付和怀疑观望态度较多,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2.2.3 资金制约因素大 资金缺乏很大程度上限制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一些养殖、种植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全市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2.4 基础条件较差 有的地方普遍存在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问题,致使一些先进的种养方式无法推广,从而制约着林下经济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

2.2.5 管理水平不高 没有科学化经营管理,缺乏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在种植经营过程中,超标使用化肥、农药等致使农产品及土地农药残留超标;在养殖方面,农户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如林麝养殖,疾病防治、疾病救助等方面;生猪养殖,污染处理;散养山羊对植被破坏等,林下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懂市场的职业化农民和农村经纪人的培育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宝鸡林下经济将很难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大的发展。

3 宝鸡市林下经济发展建议

3.1 充分调研论证,确定适宜发展类型

坚持生态优先,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宝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地域自然和经济条件、资源优势及生态承载能力[2],选择市场前景好,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名、特、优林下中药材、菌类种植、旅游休闲产品开发及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驯养,拓展林下经济发展路径,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培育区域化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

3.2 加强部门合作、注重规划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把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作为构建“乡村振兴”健康产业的有效路径认真研究[7],多措并举,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市场为导向,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林下经济综合市场,实现林下产品初加工、包装、储藏、物流、结算等一体化,促进市场建设与旅游观光的深度融合,加大“互联网+”营销力度,鼓励经营者在电商平台开店,积极参与直播带货,探索使用“一部手机云品荟”,着力培育一批当地林菌、林禽、林下药材、森林蔬菜等市场号召力强的知名品牌。

3.3 强化技术培训,完善技术支撑

坚持科技先行,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地综合效益[6],强化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技术培训服务,整合各级林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选出一批有技术需求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林下种养植大户,以点对点、传帮带的形式,帮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实现科技人员与林下经济发展间的有效对接,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讲座、培训班、利用“微信平台”等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林下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4 创新政策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农业贷款政策,优先支持效益好、技术先进、发展潜力大的林下经济项目,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加快将林下种植养殖和加工的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机补贴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有效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解决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融资难的问题。研究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政策性、商业性保险途径,降低发展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3.5 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基础设施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林下经济发展所需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先安排一定数额的林下经济专项补助资金,重点解决林下经济集中发展区特色经济林基地水、电、路基础设施瓶颈,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在补足林下产品的生产链、完善加工环节及销售平台建设等方面获得实质性进展[5],争创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争创名牌产品,助推林下经济产业的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宝鸡市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10—2019年宝鸡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宝鸡市陈仓区:五化提升强堡垒 党建引领扶真贫
情深似海(女声独唱)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