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康复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对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的影响
2021-08-02李艳芬黄宝芸
何 征,李艳芬,黄宝芸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广东广州510440)
脊髓损伤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脊髓结构或者功能障碍[1-2]。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脊髓损伤患者约50万例,而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总计达250万例[3]。有研究数据表明,脊髓损伤患者治疗费用在75万美元以上,美国每年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花费达60亿美元[4]。脊髓损伤引起的瘫痪,会使患者丧失部分或者全部生活自理能力,对其造成极大身心压力,引起焦虑、抑郁、悲观等情绪,影响康复。现阶段,尽可能降低脊髓损伤并瘫痪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的影响,提高其生活能力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核心。有研究指出,约90%的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会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免疫系统,导致预后进程缓慢,恢复效果欠佳[5]。本研究将系统性康复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应用于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中,旨在探讨此疗法对患者情绪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6],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髓损伤;②创伤性或非创伤性的脊髓损伤;③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认知异常;②生命体征不平稳或有意识障碍;③恶病变。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最终纳入的80例患者分为A组、B组各40例。A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3~65(45.69±6.15)岁;损伤部位:颈段15例,胸段18例,腰段7例。B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3~68(45.33±6.52)岁;损伤部位:颈段13例,胸段19例,腰段8例。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及《赫尔辛基宣言》关于生物学人体试验的相关规定。
1.2 方法
1.2.1 A组 行常规康复护理。包括饮食、日常生活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
1.2.2 B组 行系统性康复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的实施:①早期功能训练,可借助理疗、针灸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肢体肌肉功能失用性萎缩。对患者截瘫肢体进行电刺激,刺激该部位的肌肉和神经,预防患肢萎缩,并且在刺激肌肉的同时促进下肢静脉中的血液向下腔静脉流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交代患者家属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帮助患者床上被动运动,患者主动参与残存肌力功能训练,指导患者保持正确体位,防止各关节挛缩、足下垂和畸形的发生。②待患者逐渐适应早期功能锻炼后,即可开展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从吃饭、擦洗、上肢穿衣开始练习,起始阶段可在床上练习,然后逐渐过渡至轮椅上练习。患者该阶段因为有家属陪护和帮助,其依赖性较强,因此家属、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养成自理的生活习惯,给予患者相应的生活指导。③正确使用轮椅可以使患者独立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在患者开始使用轮椅前,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上肢力量及耐力锻炼、坐位平衡训练、病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训练,同时还需要对患者坐在轮椅上的时间加以控制,指导轮椅上皮肤减压技术,防止因久坐引发压力性损伤。④泌尿系统护理,鼓励患者每日饮水在2000 ml左右,以达到生理性冲洗效果,指导患者正确翻身并经常更换卧位。按需进行膀胱冲洗,尽早拔除留置导尿管,预防尿路感染。对于不能自行排尿患者,结合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制定科学个性化饮水计划,进行清洁间歇导尿指导,5~6次/d,规律充盈及排空膀胱,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保护肾功能。心理护理的实施:于患者入院当日,医护人员与其进行基础性沟通并初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患者入院3 d内,通过评估、监测其生命体征对患者当前生活能力、情绪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对于康复计划、内容的掌握情况及认知态度,鼓励其积极表达自身感受,确定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据心理评估结果,合理应用心理康复机制,结合康复技术对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①焦虑阶段: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心理状况表示理解和体谅,向患者讲解脊髓损伤的知识,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疾病,采取认知重建的模式帮助患者矫正既往错误或消极认知。②对抗阶段:细心观察患者情绪、认知、行为变化,对其瘫痪情况予以合理评价,指导其接受并面对生活,对其积极乐观的方面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患者向正性思维、行为方面发展。③适应阶段:针对患者回归家庭、社会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评估与指导,提高其回归社会的信心,帮助树立积极健康的认知。两组均干预4周。
1.3 观察指标 ①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7]与自动思维问卷(ATQ)[8]评估患者情绪,SAS评分≥50分即存在焦虑,ATQ问卷可了解患者1周内出现不同想法的频次,包括个体不适应性及对改变的需求、消极的期望与概念、缺乏自信以及无助4个层面,采用5级评分法,无(1分)~持续存在(5分)。②采用功能性评定量表评定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包括躯体运动和认知功能,分值18~126分,得分越高独立能力越强。借助改良巴氏指数(MBI)[9]评定患者的日常活动完成能力,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活动能力越好。③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10]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4个方面,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④患者出院时填写本院自制的患者医疗服务满意调查问卷,包含康复环境(12个条目)、医护态度(11个条目)、医护技能(9个条目)、信息告知(8个条目)以及情感体验(8个条目)5个部分,从未满意、基本满意、满意分别计0、2、4分,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佳,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40。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ATQ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ATQ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功能性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功能性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受伤后其自护能力急剧下降,大多数需要在医护人员及家属、陪护的照顾下完成基本生活或活动。既往常规护理方法虽然能够满足患者基本需求,但在患者出院后中断,后续康复难以继续开展。有研究指出,有效康复训练可避免脊髓损伤患者关节损伤和肌肉萎缩,改善患者预后[11]。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维持及恢复个体自理能力,最大限度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使其能够与正常人一样继续生活、工作。系统性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患者后期恢复制定系统、全面的康复计划,加之医护人员从旁协助及定期监督、指导,对于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脊髓损伤会造成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控制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体现在生活及社交等诸多方面,加之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恢复与再生均需要时间,康复时间较长。在康复过程中,患者会因为疼痛的困扰、瘫痪的忧虑及经济的压力出现情绪上的波动,治疗依从性和期待值较低,严重影响疗效。本研究对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行系统性康复护理配合心理护理,结果发现,干预后,两组SAS、ATQ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B组低于A组(P<0.01);提示系统性康复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可缓解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负性情绪。医护人员针对患者入院的不同阶段、恢复的具体情况予以系统性康复护理,使患者逐步适应康复计划,配合心理护理,使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依据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制定符合患者个体化心理护理的策略,纠正患者以往对于疾病、瘫痪的负性思维,引导其理性认识病情,从而调节其情绪,促进其身心的全面恢复,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与治疗,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缓解负性情绪。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干预后,两组功能性评定量表、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B组高于A组(P<0.01);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P<0.01);提示系统性康复护理与心理护理的联合,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能力的提高。脊髓损伤发病突然、病情危重,不仅使患者生理功能受损,还会对患者心理造成伤害。患者因为瘫痪丧失基本自理能力及活动功能,加之排泄异常、需要长期卧床等,其生活质量、生活能力下降[12]。对其尽早开展康复护理,一方面能够保护健存的肢体功能,另一方面还能够教会患者一些简单、基本的生活技能,使其在瘫痪后可以尽快适应并积极应对,提高生活能力。同时,B组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0.01);提示该心理护理方法拉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使医患、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体谅,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系统性康复护理配合心理护理能够缓解脊髓损伤并瘫痪患者的负性情绪,抑制负性思维,提高生活能力和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