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后期公众正确使用和处置口罩情况的调查分析
——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的例证
2021-08-02贾云博
贾云博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69)
1.研究背景
2019年底,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等途径传播,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1]指出,戴口罩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借助戴口罩等系列有效措施,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有效控制疫情,人民生活基本回归正轨。疫苗接种也在快速普及,截至2021年6月2日,全国新冠疫苗累计接种超7亿剂次。总体看,国内疫情已明显好转,但国外疫情依然严峻。国内公众不能放松警惕,仍要坚持科学正确佩戴和处置口罩。基于此,本文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期,为了解公众正确使用和处置口罩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搜集数据并分析,以期为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提供参考。
2.文献综述
口罩对新冠疫情防控有特殊重要意义,对此研究主要集中在疫情初期。周艳萍等(2020,2021)分别在2020年1、3月调查公众使用口罩情况[2-3],发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影响较大。徐嫚等(2020)在2020年2月分析四川省居民口罩使用及影响因素[4],发现性别、年龄和职业是影响口罩使用和丢弃的关键因素。孟浩蓉等(2021)在2020年3-4月间,对广东市民口罩使用和认知情况、基本防护意识进行问卷调查[5],发现性别、年龄和防护意识有关。此外,还有个别研究聚焦特定人群。例如,冯曦兮等(2021)在疫情初期(2020.1至2020.2)调查某医学院大学生口罩佩戴行为[6],发现性别、生源地分别是影响口罩佩戴的依从度、使用和处理方式的重要因素。
综上,之前研究集中在国内疫情较为严峻的时期,公众相对更加重视戴口罩,随着疫情缓解,公众对口罩的重视程度普遍有所下降。此时调查公众正确使用和处置口罩的情况具有重要警示作用,也能为政府根据疫情变化持续优化调整政策提供参考。
3.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
3.1 对象
在2021年上半年,通过问卷调查公众使用和处置口罩情况。发放问卷共441份。其中有效问卷414份,有效率93.87%。
3.2 调查方法
首先通过深度访谈确定问卷的关键内容,并反复完善形成问卷终稿。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以及口罩使用和处置的专项问题。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遵循自愿原则,通过微信发布问卷,相同 IP 地址只能作答 1 次。问卷回收后,逐一剔除有明显填写错误的问卷,以及填写时长过短(小于40s)或过长(大于1000s)的问卷,确保数据可靠。
3.3 分析方法
使用 SPSS软件,采取卡方检验、Fisher 确切概率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
卡方检验用以检验数据实际分布和理论分布是否相同,计算公式为,其中Oi表示观测频数,Ei表示期望频数,k为单元格数。Fisher确切概率法建立在几何分布基础上,基本思想是在固定各边缘和的条件下,计算任意一种特定排列的条件概率。该方法经常被用作卡方检验的补充方法。对样本数为n,并且四格表频数分别为a、b、c、d的四格表而言,其概率为。方差分析建立在每个样本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相同且观测值独立三个条件基础上,通过构造总平方和(SST)、组间平方和(S SA)、组内平方和(SSE),计算均方误差MST、MSA、MSE,最终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下,计算F(k-1,n-k)分布的Fα。若检验因素共有k个,在样本值为n时,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最终计算公式为:。
4.讨论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有效问卷共414份。其中,男性125人,占30.2%,女性289人,占69.8%;12岁及以下12人,占2.9%,13~18岁30人,占7.2%,19~28岁65人,占15.7%,29~44岁162人,占39.1%,45~65岁131人,占31.6%,66岁及以上14人,占3.4%。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16人,占3.9%,初中60人,占14.5%,高中32人,占7.7%,专科54人,占13.0%,本科156人,占37.7%,研究生及以上96人,占23.2%。医学生或医疗相关行业从业者204人,占49.3%,其他人员210人,占50.7%。
4.2 能否正确使用口罩
首先考查医学生(或医疗相关行业从业者)和其他人员在口罩正确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是否正确使用口罩可从六方面判别(表1):区分正反面、区分上下端、佩戴口罩的位置以及贴合度(覆盖口鼻下颌,贴合鼻面部)、摘口罩的方式、摘下口罩后是否洗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民众能正确区分口罩正反面、上下端,检查贴合程度和覆盖面,但部分民众未掌握摘口罩的正确方法,还有相当比例的民众摘口罩后不洗手。分人群看,医学生(或医疗相关行业从业者)和其他人员在能否区分口罩上下端、口罩佩戴时是否覆盖口鼻下颌方面有显著差异,该结果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成立。同时,上述两类人群在检查口罩与鼻面部的贴合度、摘口罩方式两方面有明显差异,结果分别在90%和95%显著性水平成立。
表1 口罩正确使用情况
4.3 口罩的选择
口罩选择是影响防护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考察公众现阶段口罩选择情况。结果表2表明,公众现阶段仍主要选择医用口罩,但医学生(或医疗相关行业从业者)和其他人员在选择医用外科口罩还是普通医用口罩上差异明显。具体而言,医学生选择医用外科口罩较多,其他人员更倾向选择普通医用口罩。该结果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成立。这可能与不同人群对口罩的了解程度及自身需求有关。单因素方差分析也表明,两类人群在医用普通口罩、外科口罩、普通口罩选择上具有显著差异。
表2 口罩选择情况
4.4 能否坚持佩戴口罩
统计发现有近半数民众现阶段出行不佩戴口罩,这可能与民众的职业经历和教育背景有关。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医学生(或从事医疗相关从业者)防护意识更强。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场所,医学生与其他人群没有明显差别,由于单独卡方检验难以剔除混杂因素影响,我们认为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更为可靠,即现阶段职业经历不是影响是否戴口罩的重要因素。
4.5 口罩更换频率
一次性口罩的有效期一般为4h,调查显示仅1.21%的研究对象会每4h更换口罩(均为医务工作者),还有相当数量的人群数天一换甚至感觉脏了再换。通过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医学生和其他人员在口罩更换频率上是否有差异,得到P值为0.000,表明职业是影响口罩更换频率的重要因素。
4.6 口罩相关的知识
目前,有少数人试图通过喷洒酒精、熏蒸、晾晒等恢复口罩的防护能力,这些方法实际是无效的。从统计结果看,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识存在误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相当数量医学生对此也不够了解,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检验印证了该判断(得到P值均为0.000)。
4.7 废弃口罩处置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医学生将口罩直接丢入普通垃圾桶,其他行业从业者中有类似做法的人群占比更高,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检验也印证了这一事实。还有16.42%的居民没有留意口罩回收处的存在。综上,废弃口罩处理亟待规范。
5.结论、建议与展望
5.1 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较为平缓的现阶段,大部分公众会自觉配合防控,在外出期间佩戴口罩的受访者占比达92%。从口罩类型看,以一次性口罩(医用普通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为主,但也有少数受访者佩戴防护效果较差的棉布口罩。从使用频率看,多数人一天或数天一换,也有少数人更换频率过低,。口罩佩戴时长普遍超过有效防护期,影响防控效果。从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看,超过半数公众存在误区。从丢弃情况看,专用回收桶使用率较低,超过一成的公众没有留意口罩回收处是否存在。
此外,医学生(或医疗相关行业从业者)在口罩佩戴方法、口罩选择、佩戴口罩持久度、口罩更换频率和消毒知识等方面的表现总体好于普通公众,但也有部分医学生不能正确使用和处置口罩。
5.2 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分析表明,现阶段大部分国内公众仍会坚持佩戴口罩,但对佩戴口罩的正确方式、口罩有效期、口罩消毒知识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为薄弱,而具备专业背景的医学生(或医疗相关行业从业者)在上述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好。因此,需强化科学防控相关知识的科普力度。在口罩选择时,根据国家卫健委有关技术指引,根据风险等级和应用场景,科学合理选择安全适合的口罩。
规范废弃口罩处置。做好废弃口罩的安全处置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防止二次污染的重要方式。现阶段应优化废弃口罩处置专用垃圾箱投放方案。可根据人流量、空间区域动态调整优化投放地点,配合专车收运废弃口罩,及时清运消杀。
5.3 展望
需指出的是,网络问卷调查法有利于快速收集数据,但受问卷分享传播渠道影响,受访者容易集中在某一行业,地域或年龄段,在后续研究中会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