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
2021-08-01张辉
张辉
“医者仁心”,对于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一颗仁爱的心。那么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在我看来是一颗爱学生的心。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温度的,就像是生产商品的流水线一样,是机械的。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单纯而美好的心灵,我们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只有怀有一颗饱含爱的心,用心教育,我们才能胜任这份工作。用心的教育,就像冬日里的一碗温暖的鸡汤,直指人心,甚至可以化不朽为神奇。下面就班主任工作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用“童心”搭建师生沟通桥梁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十分受孩子们欢迎的教师,他有着一颗极富人情味的爱心和童心。他曾经说过:“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们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因为在教育工作中如何消除老师与孩子之间无形的隔阂,如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这些都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保持童心就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最好的桥梁。
我曾经教过一个高一的黄同学,他是一个非常安静的男孩子,在班級里不争不抢,在课堂上不吵不闹,但是他却经常让家长以各种理由帮他请假回家,以致学习上散漫,无心上学。
于是我就经常有意无意的找黄同学聊一些“废话”,问问他在学校有没有不适应的,心情怎么样?一开始他还是有点不太愿意讲话,后来在我经常和他聊宿舍、聊同学、聊生活中的趣事等情况后,他才慢慢开始敞开心扉,有一次他告诉我:“感觉学习压力太大了,别人一听就会,我感觉我就是听不懂,学不会。”这时我感受到他愿意和老师沟通,于是我就和他分享自己当学生的时候的情况,告诉他:“我以前当学生的时候也觉得物理和政治可难学了。我最怕的就是政治老师。以前还搞政治考试小抄,但是我准备好的小抄都没有考到,结果还被老师批评。”通过分享自己的秘密,我收获了黄同学的信任,当我和黄同学产生了共同语言,我们的心灵就在无形中贴近,慢慢的他开始信任我,经常自己找老师谈话,也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帮助老师,一个学期下来黄同学慢慢克服了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在班级有了好朋友,课堂上也有了他活跃的身影。
我们需要了解学生,才能和学生站在一起;我们需要理解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然而这一切都是要用“童心”来搭建师生沟通桥梁。用童心去感受学生们的喜怒哀乐,用童心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要读懂学生,就应该用心和他们进行心碰心的交流,用心去感悟学生的每一丝变化。
二、用“爱心”接纳包容学生
“用爱包容学生,用爱理解学生。”这样的话语是空泛的。其实爱学生,不仅仅是只是包容理解学生。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去爱学生。
我曾经教过一个不愿意和老师沟通交流的女同学。如何转变这样的孩子,让她融入班级生活呢?我针对这样的情况,选择从关心她的日常生活开始,亲切温和的和她沟通交流,用爱心慢慢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这个身形瘦弱的女孩,开始和她交流时她不敢正视我的眼睛,忧郁的低着头,语言想法也很不自信。从与她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她家里有姐姐和弟弟,均在老家读书。而她留在广东读书就是希望她可以考好的大学,但是她感觉学习压力太大了,而且这种情绪非常困扰她。我就跟她分享自身求学的坎坷经历,并表扬她有理想有追求,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考上好学校,只要坚持,只要不放弃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还告诉她应该关注自己平时点滴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只关注那个远大的结果。慢慢地她的成绩开始有进步,她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和我沟通,偶尔还会跟我分享她的小零食。
但是在高一的寒假到来的时候,她来找我聊天,说着说着就哭了,她说不想放寒假回家,不想面对不理解、不支持自己的父母。我先安抚她的情绪,一方面说老师会和她家长沟通,让家长支持她、理解她;另一方面也让她换个角度去看问题,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更加好才对孩子有要求,要理解父母苦心。假期里我经常和她家长交流,也和她时常微信交流。寒假过后她来跟我说,她假期过得很开心,跟家人关系也很融洽,很感谢我。听到这些我也非常开心。她还给我写了一个纸条:“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能治愈我的人,让现在的自己有更好的状态。把未来可期,托付给自己。”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爱心接纳包容学生。因为只有老师多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多尽力解决他们的困惑,多倾听他们的内心,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接纳包容学生。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想好”的愿望,只不过常常被其他因素所干扰影响,使得孩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遗忘了自己的愿望。通过教师教育指明正确的方向,激发他们“想好”初心及渴望,这样的才能达到人心灵深处。
三、用“耐心”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
班主任和学生沟通时用童心做沟通桥梁和用爱心接纳包容学生,和家长沟通我们需要用什么呢?
我曾经带的班级上有一名学生,在期末考试前的一天晚上,因为与宿舍教官发生矛盾,顶撞教官,就任性的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理由,强烈要求回家休息,不参加期末考试。当我了解情况后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虽然我自认为我只是在客观陈述事实,却让家长从字里行间感觉到我的埋怨和生气,因此家长十分生气,甚至威胁我,要去教育局投诉。在我觉得自己是在教育和管理她的孩子,是尽职尽责;可是孩子家长却认为我是在埋怨和责备,是不顾她孩子的病情。我当时也是百口莫辩,内心郁闷至极。
这起家校沟通失败的事情,让我深受启发,痛定思痛,反思不足,总结经验。家长如果理解和配合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工作会轻松一半,所以在与家长沟通上面,耐心和家长沟通,注意方式、方法。面对否定,不急于辩解;面对质疑,不急于反驳;面对干涉,不急于对抗——冷静聆听,换位思考,共同合作。上面事例失败之处在于:第一,没有换位思考,无法与家长共情;第二,面对问题,言辞不够委婉,不该那么着急,一时那么冲动,应该耐心和家长沟通。在及时反思了自己的过错之后,我再次与这名学生家长电话联系,耐心解释了误解所在,表达了歉意,用耐心换回了家长的认可。
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方式,也决定了教师和家长沟通时的方式。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让老师因碍于面子而不愿反省自己,遇到问题时先指责学生和家长,而不会反思自己的做法。倘若是我们没做好,我们就要虚心听取建议,不回避,不抵触,换位思考,与家长共情,理解他们的心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用耐心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
四、用“恒心”培养学生品质
真正有效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当学生考试失利时,班主任告诉他们持之以恒,学会分析原因;当学生总是违法纪律时,班主任应该告诉他识时务者为俊杰,积极改正错误;当学生获得成功时,班主任应及时分享和称赞,树立学生信心。班主任就是通过这些琐碎的小事,用持之以恒的恒心坚持班级文化建设,坚持“养成教育”。
主题班会是培养学生品质的最好工具。曾经我带的班里有位学生被发现有“作弊”行为。当时这位学生主动和我承认了错误,并表达了改正的决心。但是为了良好学风的塑造,我在班里召开了“开启‘高分’的钥匙?”的主题班会课。
在班会课上,我先问学生:“你想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吗?”绝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接着我又问他们:“考了高分是不是感觉特别好?”依然有很多同学举手。“为什么考了高分会让你感觉很好?”“爸妈高兴”“老师开心”……“那你自己呢?开心吗?”“如果是我的真本事当然开心。”这是一个男生的回答。“靠实力得到的高分才能真正取悅自己是吗?”大部分学生点了点头。“那大家有什么靠真才实学取到高分的‘法宝’呢?可以分享吗?”全班继续开会,分享“法宝”……整节班会课我几乎没有提到“作弊”这个会让学生紧张的词语,但是学生还是心领神会懂得了我的意图,也明白了考取高分还是要靠自己,同时还交流了学习方法与考试技巧。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深乎义”。有时候,面对一些不良行为,我们可能不需要“大讲道理”,而是要帮助学生找到价值感并发展出负责任的行为,才能够“服之以真,达之以意”。
“春风化雨润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育人比教书更费心思,需要循序渐进地真诚相待,用心付出,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绝不能急于求成。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此时的他们纯真、善良、乐观、向上,在与学生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优秀的班主任之所以优秀,其重要因素是他们热爱事业,坚持实践”。让我们努力吧,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说:班主任,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