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2021-08-01李兴
李兴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思想道德素养理论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法律素养进行培养,并且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对社会具有一定的认同感。随着现代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以适应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提高其教学实效性。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增强其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相关教学改革,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引言: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其中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性课程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而此门课程是对思想道德建设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后的一大全新成果,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个人以及社会拥有正确的认知同时也会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并拥有一定的法律常识以及素养。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以技术实践类课程为主,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相对较少,因此加强对此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
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施路径
1.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
因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以教学内容为主,因此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教材为基础由教材总体系逐渐向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转化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1)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面向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教学,而每个高职院校内的学生专业不同、个人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且每位学生在校期间也会受到由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使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对“基础”课的认知力会存在多样性。当前“基础”课的教材仅仅能够满足对学生的共性需求,而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此教师应积极的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针对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同时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面给教师一定的拓展空间,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思想道德教育。如针对陶瓷制造、陶瓷设计专业的学生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教育中加入有关中华陶瓷、五千年文明史的思想素养等相关教育内容。
(2)调整教材内容结构
应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仅是面向学生传授理论性的基础课程,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行动以及学生的实践而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和事,并能以此从自身出发而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二O一六年十二月七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此教材中的内容应尽量做到知行统一,多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上几方面的内容,加入实际生活的具体实践,从而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同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教育中多数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法律部分的内容会相对较少,因此在教材结构方面应适当增加法律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常识,同时对法律素养加以培养。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更好地进行融合,对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积极影响。
(1)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种的教学方法。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本身较为枯燥难懂,而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又相对较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较低,因此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情景教学,以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也可以利用情景短剧或演讲等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增加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有效性。还可以引入如案例法,教师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为背景,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探讨和研究,最终通过实际案例而解决问题,通过不同种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理解和学习,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加以培养。
(2)加强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校内应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及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主。对于实践性教学计划而言校内应积极组织教师与教育相关部门或政府建立教学管理体系,并完善教学工作的良性运作机制,通过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及实践教学计划的完善使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优化。而对于建立合理的教学基地而言校內可组织与当地的福利院或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定期在实践基地开展课程,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生义务劳动或帮扶等形式而从另外一种角度接收到课程内容的相关教育,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专业能力
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仅由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法律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说:“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使自身的人格魅力能够感化更多的学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认同感。同时专业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同样重要,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方式而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使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与法律基础进行有机地融合起来,在课堂上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善于将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由此实现教学实效性。
二、结束语
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加之对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来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谢忠强,武志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学术文献分析与反思[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0,37(03):87-89.
[2]李加武.“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5):49-51+56.
[3]樊凌衡,樊陵姣.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络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今日财富,2020(04):200-201.
[4]李国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36(0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