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若识早期长白山地域题材的版画创作

2021-08-01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天工 2021年7期
关键词:长白山版画吉林省

迟 宁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一、长白山地域文化与美术创作

长白山位于我国吉林省东南部,其范围由北向南,从我国吉林省安图县一直延伸至朝鲜境内。由东到西,从抚松县到和龙县,总面积达8000余平方千米。自古以来,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神秘的古老传说以及丰厚的物质资源被称为“关东第一山”。长白山不仅是东北地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也是孕育着关东文化的人文之源。长白山地区是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坚韧不拔、豪迈粗犷的北方人民。他们依靠着长白山地域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逐步形成了农耕、渔猎、山林采集以及祭祀相融合的文化发展方向,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长白山地区林业资源丰富,主要以红松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为主。“受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的影响,冬季寒冷且漫长,到处铺满了厚厚的积雪,装饰着大地、房屋、树木,形成了白雪皑皑、苍茫林海的自然特征。”[1]如此独特的森林环境和冬季雪景为吉林省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带去了无限的灵感,并成为吉林省美术家的创作源泉。

二、英若识长白山地域题材的版画创作

英若识(1935—2012),吉林省著名版画家、版画教育家、版画理论家。1953—1958年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此时英若识的版画创作以铜版画为主,在校期间便有铜版画《艨艟烟雨》和《装卸》入选第三届全国版画展。随后他又陆续创作了铜版画《渔村》和《造船厂之晨》等作品。这个时期他的版画创作将铜版画的典雅、细腻与祖国的工业建设统一在了一起,充分表达了青年美术大学生对朝阳般的祖国建设事业真诚的感慨。

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英若识,次年至吉林艺术专科学院任教,由于创作条件的限制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英若识的版画创作由铜版转向木版,创作了如《党委书记》《老当益壮》等优秀的木刻作品,“同时创作题材也开始立足吉林省地域特色,转向对长白山地区及东北地域的描绘”[2]。套色木刻《雪原猎归》(水印)和《山林深处》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作,两件作品分别入选1962年和1964年的全国美展,是吉林省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使英若识成为20世纪中期吉林省地域性版画创作的开拓人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吉林艺术专科学院便开始组织师生前往长白山地区进行写生,积累创作素材。同时吉林省美术界也在大力推进地域文化的发展,提出围绕“一池三江”(长白山天池、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为题材进行美术创作。很快长白山便以其天池、瀑布、林海等独特自然生态和地域特征,成为吉林省版画家表达的对象。他们从多方面深入挖掘长白山地域文化,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版画作品。

在吉林艺术专科学院每年都组织的写生活动中,英若识逐渐开始了长白山题材的美术创作,将长白山带给他的震撼与灵感以水粉或速写的形式记录下来,回到学校后再进行加工、提炼,转变成版画作品。其中于1960年在长白山东麓的和龙县写生时创作的水粉画《雪域琼枝》和速写《雪原即景》,便构成了日后版画《雪原猎归》的创作蓝本,并入选了1962年的第三届全国美展。如图1,作品《雪原猎归》运用了中国传统水印木刻的表现形式,与吉林省地域特色巧妙结合在了一起,将长白山冬季的冰天雪地、长白山文化中的渔猎文化以及长白山地域的原始森林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刻画了林海雪原中打猎归来的人们烤火休息的场面。画面近处的人群以小口圆刀的表现形式,塑造出了林区人民的浑厚形象。画面中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积满厚雪的深山松林表现长白山气势磅礴的林海雪原。“又以水墨叠加的浓淡处理给人以雪后森林的朦胧之感。整幅画以灰色调为主来表现雪景时,在人们围坐的火堆处以红色晕染,使暖意油然而生。刀法的娴熟、水印的韵味以及冷暖的结合,彰显出了作者对画面整体的掌握与对表现对象入微的观察。”[3]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和自然,还创造了朦胧如诗般的意境。加之水印木刻的表现,又显得独具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是20世纪60年代吉林省版画创作在民族性和地域性探索上的成功之作。

图1 《雪原猎归》 英若识/作

除了对冬季雪景的再现,长白山丰富的林业资源以及所产生的独特地域文化也是此时美术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英若识的版画作品就有对林区生活的描绘。如图2,套色木刻《山林深处》的创作灵感来自作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的一次写生。英若识将此次写生所画的水粉稿《山林新家》带回学校后加工成了此幅套色木刻。写生所作的水粉画描绘了太阳升起山麓泛红,山脚下汪清一处林场中的几户人家,在鸡鸣烟起时有说有笑地开始了新的一天。在将其转换为版画作品时,作者并非原样照搬,而是进行了加工处理,使画面更加饱满、丰富。版画中人物较之前更多了,他们正准备干活,有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有的站在宣传栏前,有的聚集在摊位旁边,还有的正蹲在路边聊着天。仔细看来,每一处都在作者合理的经营下更加生动。在套色上作者将背景处理成浅黄色,使气氛更加温馨、幸福。而画面远处木屋房梁下悬挂的苞米、近处空地上的宣传板、民众聚集的市场则用了较为鲜艳的橘色,十分抢眼,既突出了地域特色,又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在对树木和房屋的处理上,则一改往日的细腻风格,运用了粗犷的线条,将木材的旋律表现得恰到好处,既表现出了东北地域的建筑特点,又体现出了版画的力之美。作品将“真正的山林深处”处理为画面上空的大片留白,用近处的山林人家作为具象表现,营造出了山林深处有人家的诗境。英若识用水粉写生的方式记录了眼中的林区生活,又用版画的形式提炼、加工,使之更具吉林省地方特色,唤起人们对某种生活意境和自然情趣的回味,使人产生共鸣。该作品成为吉林省版画在地域性创作上的杰出代表,作品还入选了1964年的第四届全国美展和同年的东三省美展。

作品在全国各展览中的连续入选,展现出了英若识在版画创作方面的成就,也标志着其艺术创作走向成熟。在英若识完成自身艺术水平提升的同时,作为吉林省地域性版画创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开启了吉林省长白山地域题材版画创作的良好开端,为吉林省地域性版画创作提供了借鉴与启迪,并以其突出的版画成就在吉林省版画界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长白山地域文化研究的意义

吉林省的版画家以英若识为代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深入发掘对本土文化表达的同时,形成了更加强烈的吉林省地方特色。他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长白山文化为题材的地域性版画创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长白山文化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吉林省版画地域风格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对吉林省长白山地域题材版画创作的关注与研究,既是对吉林省版画创作研究的深化,又可以丰富地域美术的史料。同时,“一定的文化从来是每个社会、民族、地域所特有的,也就是区别它们之间差异的标志。文化本身鲜明的地域特色构成了不同文化间明显的差异性,东北的文化也是如此”[4]。作为吉林省的文化标志之一,长白山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这对地域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长白山版画吉林省
版画作品选登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漫步四季,探索不一样的长白山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2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53.67万t 同比下降49.92%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互联网+”下的长白山休闲旅游
难忘的教诲:缅怀原吉林省关工委主任汪洋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