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礼建党百年 再谱城市华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设计回顾

2021-07-31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肖申君

中国勘察设计 2021年7期
关键词:石库门新馆纪念馆

■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肖申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始发地。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沪瞻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会址,叮嘱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时刻,6月3日,一座庄重大气的红色文化新地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以下简称“中共一大纪念馆”)在上海开馆。建设中共一大纪念馆,对发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和历史根脉,追寻革命火种、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一大纪念馆是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重大项目,反映了党的创建史,教育引导全国广大党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心聚力。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建集团”)在接到设计任务后,迅速组建起一支优秀的项目团队,并由集团领导带队,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为牵头单位,集团各分子公司全力配合,积极落实安排项目各节点进度,克服时间紧、担子重、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地有序推进,同时充分发挥集团全过程优势,通力配合,高效运作,全方位、精细化管理,保证了项目高质高效完成。

太平湖畔的中共一大纪念馆

上海记忆的石库门

新建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黄陂南路、兴业路路口以东,项目地块东侧为太平桥公园绿地,西侧与中共一大会址、新天地仅一路之隔。中共一大纪念馆共有四栋建筑,以景观国旗广场为中心,南侧为新馆主楼,主楼首层为门厅、过厅及其他公共空间,北侧为新馆辅楼、373号楼及363号楼,辅楼首层为游客服务中心、报告厅等,373号楼与363号楼的主要功能分别为接待中心、行政办公以及党建资料中心。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地下深约10米,所有展厅均设于地下,展陈面积约3300平方米。

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的设计师为了尊重原有城市街道风貌和尺度,采用街区还原式手法,通过立面设计,使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中共一大会址、新天地整体风貌保持一致,坚持“呼应一大会址、融入城市风貌”的设计原则。建筑整体为砖砌立面,每侧均有石库门意向的拱券作为立面装饰,象征红色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中间点缀红色石库门里弄雕刻。建筑的六个转角处均设置铜质壁画,壁画内容六个阶段抽象的马赛克效果,雕刻而成。纪念馆主入口大门采用五开间设计,造型方正简洁,上嵌红字纪念馆名称,两侧为上海标志性建筑的铁艺装饰透雕。建筑屋面铺瓦,主楼屋脊两侧为可开启的采光天窗,利用现代建筑做法与传统石库门风貌彼此呼应。

传承与创新

新旧建筑和谐共生

中共一大纪念馆位于中共一大会址东侧。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协调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绕不开的难题。新建纪念馆在凸显庄重性和纪念性的同时,也要呼应中共一大会址及周边建筑,保护历史街区城市风貌。据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设计团队介绍,中共一大纪念馆从城市风貌、立面造型、材料选择三个方面探究了新旧建筑如何和谐共生。

融入街区:与城市风貌的对话

中共一大纪念馆的选址位于上海新天地东侧太平桥公园内,紧邻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市中心最热闹、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区之一。基地东侧为超高层办公楼、现代商业综合体及太平桥绿地;基地西侧是包含中共一大会址在内的成片石库门历史街区,基地两侧的城市肌理截然不同。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如何处理中共一大纪念馆在城市中的角色定位成为设计团队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凸显自身打造纪念性地标,还是融入城市统一街区风貌?

研究过程中,设计团队尝试了多种方案。首先是地标型方案,采用全新的现代建筑形态,加以部分红色元素,在环境中彰显建筑个性;其次是混搭型方案,建筑体量符合现有城市肌理,远看融入环境,近看具有现代建筑特色;最后是融合型方案,尊重原有城市风貌与尺度,建筑造型体现石库门特色,与周边街区环境融合一体。

多方专家经过数月论证,最终选择了融合型方案,如果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那么中共一大纪念馆就是守护精神家园的堡垒。新馆建筑淡化自身造型,更加注重历史依托,表达人文情怀,体现城市生活的归属感。为了达到新建建筑融入城市风貌的目标,设计采用街区还原的方式重现石库门建筑的细节与风采。

在城市肌理上,设计保留基地原有363号、373号两栋历史建筑。对旧建筑功能更新改造的同时,新馆主楼、辅楼两栋建筑,作为纪念馆参观入口与学术报告厅。纪念馆地上功能部分被分解为多个独立建筑,避免大体量建筑单体破坏小尺度街区氛围。设计还沿用了原有兴业路、黄陂南路的道路结构,在道路的尽端设置开放的市民广场,打通兴业路与太平湖之间的视觉通廊,保持了街道立面的延续性。

全景鸟瞰

在373号楼的修缮改造设计中,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的设计团队保留了原有的大部分屋架和结构,对靠近主广场一侧立面进行了重修重建,使整个373号南立面与主广场持平,同时,在新旧结合的部位利用石库门建筑的常用元素分割,自然过渡。一层靠近主广场部分功能调整为贵宾接待功能,室内空间尺度适宜,风格呼应主楼明亮大气,适应多种平面灵活布局,其他部分为办公及辅助功能,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的空间资源,以人性化、高效性为设计原则,满足日常使用需求。363号楼的修缮设计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立面,对主要结构进行了加固,根据功能需要重新分割室内空间,风格以实用简洁为主。

在建筑尺度上,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地上建筑高度与周边建筑统一,将主要展览空间设置在地下室,并且建筑屋顶采用与周边相同的坡屋顶形式,保留山墙山花,延续历史街区起伏的天际线节奏。

重复母题:与建筑立面的对话

新馆在外立面设计中采用了“母题提炼、符号重复”的方式,来呼应周边城市文脉与历史建筑。石库门作为基地周边的区域象征,首先被确定为母题设计的蓝本。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的设计团队调研了中共一大会址以及基地周边的石库门建筑,通过类型学的方法对建筑的特征元素进行分类,归纳出半圆形红砖拼花拱券、圆心雕花装饰、浅色(门框)石箍等特征元素。设计团队将这些传统造型元素抽象解构,进行片段重组,生成母题。母题保留了红砖拼花拱券,并对拱券线脚加以简化;拱券圆心位置采用装饰混凝土材料雕刻半圆形几何线条,造型象征旭日东升,寓意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从这里启航;原有门框抽象为壁柱与凹槽,保留石库门的结构。

母题抽象设计过程

新旧建筑色彩对比

“第五立面”效果图

屋面航拍图

新的母题设计保留了石库门门头的整体结构,与周边历史建筑的造型一脉同源,但是对特征元素进行的抽象取消了建筑入口的功能特征(如门扇、门框等),避免出现造型与实际功能不对应的问题。原本石库门门扇位置,作为立面展示区域用于悬挂党史相关的纪念性内容,建筑转角部位的母题上增加铜质壁画,主题为党史中六个重要历史阶段,增加纪念建筑的故事性。

最后,在立面上对母题造型不断重复,通过反复重现形成特征符号,使新馆立面既能融入周边城市风貌,符合文化传承;又能表达新建建筑的精神意向,与历史建筑造型新旧有别。

砖材精选:与建筑材料的对话

根据周边环境风貌,新建纪念馆外墙采用青砖面嵌红砖线条的形式,在色彩与材料质感上体现传统氛围。

砖材的选择以及砌筑的工艺是施工阶段设计团队极为关注的问题。考虑到纪念建筑的厚重感与角部砖挺括效果,首先否定了贴砖片的立面装饰方法,坚持采用工艺复杂的整砖砌筑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新砖”与“旧砖”的选用是争论的焦点。“新砖”为窑厂现烧制而成,成材尺寸规整强度高。但由于烧制工艺的丢失、烧制原料土的不同等问题,新砖在色彩上难以与周边建筑的旧砖保持一致,并且存在泛碱的问题。“旧砖”为旧建筑拆除中保留下的砖块,经过清洗打磨再次利用,外表颜色与周边建筑一致,但是材料存在风化脆裂问题。

为此,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的设计团队前往多个窑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烧制工艺与材料特性,并且在施工现场砌筑了一道同比例样板墙,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反复实验。

纪念馆主入口

主入口的过程方案

最终,中共一大纪念馆建成立面的大面积灰色部分采用了窑厂新烧制的砖材,并选用了灰色的勾缝剂来调节立面的整体颜色,与周边建筑协调的同时突出中共一大会址。新馆立面的红色线条部分,采用了回收利用的红色旧砖,并调配专用的补色剂与增强剂,力求新建筑的红色与周边建筑系出同源,原汁原味。

传承精神:与历史的对话

回顾设计中一系列新旧建筑之间的故事,不仅是设计师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探索过程,也是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设计团队站在这片街区、这座城市的角度,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中共一大会址是共产党员们心中神圣的起点,而新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是要将共产党员忠于党与人民、艰苦奋斗、执著追求真理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它将会是见证中国共产党下一个100年的传世之作。

屋面设计

保留上海印象的“第五立面”

“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就像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是留给人们记忆深刻的印象。然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屋顶对于城市建设就是尚待发掘的“宝地”。

中共一大纪念馆所处的区位环境十分特殊,周边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最代表上海特色的老式里弄,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在设计中共一大纪念馆时,充分发掘了“第五立面”的设计,既保留了上海印象,又通过屋面来解决现代建筑功能的设备安放问题。

适宜的屋面尺度

项目紧邻历史风貌保护区,坡屋面的设计尺度遵循街区原貌,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的原创团队采用“街区还原式”的设计手法,在新老混搭、和谐相处中,展示建党初期的历史风貌。在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打通太平湖城市轴线,对周边街区风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建筑尺度以大化小,以整化零,分散式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场景,与原来的石库门街区风貌保持一致。

统一的屋面材料

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项目团队在选择屋面材料时,既要保持与历史风貌相融合,又要符合新建建筑安全、美观、适用的设计原则。通过吸取传统材料的建造经验,大胆地进行建筑屋面的构造创新,用传统材料实现天窗设计,通过对苏州、安徽、宜兴三地的若干砖窑及材料厂家的实地考察,反复比选屋面瓦材、地砖、山花的材质和颜色,并进行多次校对后,确定最终用材,使整个屋面色彩和谐,材质统一。

合理的平台空间

室内设计

泛光设计

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的项目团队在设计之初,预先将平屋面穿插设置在各个坡屋面之间,作为设备平台的预留场地。后期各专业设备介入后,有充分的空间布置屋面设备,同时设计有遮挡网架,在不影响设备运转使用的同时,无论从地面或是高处观察建筑,都不会看到明显外露的设备管线。为了保证设备的最小影响,遮挡网架延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路过的行人不会觉察附近有大型设备正在运行。

隐秘的配套建筑

根据新建建筑的消防及后勤的需要,项目团队必须在地面设置三处疏散楼梯及附属用房,为了让这些配套建筑尽量减小体积,所以隐秘在景观绿化中。通过缩减楼梯间的体量,特意设计了坡屋面,屋面放置易于维护的种植绿盘,绿色屋面使整个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屋顶空间的利用与开拓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思路与方法,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的设计师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依据项目特定的城市空间与当地的气候条件,营造出屋顶空间的多种用途。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第五立面”已经成为了外部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十七版方案

只为做好主入口立面设计

两年来,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设计团队倾注大量心血,反复推敲方案,历经17版主入口立面方案调整,最终呈现出看到的大气庄重的新馆主入口。

大小尺度空间的差异

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周边建筑为石库门建筑,原有功能为民居住宅,建筑层高低跨度小,室内空间尺度近人。中共一大纪念馆在体量与外形上需要融入周边石库门建筑,但是其功能为现代展览馆,新馆室内空间高大宽敞,现代简约。新展馆大尺度空间与旧居民小尺度空间的差异,为新馆立面设计带来了难度。新馆入口的尺度问题在设计中尤为突出。为了满足大客流人群集散的功能要求,新馆入口门洞的设计为高4米、宽13米,远远大于周边石库门建筑的门洞尺寸。

多轮深化,在不同需求中寻求平衡点

在初版方案中,纪念馆入口造型选用简洁的方形石材门框,内嵌玻璃门扇。在方案深化会议中,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的设计团队与专家讨论认为立面形式缺乏石库门建筑细节、与周边建筑风格不协调、缺少拍照标志打卡点等问题。

为了协调功能差异带来的问题,设计团队重新对基地周边以及上海市区内的诸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进行调研。用类型学方法对建筑门头的装饰语言进行分析,归纳出海派建筑门头装饰的若干要素。

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团队进行了多轮立面深化方案,具体可概括为三种立面类型:一开间方案、三开间方案以及五开间方案。

一开间方案:整个大门现代简洁、完整统一。内外空间相呼应,能体现“中共一大纪念馆”实际进入后的空间。相对于新馆总体正立面,大门的开间与高度比例合适,但相对于周边建筑,入口显得过于高大。

三开间方案:通过立柱将整个大门分为三个空间,符合左门进馆、右门出馆、中门做礼仪出入口的功能要求。同时,门头立柱结合石库门元素进行设计,虽然整体尺度较高,但细部仍能凸显传统装饰细节。

五开间方案:门头采用红砖拼花装饰,与周边石库门建筑相呼应。大门对称布局,大气庄重,中高两低。中间较高的三个开间为展馆的实际出入口,较高开间上方题馆名,高度与新馆总体立面及室内空间高度相适宜。两侧较低的辅开间为金属艺术装饰,辅开间的线脚高度及宽度与周边建筑呼应。黑色铸铁装饰以图形抽象的方式,展现上海过去和未来“两个百年”的城市故事,未来将成为游客拍照合影的标志性打卡点。

新馆入口立面最终确定了五开间的设计方案。多开间组合的立面形式,能够消减高大建筑体量带来的压迫感。门头装饰的细部线脚延续了周边建筑的红砖线条,保持了兴业路街道两侧建筑立面的连贯性,达到与周边环境新旧交融、和谐统一的设计效果。

庄重安静的泛光设计

考虑到新天地的运营特点,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的设计师格外注重建筑的外立面泛光设计。设计以“见光不见灯”为原则,灯具的设置不影响建筑的外立面效果。

同时,与新天地周边的商业泛光不同,为了营造纪念馆的氛围,特意打造庄重安静的灯光效果。灯光设计有主有次,重点打造主广场及重要装饰部分灯光。

此外,灯光设计根据节庆、周末、平日需求设置了多个模式,节庆及周末,灯光亮度及广度可与广场活动呼应,较为丰富;平日考虑节电及氛围营造,可选择开启部分灯光,以符合建筑整体典雅沉静、大气稳重的气质。在太平湖水的倒影下,更加增添了灯光的艺术效果。

室内空间讲述建党辉煌历程

中共一大纪念馆新建主楼的室内设计以明亮统一的风格为主,墙地面材质为统一的米白色石材。进入主楼大门,正对一幅完整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主题砖红色陶板画,为了相呼此画,左侧壁画设计为“中流砥柱”,右侧壁画主题为“民族脊梁”。门厅及过厅通过交通厅分割,三层空间层层递进,使整个门厅及过厅的空间层次开阔丰富。

从过厅的自动扶梯下行,首先进入净高6米的序厅空间,圆形穹顶下方分布建党主题雕塑和党章雕刻,作为整个展陈的序曲缓缓拉开。后续分布五个主要展厅,主题分别为“前赴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从时间线角度展现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最后以初心宣誓厅作为整个展陈的结尾,游客从地下展厅的自动扶梯上楼,结合顶部的天幕,由过去回到当下。

太平湖畔呈现可阅读、可品味的城市风景线

新馆东侧紧邻太平桥公园,广场的景观设计与太平桥公园整体绿化提升方案相结合,设立450平方米左右的集散广场,可容纳300人,场地划分灵活,可供节假日举行各类仪式、集散、等候、排队等活动。广场直通太平湖,打造景观视觉通廊。

根据广场尺度,旗杆高度为吴淞口高度19.21米,绝对高度15.61米,旗台简洁大方、尺度适宜,广场沿水驳岸以柔化绿植为主,打造亲水绿色平台及缤纷花台,建筑周边配置60多棵珍贵乔木、灌木、花卉,一年四季鲜花不断,营造欢乐祥和的景观氛围。

太平湖景观提升项目中,设计环太平湖塑造景观,形成百种花卉植物、百米长的八仙花带、百棵枫香等色叶树种,体现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兼具红色记忆与城市森林的更新式设计,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街景花园,为市民呈献一道可阅读、可品味的城市风景线。

铭记历史,激励当下,昭示未来。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的建成对于整合、保护、传承建党历史资源,系统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弘扬建党精神,打造中国红色文化源头新地标具有重大意义。华建集团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独具匠心、不断创新,积极配合业主及施工单位,顺利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及建设任务,献礼建党100周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百年已是风雨兼程,百年正是风华正茂。从觉醒时代的号角到伟大复兴的征程,100年后的今天,梧桐掩映的道路上,石库门静静伫立,凝固的时光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共一大会址是共产党员们心中神圣的起点,而新的一大纪念馆是要将共产党员忠于党与人民、艰苦奋斗、执著追求真理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它将会是见证中国共产党下一个100年的传世之作。

猜你喜欢

石库门新馆纪念馆
萧军纪念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