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证 大工程
2021-07-30陈勇圳
2020年11月,20名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交通运输学院的优秀研究生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时实习生正式上岗。他们参与了主物流中心、国家游泳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交通指挥中心等10个场馆的交通和物流岗位的服务保障工作。2021年4月30日,北交大首批赛时实习生圆满完成实习。
2020年11月初,我和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几位实习生一起收到了来自冬奥组委的消息。乘坐校巴车来到北京冬奥组委,我被首钢园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虽然已是深秋,但是进入奥组委办公区域后看到的是一片盎然生机,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在奥组委园区内熟悉环境时,一件展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利用数字影像技术“活动化”的清乾隆年间《冰嬉图》,生动再现了清代的“花样滑冰”,展现出了我国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我从踏入奥组委后就格外地亢奋,东瞅瞅西看看,问这问那,而且这种情绪也一直在日后的实习工作中伴随着我。
车证不是“资格证”
开场“旅游”式的参观结束之后,我被分配到了交通运输部车辆证件管理处。
初来车证处,助理姐姐先带我们来到了处长办公室。一进门,一头利落的短发、身着深蓝色休闲西装、一副老花镜搭在鼻梁上,眼睛却炯炯有神的领导正不苟言笑地看着手中的文件。这让我这个没见过啥场面的学生,微微有些发怵。我轻轻地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身子挺得笔直,整个人也从兴奋变成拘束。处长摘掉眼镜,对我们的到来表示十分欢迎,在逐一询问了我们的个人情况后又介绍了车证处的具体工作情况。交流中拘束感慢慢消失,我感觉处长是一位和蔼可亲,并且拥有缜密思维逻辑的人。
陈勇圳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经过几天对先前工作的了解,很快我便投入到了奥组委的工作中。原来大型活动的车证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只是一张通行证那么简单,而是一项系统、复杂、严谨的工作,要做到从源头把握交通、控制总量,以确保赛事的正常运行。
之前我们所接触到的车证大多都是学校、小区或者是酒店会议使用的摆在车窗前的车辆通行证件,那不过是一张“资格证”罢了。开始实习后我才知道,制作冬奥组委的车证绝对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首先要对制作工艺和美工进行严格要求和把关,车证绝不仅仅被当做一张“纸”来使用,而是要具备易于辨认、防伪性高等特点。其次在职能方面,根据国际奥委会要求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相关标准要求,结合“山地赛区”交通运行特点,充分考慮区域特点、道路条件、停车资源、安全驾驶及安保需求等实际管理需要,需要制定车辆证件等一系列相关文件。
车辆证件向需进入冬奥会赛区参加体育赛事活动或为场馆运行保障及赛事提供直接服务的单位、组织或注册的人员、持有冬奥会身份注册卡或组合卡人员车辆发放,并且根据人员划分和总体赛事进程,将车辆证件按功能性需求划分类,这就需要结合制作工艺和美术设计来对不同类型的车证进行辨认,方便人员查验。为了控制进入赛区车辆的总量,以免造成交通堵塞,影响赛事进行、附近居民出行或者是赛区外围以及更大范围内的交通拥堵,车证处要做的工作就是根据交通条件对车证总量和各个区域的分量进行专业的科学的测算,这同样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工程。
对于从未接触过相关工作的我来说,一开始我就像个小跟班一样,坐在同事身后,观察和记录他们的工作情况。因为我的专业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方向是未来智能网联车环境下的交通流问题,在刚开始接触车证相关工作时,未免有些力不从心。我一直在找寻自己在车证处工作中的定位。经过几天的工作我发现,我在研究生时学的“大数据处理”和本科时学的“CAD工程绘图”可以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使用Python编程统计和分析“雪上”测试赛和“冰上”测试赛时车辆进出各个场馆查验点时的情况以及对未来几天重要赛事场馆的出入量进行粗略预测;使用CAD对车证办公室的地理位置、交通路线、办公室内部的平面结构进行绘制,这样便于工作人员和参赛人员对测试赛和赛时车证相关情况熟悉理解。
任何复杂的事情,总有简单又直观的一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思维缜密、分析逻辑,切入要点,构建框架,反复推敲,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简单的事情极致化。
后来,领导根据我的上述应用能力对我的工作范围进行了划分,日常除了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各种交通图的绘制,我还要负责对车证处出台的政策进行系统性的流程图编制,同时协助车证处各个业务口的工作。为了使政策能够更加直观、快速地展现在使用者面前,我需要详细了解整个政策的流程和各种细节,并以此绘制出流程图。流程图既要简单易读,还要包含必要的信息量,所以每张流程图画完,我除了要对政策进行再一次的研读,还需要同领导和同事反复地进行推敲,做到兼顾美观、易读和信息量三种要求。
学会换位思考
一段时间后,我的工作内容基本稳定了下来。除了继续做自己熟悉的业务以外,我特别喜欢观察同事们工作时的思路和遇到困难时的处理方法。
某天早上,我刚在工位坐好,就收到了全处人员开会的通知,扒拉几口早饭,我拿起笔记本走向会议室,助理姐姐嘱咐这次由我来负责会议记录,我欣然应下。会议还是和过往一样,各部门负责人介绍工作情况。就在同事哥哥滔滔不绝地汇报分配政策时,皱眉钻研分配政策PPT内容的我突然听到领导轻声打断了他的汇报,“小汪啊,我总说咱们得懂得换位思考。把PPT整这么复杂,看着挺高大上,但是我们面向的是所有人,你必须保证人人都能看得懂。做工作时,专业性固然很好,但是你也要考虑,咱们面对的人群并不是都能看得懂这些专业句子,难道咱们处日后得向所有同事像今天这样逐一再讲解一遍吗?你这不是要累倒自己人吗!”领导脸上带着笑意地说完了这些看似玩笑又很认真的话。他的话却击中了我,我不就是他口中的“搞学术研究”的吗?把学校里做研究时的习惯带到工作中来,喜欢堆砌一些“高大上”的东西,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工作量,乍一看还挺唬人的,但是却经常忽略了最简单的逻辑处理。
我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反复印证了这个道理。一切看似完美的工作,在实际运行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出实际运行中的漏洞,而不是单纯地突出自己有多厉害。那是让我感触很深的一次处务会,从中我悟到了一些东西。会议结束之后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把自己“第一次”整理的会议记录交给助理姐姐时,她突然笑着说:“你也不用把口头禅和开玩笑的话都记在会议记录里呀!”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在第一阶段的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复杂的工作流程简单化、清晰化,同时又不失逻辑地将具体内容展现出来。就像我和同事在一起制定政策时,一遍遍地将内容推到再重来,反复地琢磨如何用词才能使政策的逻辑变得更清晰。我们经常是全员坐在会议室里,讨论会一开一整天,为的就是使复杂的政策简单化并便于理解。我们将臃肿的内容根据政策的逻辑走向切分开来变成几个大章节,再将大章节的内容细分,直到每一条政策简单又直观。比如一个关于管理类的政策,我们除了在处里内部开会研究,还要在交通部里上会讨论、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提供意见或者同国际奥组委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为的就是尽量均衡各方利益,确保赛事正常进行。
如果将这种工作方法延伸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那就是任何复杂的事情,总有简单又直观的一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思维缜密、分析逻辑,切入要点,构建框架,反复推敲,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简单的事情极致化。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