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少年!
2021-07-30贾倩颖
贾倩颖
6月10日下午,电影《永远是少年》导演见面会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此次见面会是光影看中国——北京高校“电影中的党史大课”系列活动之一,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的两百余位师生观看了影片,并与导演冯小宁进行了交流。
“电影中的党史大课”系列活动以百年中国电影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注重电影与教育、电影与思政课的结合,通过主题展览、电影大讲堂、影片展映和导赏等形式,让大学生在光影课堂中重温党的百年历史、牢记党的初心使命。
一件出土的文物、一本斑驳的日记本、一张泛黄的党员证慢慢将它们展示出来,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随之开始。影片《永远是少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冯健行、文婷、豹子、老武、小余五个原本是好朋友的青年学生,怀揣着一腔爱国热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一起开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人罢工。但不久,他们所在的党组织被敌人破坏,他们的命运从此不同。文婷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拒绝签悔过书,最后被杀害;冯健行在中共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在掩护大部队撤退途中被包围,平静喊出“青山埋忠骨,此地甚好”后,开枪自尽;豹子牺牲于长征途中,具体时间和地点不详;老武坚持革命,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而小余,在敌人的威胁下叛变,将战友文婷等人出卖。
在交流会上,导演冯小宁介绍,男主角冯健行的原型是自己的爷爷,他于1922年在唐山铁道学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冯导一直对这段历史很好奇:当时那些家境优渥的青年学子,为什么甘愿走上充满艰险甚至会失去生命的道路?
导演用这部电影回答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女主角文婷的故事最具说服力。
文婷,一个机灵漂亮的姑娘。影片中出自反派之口的“半条南京路上的丝绸店都是她家开的”,被捕入狱后,富裕家庭的营救本可让她免于被害。影片中敌人甚至对文婷说:“我只要求你在悔过书上签字,宣布自愿退出中國共产党。这只是个形式,签完字你走人,出去以后你可以继续做你想做的事。”但文婷看也不看便将悔过书撕了个粉碎,毅然走向刑场。
看到这一场景,一直非常安静的放映厅明显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师生们沉浸其中,有啜泣声,有感叹声。冯小宁导演也特别提到了这段内容:“我们这个片子是去年在苏州大学拍的。苏州大学的校史馆里面记载了一个和文婷这个人物极其相似的女孩,她是苏州大学的丁香烈士。她也是富家孩子,被捕之后家里花重金要救她出来,敌人也是说只需要签一个悔过书,但丁香烈士拒绝了,最后牺牲在南京的雨花台。我们翻看史料就可以发现,党史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电影里,文婷在临刑前微笑着对刽子手说“别往我脸上开枪”,然后被反绑着双手,走向花海的深处。
“有些人也许不理解他们,可能觉得他们是傻,命都没了。但他们不愿意有任何形式的背叛,坚守初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冯小宁导演动情地说,“纯真的革命理想和对信仰的忠贞,使他们甘愿为争取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抛洒热血。那个时代的年轻孩子真的是为了一个信仰,不惜一切在拼搏,我真的深受感动。”正是因为这种信仰,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改变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烈士。在江西苏区的历史记载中,仅有名有姓的女烈士就有8000多人,更不要说没能留下姓名的。这些在建党初期就投身革命的年轻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是不能忽略的一笔。我只是真实地呈现历史。”冯小宁导演说。
归来仍是少年,永远是少年!时间带走了几代人的青春,但鲜红的青春底色在传承中却从未褪去。
对“信仰”这个宏大的主题,《永远是少年》从青年的故事切入,以小见大,可以说是一部描写“小人物”的英雄史诗。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将很多笔墨放在了青年学生的校园生活上。课堂上积极发言、下课后爬山游湖、男女同学之间吵架斗嘴、又相约树下几位少年的形象有血有肉:冯健行冷静睿智、文婷聪明伶俐、豹子憨态可掬。
冯小宁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影片中青年生活、接受教育的场景,都是曾真实存在过的。”
感情丰沛的内心世界,对理想和选择的热爱,对社会、时代的强烈参与,这些都给年轻观众以强烈的共鸣和心灵的震撼。
交流会上,同学们就电影本身的主题与导演进行了交流。一位同学激动地说:“我曾经看过冯导的很多电影,这次能跟他面对面交流我非常激动。我能强烈地感受到影片中主人公坚定的信仰,并为同样曾是年轻的他们所做的牺牲而感动。”
在影片的结尾,已经牺牲的几名学生穿越时空,相聚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他们归来仍是少年,永远是少年!今天的大学生在放映厅重温红色岁月,缅怀革命先烈,上了一堂生动而震撼的思政课。时间带走了几代人的青春,但鲜红的青春底色在传承中却从未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