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招生考试改革与基础美术教育之我见
2021-07-30高祥恒
一、各大美院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题解读[1]
纵览2021年全国重点美术院校本科招生专业考试,较多院校采取的仍是往年的传统考试形式,多以绘制全身像、半身带手、素描半身像写生、人物头像、素描写生、石膏像照片模拟写生、色彩静物等基本功考查为重点。例如中国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考题均为绘制人物头像、四川美术学院为绘制石膏半身像、天津美术学院是持杯子手部特写。中央美术学院在造型的考法上除了强调一般的造型基本功外,更加重视考生对于主题的领悟能力;实验艺术初试首次要求考生进行书法创作,并在复试中强调命题创作、美术鉴赏与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央美新增专业艺术品保护与修复在美术鉴赏方面也较为侧重考查考生的基本素养。
中央美术学院在造型艺术考试中,尤其强调了社会性与个人性的结合——“我们需要将小我置于社会语境的人才”。院方对于考题的解读是:“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中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此语境下,‘再出发体现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积极面对生活的状态。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表现时代的能力。”
而在本年度的考试之中,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出题方式尤其新颖。之所以进行这样大胆的尝试,除对考生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践行方面的考查之外,恐怕与该学院领导班子对国际艺术趋势与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的定位有直接关系。在国际当代艺术的舞台上,中国当代艺术家常用“泛书法”牌。近年来在欧美国家以新水墨为主题的展览可谓不胜枚举,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实验艺术学院选择进行相应考题改革的原因之一。其后,学院又在复试中设置一道公共艺术提案,公共艺术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也是颇为流行的。从中足以看出,出题人希望考生能够与国际当代艺术接轨的雄心。就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业而言,修复研究院院长王颖生教授谈及艺术品保护与修复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要具备绘画能力、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知识和缜密的逻辑能力。这四大能力在考题里亦有所体现。
简言之,造型艺术考试强调的是向内看,侧重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验艺术考试强调的是向外看,关注如何将中国当代艺术呈现给全世界的观众。文物修复则为了满足博物馆建设的人才需求。中央美术学院一向有开风气之先河的惯例,央美的考题转型可能在接下来几年带动全国艺考考查重点的转向并逐步与全国美术与世界美术的发展潮流接轨。就整体特点而言,2021年考题在延续中求变,将考生设置在学科语境和身份确認之中,围绕未来培养目标设置考题是学院本硕博纵深培养体系的内在需求。
二、中央美院造型、实验艺术及修复专业的解读
按照一般的归类,造型艺术一般包括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几大门类,而这些专业的设置又要从美术学院的历史谈起。现当代中国的美术学院设置基本上沿用了法国19世纪的美术学院体制,将20世纪苏联的学院体制进行改良后沿用至今。这种设置思路的目的是使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都能够尽其所长,参与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中。但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一要求已很难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美术学院也在不断改革与内省的进程之中尽量不与社会的大潮流相脱节。
从本科教学情况来说,相关专业下设置工作室,学生与工作室面临双向选择。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等造型各系会根据每个工作室的导师风格而决定工作室的整体授课形式与训练模式,每个工作室会根据技术方式与创作需求的不同进行特别的训练。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造型艺术专业的同学都有潜质在未来成为职业艺术家或者入职大学成为教员。这在过去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得到印证,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或者90年代毕业的毕业生中,有很多成为很有成就的职业艺术家。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同学在毕业后选择了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有的则成为修复师或者职业的展览策划人。有不少雕塑系与壁画系的同学在全国各地承接城市壁画的绘制与公共空间雕塑的创作,参与国家石窟寺的壁画雕塑修复和保存工作。除上述职业选择外,更有很大一部分造型专业的同学投入到了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工作中,或是自谋职业选择进行艺术类的考前教育培训工作。
实验艺术学院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与世界当代艺术潮流结合,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具有中国面貌的中国当代艺术道路。学院的初衷当然是希望毕业生能够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并成为当代艺术家,从实验艺术系过去十年的教学成果来看,这一初衷确实得到了有效的践行,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已在国内乃至世界各大美术馆与双年展中崭露头角。实验艺术的教学内容偏重对学生的思维方法、社会洞察力与批判眼光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根据个体经验与社会变迁做出与此相衬的当代艺术作品。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是这样定义实验艺术学院的:如果说包豪斯是为了创造出适应工业革命的美学,黑山学院是为了用前卫艺术的精神对抗正在全面统治世界的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那么我们的实验艺术学院,应该是为了迎接中国文化复兴和人工智能的到来的技术前景而存在。
新兴修复专业的设置当然与全国博物馆建设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趋势脱不开关系。国内藏品保护类人才极其缺乏,中央美术学院为应对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开设此专业。除在校学习外,学生进入相应的博物馆进行相关的实践工作也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之一。修复专业除了理论之外,更加强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便更快融入未来的工作之中。
从中央美院官方发布的报告来看,其就业率一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之上。依照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发布的总体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当年全校共有毕业生1139人,截至2019年10月31日的就业率为97.37%。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02%,研究生就业率为98.20%。其中有51.17%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31.70%选择东部地区。43.80%的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已就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了三大类行业:教育业行,文化、体育与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当年的本科生平均落实年薪14.59万元。还有较少一部分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2019年对首份工作满意的毕业生高达84.21%。当然,选择继续求学深造的也不在少数,其中150人选择在国内升学,101人选择出国深造。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全国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不过学校推出了多项措施来稳定就业,包括学校和企业搭建桥梁组织招聘会,利用互联网发动“e就业”,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创业。2021年,学校再次加强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力度。在此需要说明,其他相关就业及后续发展问题,仍需采用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来全面、客观地看待。
三、美院招生考试改革与基础美术教育之关系
随着近年来民众对于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公民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得到了普遍的加强。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对美术圈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不满足于宽泛和粗浅的知识,而是渴望对艺术和艺术界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知。尽管在今年的招生考试中,大部分院校仍采取传统考法,但从中央美术学院的考试试题与试后解读中可明显看出,命题者更希望看到应试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相应的美术史功底。这在十年乃至五年前是不可想见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例如在造型艺术考试中,以主题形式出现的试题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性与独立的思考空间。从2020年造型艺术的考题“疫情之后”可以看出,主题式的出题方式已经成为模式。可以看出,造型艺术的考题与时代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在充分发挥各院系命题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整个美院的统一步调。美院招生考试改革力求在时代脉搏之中以动态的方式考查考生在技术、认知和创新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实验艺术2020年的考题“发生在家里的一场观念之争”要求学生绘制九格连环画,文字可出现在画面下方或中间。要求细节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意趣和内涵,文字简练,叙述逻辑严密;造型生动,构图合理,绘画技巧有表现力,绘画工具不限。这一试题对于相对保守的考生来说,还有可应对的空间,但今年实验艺术复试考题要求考生独立完成一个公共艺术项目提案,这一改变不可不谓之大胆,也难免使得众人对命题者的真实意图进行多方位猜测。很多艺术家都是在毕业多年后才有机会独立承担一个公共艺术项目的工作。当然,也可见学院在结合未来趋势做出改革。这一改变更贴近当代艺术界的变化。与此同时,这一目标也是建立在学院对于学生阶梯式培养的模型中。不论是造型艺术还是实验艺术,仅仅四年的训练都达不到成为职业艺术家的要求,所以很多同学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在学科培养体系之中挖掘考生潜在的学科基因也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见,死记硬背的传统应试方法将被淘汰,更能够独立思考的应试者将得到青睐。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尽可能博览群书、参观展览,多写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只有对国内、国际的艺术趋势有明确的把握,才能掌握未来美术考试的大趋势。
不可否认,高等美院招生考試的变革与现今逐渐显现的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有直接的联系。过去,我们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强调写实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在同一性基础上的比较,简言之就是看谁的技艺更纯熟,导致人才选拔、培养方式同质化。事实上,即便许多学生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家为目标,油画系学生毕业后的画廊签约率也不高。整体的培养机制与市场的运作已经几乎脱节了,放眼世界当代艺术的舞台,写实主义的有效性可能很难得到全球美术馆和画廊的认可。这就导致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不能从事与自己理想和目标相称的工作,很多人不得不转行,即使他们从事了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这与他们最初做艺术家的预期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学校也是在这一问题出现之后,及时纠正了培养模式与未来前景结合不紧密的偏差,而这也确实反映在招生出题的大背景之中。
当然,大部分院校还是选择相对保守的沿用过往的出题思路,以素描、色彩作为基本功考查的重要依据。此种考核方式的选择势必与当前学科发展的境况及对学生未来的培养目标息息相关,囿于业界对于“大美术”在创新方面的天然追求,此类考法一直在争议与常态之中进行。综合考虑实际境况,很多的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并不能仅仅局限在成为职业艺术家这一个目标上,很多人还需要在毕业后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这些岗位上,传统的艺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很多人的未来工作在整体格局上还是要围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展开,那么写实主义绘画的现实意义就尤为明显。例如国家近年来倡导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歌颂英雄事迹和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都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民族所需要的。这类作品不仅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美术的发展方向,将来也会成为时代的名片。另一方面,要引导一代人能够真正走入美术馆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品,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可或缺,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与人才。此时,受过传统训练的美院毕业生反而可以非常好地扮演摆渡人这一角色。
鉴于此,学生在报考时应明确意愿,是选择传统的造型艺术还是更为前卫的实验艺术,二者的培养模式是非常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最终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与未来发展。家长与学生应该多关注全国的美术动态,订阅美术报纸、美术杂志,多了解艺术行业的动态,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解美术界。与此同时,正确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大量的美术教材和辅导课程还是在一味强调模仿与同一性,并不注重个性的培养。如果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接受训练,很容易错误理解考试精神与宗旨,不仅会误入歧途,还有可能耽误了考生志趣的培养与未来发展,对未来都是很不利的因素。在此过程中,尊重考生的理想与个人需要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考生在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从而导致他们的天赋和努力被层层限制。
艺术行业也是竞争激烈、内卷严重的行业,淘汰率很高。能够被画廊签约或者能够在毕业后就受邀在国内或者国际美术馆举办展览,作品被收藏的人显然是少数。较为幸运的人是经历了几年的沉寂期后被美术界所发掘并成名。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象牙塔顶部的光鲜亮丽,大部分人在经受不住残酷的行业竞争之后,往往只能打包好自己的理想而回归现实的生活之中。但从整体来看,艺术行业在中国仍属于朝阳行业,与西方国家过度饱和的艺术市场与收藏群体不同,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极大兴趣,很多人也想把艺术投资作为财务风险分散化的一个选项。而这必将带来艺术行业的繁荣,也将为美院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前景和更光明的未来。
高祥恒,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高度美育创始人。
注释:
[1]本文所谈主要涉及造型、实验艺术及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等专业,在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