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健为雄:南通中学学校体育百年历程与启示
2021-07-30潘雪峰
潘雪峰
摘 要: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了江苏省南通中学建校112年来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以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认为,南通中学有着“积健为雄”的优良学校体育传统,取得成绩主要在于做到了四个坚持:(1)坚持体育是育人的重要手段;(2)坚持“教体结合,优势互补”道路;(3)坚持营造人人参与的体育氛围;(4)坚持文化课教师应积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
关键词:积健为雄;南通中学;学校体育; 百年历程;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6-0066-08
江苏省南通中学是由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09年亲手创办的。历经世纪风雨的洗礼,“诚于做人,恒于学问”的校训、“正道直行,积健为雄”的优秀传统,“追求人品与学问同步卓越”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一代代“通中人”砥砺奋进的集体记忆。若是聚焦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学校不仅有着改革开放以来培养出6位世界冠军的骄人成绩,还传承着中国学校体育的百年历史印记。从建校初期的五育并举、军国民体育的开展、到新民主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列》优秀学校、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优秀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直至新世纪以来首批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南通中学几乎完整见证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
本文以梳理南通中学建校以来的学校体育实践为视角,展示学校体育百年的发展历程,管窥中国学校体育的百年变迁。
一、南通中学学校体育百年回顾
(一)建校十年的五育并举(1909-1919)
1909年3月7日,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正式诞生,创办人张謇,首任校长孙宝书[1]。
张謇对学校体育非常重视,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武备精神”,即培养学生有健康体魄、尚武精神,将来能担负捍卫国家的重任[2]。在南通中学开课之际,就将体育课程作为通习课程(必修)之一,各年级都开设了体操课(图1)。
张謇提出培养学生要体力与智力平均发展,如果人的体力不足,人的智力将受到牵制,所以南通中学在建校之初就倡导体育应与其他学科并重[3],首批教员中有曹文鋆、孙励清、陈勇三位专职体操教师,建有运动场,操场长42丈,宽17丈,按照这个尺寸计算,操场的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图2)。
省立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时代,缪文功校长积极贯彻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重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军事训练、体育竞技、卫生保健和体卫设施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1]。学校增列军事训练课程,1913年學校兵操课开始用木枪;1915年,加授拳术,开办夏期童子军讲习所;1916年10月24日,学校召开第一次运动会;1918年4月10日,全校学生始行早操制,每天早晨15分钟,教授者王德裕。
为学习当时先进的体育理念和体育教学方法,省立七中(今南通中学)与毗邻的通州公立高等小学(今南通市实验小学)共同引进人才,高薪聘请了一名日本教师。但那日本教师不会说中国话,开始上课时只好举着“立正”“稍息”“齐步走”的牌子。牌子出手,如令旗一挥,学生就依令而行。日本教师手忙脚乱,错举牌子的事也时有发生,学生便乱作一团。此事虽然有些可笑,但从中也可知道学校敢为人先上“新课”的故事[3]。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外出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成绩显著。据《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学校概况续编》民国三年大事记载,“十月二十九日,学监史维藩和教员陶驷原、赵弼率学生四十人赴吴县参加省内学校第二次联合运动会,越八日回校”[4],这是南通中学建校以来第一次参加省立中学联合运动会比赛,学校荣获甲等奖章,并持续参加了后续各届比赛。
1919年11月,南通举行了全市中等以上学校首届联合运动会,江苏省立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参加比赛成绩显赫,个人竞技、团体操均列第一。已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南通中学校友有幸向蔡元培汇报了母校办学情况,12月初,蔡元培手书“积健为雄”四字寄赠南通中学,“积健为雄”指向教育宜“五育并举”体育为首,学生应强身健体睿智进取,学校当自强不息日臻健雄,“积健为雄”成为通中宝贵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图3)[5]。
(二)解放前三十年的体育救国(1919-1949年)
1919年蔡元培手书“积健为雄”,给南通中学师生以极大的鼓舞,学校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体育运动。1921年4月3日,学监孙焯、教员王德裕率运动选手赴南京参加省立学校第六次联合运动会,南通中学获团体竞技第一,运动员回校时全校学生至西公园汽车站欢迎(图4、图5)。
192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壬戌学制》),其中“体操科”改为“体育科”。新学制推动了省立七中(今南通中学)的教育革新,1923年学校开始实行分系选修课程,其中体育类开设了体操、拳术、兵式操、球类、课外技击等[1]。
1928年,中央大学区立南通中学期间,学校体育已经有各级组织章程之规定,进行制度保障,民国十七年《通中校况》中可以看到体育是必修课程,制定了专门的上操规程、操场规约,并成立军事及体育学科教学研究会,在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下设置了军事训练委员会和体育卫生委员会,学校体育在制度层面得到了保障。
1930年通中附设民众学校一所,以便消除附近之文盲,促进社会之进步。主要教学内容有文字教育、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在公民教育中,还专门设立了“五分钟体育”教会民众简单易行的健身练习和方法[6]。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通中学子更是将体育和爱国情怀结合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强身救国的思想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主流思想,军事体育成为学校的主要内容。学校二十五周年(1934年)庆典礼中还专门进行了军事训练及童子军检阅(图6)[1]。当时学校还坚持举办学校运动会,一年两次(图7)。
1938年日寇占领南通,南通中学奉省厅命令迁校于上海复校上课,部分在余东、角斜办分校;复课后,通中师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心,体育课程以军事训练为主,校长姚白予确立了“立己、立人、立国”“做人、做事、做学问”三立三做的教育宗旨,要求同学们要提高学习效率,实施严格训练,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战救国[7]。从当时的成绩单(图8)可以看出,体育排在了第二位,位于公民(德育)之后,在体育成绩之外还专门列出了“青少年训练总评”,可见通中学子当时练好身体保家卫国之决心。环境的动荡,通中师生面对日寇的战火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为通中师生留下了一份永恒的精神财富。
(三)解放后十七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949-1966)
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南通中学课程设置做出了重要改革,取消了童子军训练、军事训练等课程,初、高中都正常开设了体育课程,强调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关心国民体质健康特别是学生身体健康,1952年,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青年们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当时学习和借鉴苏联的经验,在全国学校推广“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掀起了体育锻炼的热潮。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让不少人都获得了健康的体魄。
当时的通中校园:早晨,学生自觉早起锻炼,相互比赛。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学生们更是生龙活虎,体育教师按照学生填报的项目进行测试。为了彰显学生通过“劳卫制”锻炼的成绩,“劳卫制”还颁发证书、证章(图9)。参加比赛达到标准的,还颁发少年级运动员证书(图10)[1]。
“劳卫制”锻炼活动不仅强壮了身体,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一起,感受到新中国团结、乐观、向上、健康的生活氛围。虽然当时生活还比较困难,体育器材比较简陋,可是学生锻炼起来充满乐趣。
1958年9月19日,中央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全国教育系统展开了“教育大革命”,出现了用劳动来替代体育的現象,南通中学只是增加了劳动教育,却仍然坚持没有削减体育课时。1963年3月23日,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简称中学50条),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省教育厅指定南通中学为全面试行学校。南通中学试行“中学50条”,要求体育教师认真研究体育教学工作,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个时代的老通中学生都说:下午第二节课后,教室里都没有人,学生全在操场活动,足球、排球、篮球、跑步、跳高、跳远,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学校对学生体育方面的要求很较真儿,体育不及格者绝不能当“三好学生”,甚至不能毕业,那时也没有什么人因体育差前去说情通融,都知道,唯有刻苦练习才能过关[5]。
(四)“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停滞不前(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对体育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参加体育运动得奖就成了“锦标主义”,同时“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打砸抢”冲击档案等现象,这段时间的通中学校体育已经没有明确的记载,在访谈中可以了解到学校体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五)拨乱反正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卓越追求(1976-2018)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内乱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南通中学进入了拨乱反正、恢复前进的历史新时期。
1.卓越追求,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四十载
1979年6月,为了实现第一个三年规划,学校领导班子提出了“五个一”办事指导思想纲要(原则),其中第三个“一”就是“扭转一种忽视体育卫生的倾向”(一年后改为“防止一个倾向”)。这是校长室针对以“一好”代替“三好”的倾向,提出“全面发展”的口号,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
(1)加强学校体卫工作领导和研究。1980年12月,校长室建立了体育卫生工作研究小组,以推动体卫工作全面展开。
(2)加强体卫制度执行的力度。硬性规定严格执行每周“三操两课两活动”的制度,在时间上不得被挤占,在质量上把关。
(3)提高体卫工作标准。体育课要备课,要观摩评比;课间操军事化,教师不得拖课,学生排队入场,做到静、快、齐,做操“竖看一条线,横看一刀切”;课外活动要有质量,对活动内容、活动量、组织性要有计划。教师带头做好榜样,领导坐镇检查点评。
(4)本校初中直升高中考试和本校单独对外招生考试中率先进行体育考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对体育爱好者实行强化训练,培养体育尖子生参加各级比赛。
(6)修订评优标准,明确体育成绩要求。1981年6月,修订了关于“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的条件与办法,明确规定“三好学生”的体育和音乐成绩不得低于75分。
1981年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同年12月,1971届校友国家女排选手张洁云在夺冠后回母校与全校师生见面,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图11)。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应北京景山学校请求,作了重要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给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11月,为贯彻“全国普教会议”精神,校长室制订了《关于减轻学生负担,开展课余兴趣活动实施规定》,大力组织开展课余兴趣活动;12月采取措施,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达1小时。
1986年,中国女排“五连冠”第四冠、第五冠的队员,通中学生殷勤回校(图12),再次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也更加坚定了学校排球传统项目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时中国教育的对外交流日益扩大,这一背景下,国家教委准备物色一些有影响的大学、中学作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学校。学校班子意识到这是通中学校体育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经过申办、评审等环节,1987年南通中学被命名为“江苏省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学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汪乾荣校长指出“缺少体卫不成教育”,姚侃副校长强调,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能“健康工作四十年,愉快生活一辈子”。1990年9月,校长室对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结合本校情况,提出本校体育工作“五个一”的指导思想[3]:
(1)增强一个意识——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增强体育意识,要认识体育是强国之本,学校工作中德、智皆寓于体,大家都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2)下好一盘棋——处理好体育与其他几育的关系,体育工作内部处理好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重点与一般、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3)加强一个管理——加强对“两课两操”(即体育课、课外活动课,广播操、眼保健操)和运动队的管理,加强体卫制度建设,确保对人、财、物的科学管理。
(4)建设好一支队伍——搞好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的建设,要求他们专心上好每堂课、尽心抓好每节课外活动、精心带好每个运动员、潜心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同时学校要切实关心体育教师。
(5)创出一个特色——学校体育形成“大三角”格局,搞好三个层次的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性体育工作;班、校运动队的工作;体育后备人才运动队的工作。要在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思想、文化、体质、技能、心理等)的基础上,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走向世界,为国争光。
为保证学校体卫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学校除将两个《条例》印发给全体教职工并定期组织学习之外,还对体育学科工作、体育器械室工作、“两课两操”、体育后备人才运动队的管理、学校卫生工作、医务室工作(包括文化课、体育课教学的医务监督,学生体检、学生健康资料的积累、药品管理、环境卫生工作等)都作了具体要求,修订了简明可行、便于评估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既保证了学校体卫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也是使管理上轨道、上水平的有力措施。
更重要的是课程投入,学校确保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每周上两节体育课,一节体育选修课,参加3次课外活动,每天做广播操和2次眼保健操。1996年,南通中学为了改变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管得过死及形成刻板的教学方式的弊端,体育学科率先在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的项目是从高中体育教材中选择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让学生进行选项学习。
进入新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勇于改革、追求卓越的南通中学体育人,不坐等、不观望,一开始就投身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尝试。2001年9月,学校以国家课程为主干,在高中阶段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选项学习的方式进行模块教学,在初中阶段,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实施“JSTF模块组合”为核心的校本特色课程,同时课内课外积极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5]。2006年9月28日,江苏省体育课程实施方案研讨暨现场会在南通中學举行(图13),南通中学的实施方案获特等奖并作大会报告,学科所有教师对外作了新课改观摩课,较好地展示了通中体育新课改探索和实践成果,获得了专家与同行的好评,极大地提升了南通中学的声誉,传播了通中经验,南通中学体育新课程率先从样本走到了样板。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简称中央7号文件),要求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广泛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8]。南通中学积极相应号召,每年一次校田径运动会,每学期举行田径单项比赛;每年举行全校性的“冬季三项锻炼”(踢毽、跳绳、长跑,要求人人参加);每年举行“高一男篮联赛”“高二女排联赛”“高一男、女乒乓球比赛”“高二男、女乒乓球比赛”“高中部男女踢毽子对抗赛”“年度扣篮大赛”等。年级、班级之间的各种小型体育竞赛常年不断,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操场上就热闹非凡,学生踊跃参加各种锻炼,不仅体育教师、班主任全体到场,学校领导和不少教师也加入了锻炼的行列,一派龙腾虎跃、生气勃勃的景象[9]。寒暑假学校还要举办体育冬令营、夏令营,参加对象主要是校队和体育后备人才运动队的运动员,还有体育较差的学生。对体育不及格的学生学期结束时学校公布名单,要求其补考,同时假期中以年级集中给予辅导、训练,保证了学校历年的平均达标率在95%左右。2007年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表彰为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南通中学建校100周年,《体育教学》杂志对南通中学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首都体育学院王子朴教授专门撰文对南通中学的学校体育工作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2010年4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合调研南通中学,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与评价(图14)。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全面关心下,南通中学学校体育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成绩。1983年,南通中学被授予“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和“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的称号。1991年、1993年学校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授予“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称号。199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优秀学校”。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优秀学校”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8年被评为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到2016年,先后有6名学生获得“世界冠军”称号,学校被南通市政府授予“南通中学世界冠军摇篮”称号。学校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先进集体;被南通市政府表彰为学校体育中的先进单位,获评优秀体育学科等(图16)。
2.夯实塔基,探索教体结合之路三十年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通中体育奋进的四十年,这其中,南通中学竞技体育辉煌的成绩背后,是一条“教体结合,共育新秀”的路子。特别是1987年南通中学开始试办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运动队到1996年上半年,是“教体结合”逐渐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中正式聘请一批资深教练担任兼职教练,虽然双方的联系还局限于学校与体委部分教练之间,合作还缺乏组织上的结合、统一的指挥,合作的内容也没有计划、不够系统、操作还是不够规范等,但由于教师和教练之间的团结合作,成绩十分显著[10]。
1992年4月3日,江苏省教委、江苏省体委的验收组在市体委和市教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校进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验收,评定南通中学为“优秀”等级。同年国家教委体卫艺司曲宗湖副司长来通中调研体教结合事宜(图17)。
1993年12月16日,姚侃副校长去珠海参加全国大中学体协秘书长会议暨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表彰大会,通中获“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先进学校”称号,姚侃副校长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培养更多的中学生运动员走向世界赛场为国争光》的报告。
1994年,姚侃副校长率南通中学女子排球队赴法国巴黎参加世界中学生女子排球比赛,夺得世界冠军(图18)。
1996年7月3日,“教体结合”走向成熟阶段。南通市教委与市体委联办南通市女子排球队协议签字仪式在南通中学举行,成立“联合办队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确立共同目标,发挥各自优势,采取科学措施,共育体坛新秀”的方针(图19)[5]。
协议规定联办队的教练班子由“联合办队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研究选派,由体委兼职教练与学校体育教师共同组成,运动员在南通中学学习、生活、训练,由学校和体委有关部门共同管理;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学习、生活、比赛都在“联合办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安排下,由教练员具体实施。这一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南通中学“教体结合”之路由起始走向成熟。体教两家合作的意识由朦胧到清晰,合作的内容由体育训练发展到对运动员德智体全面素质提高的关心,合作的形式由松散到紧密,合作的层次从基本面走向管理层,从而逐步形成了南通中学“教体结合育新秀”的运动员培养模式[11]。其经验在“江苏省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现场会上作典型介绍,提供的现场观摩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1997年南通中学被江苏省排协授予“江苏省排球运动先进单位”,1999年,经过省教委、省体委联合组的验收,南通中学再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进入新世纪,南通中学的体教结合进一步发展,2003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5年全国沙排中学生锦标赛通中女排夺冠;2006年全国青少年排球锦标赛通中获得亚军;2008年,学校女排在意大利参加第26届青少年排球比赛获得亚军(图20)。
《中国体育》杂志以《“金字塔基”探秘记》为题对通中的体教结合运作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2011年获评中国中学生體协先进学校;2013年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取得冠军,校友张希荣获女子沙排世锦赛冠军;2014年获评江苏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获评江苏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优秀单位。
(六)新时期南通中学体育新作为(2018至今)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南通中学学校体育再出发。2017年12月20日,学校隆重举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命名三十周年座谈会,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共同商榷如何更好地改革创新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打造通中特色体育项目,让通中体育这张名片更加亮丽(图22)。
2018年孙燕入选国家集训队,吴梦洁、周页彤入选国青队;2019年通中女排勇夺江苏省第二十六届“通中杯”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冠军;2020年通中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高三(17)班学生樊文艳成为学校以排球特长生身份考进清华园的第一人(图23);2021年周明利和严旭两位同学在第十七届中国中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中勇夺冠军。
二、南通中学体育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体育是育人的重要手段
“积健为雄”是蔡元培先生对南通中学体育取得佳绩的鼓励,也是南通中学百年办学的真实写照。张謇先生以他高远的教育理想和诚恒的行事风范,将先进的办学理念根植于南通中学的办学实践,学校秉承“五育并重”的理念,坚持体育与文化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动摇,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大批的精英人才[12]。
“积健为雄”对南通中学产生的影响可谓之深远,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两易其址的健雄馆、“十大校园之星”中设置的“健雄之星”、专门开辟的体育荣誉室等,其意义在于纪念南通中学学生在体育方面所取得的荣誉,凸显体育在南通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勉励在校的莘莘学子能够永远自强不息,永远追求卓越,成为国家民族的“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我们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改革。由此可见,教育应更加重视人的培养,更加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育”,对于培养什么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通中学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在行动上认真落实,把学校体育做成了高水平、高质量、高品质的教育,充分发挥了学校体育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教体结合优势互补”道路
竞技运动员的道路是金字塔式,成为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的,更多的运动员成为金字塔的塔基,错失了学习的黄金期,文化水平低,不得不面临被社会淘汰的现实。面对现状,南通中学联合体育学校不断研究,走出了一条“摒弃门户、确立目标、优势互补、教体结合”的运动员培养道路,南通中学女子排球队、田径队、健美操队的学生就是“教体结合”的受益者,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运动员的“出口”问题[11]。身体素质好、运动技能高的学生输送到省队、国家队继续培养,如世界女子沙滩排球冠军张希,女排国手邱爱华、陈展、黄柳燕、孙燕等;剩下的学生则是通过高水平运动员考试(体育高考)进入大学,不少学生更是进入名校,比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大等,2020年,樊文艳成为首位考进清华大学的南通中学女子排球队队员。
教体两家共同搭台、优势互补、共塑体坛新秀的培养模式是保证运动员未来多渠道、多方向、多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南通中学经过“教体结合”的道路已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运动员。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现场调研南通中学“体教结合”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通中女子排球队从小学到中学,相互衔接的“一条龙”“市队校办”的做法具有实践意义,要大力推广。
(三)坚持营造人人参与的体育氛围
从选项课的内容选择到课外“2+1项目”体育活动设置,南通中学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营造人人主动参与活动的体育氛围[11]。南通中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加強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的设计,保证每名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上主动参与进来。针对运动技能较差、身体素质弱的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同伴互助;改进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保证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充分地得到发挥;在运动会中还专门设计了快乐一小时,要求集体参加,这样就保证了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运动。
南通中学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是活动、比赛的主角,从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到教练、裁判、报道者等多个角色都是学生自己担任,教师多数情况下以指导者身份出现。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使每名学生都参与体育活动,体验体育运动,爱上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为了保证每名学生能够达成“2+1项目工程”的目标,体育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社团的基础之上的,使得每名学生都能够参加到一个体育社团,形成人人有社团、周周都活动的良好局面。同时通过全校性质的社团模式再选取能力优秀的学生单独、专门培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又有针对性地发掘、吸收和培育了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5]。
(四)坚持文化课教师应积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
南通中学有着优良的体育传统,文化课教师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同时体育学科经常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有意识地把文化课的教师首先培养成体育运动爱好者,经常和学生们一起锻炼,以身作则,躬亲示范。文化课教师对参加运动训练的学生没有差别对待,反而更加关心照顾。学生运动员每天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经常要参加各类比赛,就有缺课、成绩下降等情况出现。通中的文化课教师面对成绩不佳的运动员,没有将其放任自流,而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给运动员补课,保证运动员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排球运动水平,又保证了未进入高水平运动队的队员可以有足够的文化课成绩进入知名的高校继续深造学习,这样的做法大大推进了学校体育工作。
文化课教师占有学校教师的绝大数比例,也是和学生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群体,他们对学校体育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家长的态度。如果文化课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能够全力支持,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南通中学112年的办学史,完整见证了中国学校体育的百年变迁。从1909年办学之初的五育并举、强国强种,到在2019年初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再次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南通中学在“积健为雄”精神的引领下,始终走在“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不断卓越的体育实践,取得了不断攀升的体育成就。南通中学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充分证明,学校体育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坚持“健康第一”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8]。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要求、新使命,南通中学将不忘初心启新程,牢记使命再出发,为南通中学学校体育取得新的辉煌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缪建新.南通中学百年发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韩燕.张謇体育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18.
[3]缪建新.南通中学教育思想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学校概况续编.江苏省立第七中学,1924.
[5]许建平,施红卫,陈晓华.薪火传承春华秋实——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百年通中体育[J].体育教学.2009(4):4-9.
[6]通中校况.江苏省南通中学,1930.
[7]陈杰.南通中学百年教育思想简述[J].江苏教育研究,2009(03):4-8.
[8]高鹏.新中国70年学校体育发展演变与历史经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1):57-68.
[9]毛振明.教体结合积健为雄——有感南通中学百年体育发展的历程与经验[J].体育教学,2009(04):10-11.
[10]包牧.南通中学“教体结合”侧记[J].体育教学,2009(04):15.
[11]李丹妮.南通中学体育之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2.
[12]姚天勇.开启新百年铸就新辉煌——江苏省南通中学发展目标的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10(07):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