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致和壶”的造型之美和吉祥祝福
2021-07-30蒋亚萍
蒋亚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紫砂艺术的发展尽管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充满了历史感和传奇性。从紫砂的泥料发源传说之中,就有着“始陶异僧”的故事流传下来,直到今天在黄龙山大水潭遗址,还有他的雕塑屹立,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膜拜。而最具有传奇性的紫砂制作,则是在明代,仕人吴颐山在还没有做官时,力求一份宁静,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学习,他的小书童龚春闲来无事,于是就在寺庙里面僧人的指导之下,根据寺庙里面千年银杏树的树瘿形态捏塑而成一把紫砂壶,被后人记录在书籍,成为了“紫砂鼻祖”。其实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龚春之前,就有僧人制作紫砂壶,只是没有记录下来,也没有找到更早的实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紫砂的发源应该要早于明代,或许从“徐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宋代就开始了。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之中,宜兴的紫砂艺人把紫砂演绎成为了今天最受欢迎的茶具,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好评,成为茶座之上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
图1“致和壶”是一把富于创新的紫砂方器,在传统经典器型的基础之上,集合了几种元素的优势,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庄严之美,同时又流露出浓浓的吉祥祝福。此壶壶身四方镶接,转接之处圆润丝滑,彰显出作者高超的技艺水准。壶底玉璧形态收拢,置足设计,细节满满,层次感十足。壶嘴和壶把的设计从紫砂大师顾景舟的汉云壶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壶嘴如同一只飞鸟抽象而来,婉约向上,昂扬饱满,出水非常的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则是上部平直,收拢成为刀型,端握非常舒适。壶肩部的线条贯穿于流把,起承转合之间,把顾老的气韵很好的传承下来。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上面点缀的桥型壶钮则是突显出江南水乡的灵动,同时也为横平竖直的方器增加了些许的婉约和从容。作者在设计和制作此壶的时候,希望把中国传统器型通过自己的传承和创新,赋予新的艺术设计和情感审美,“致和壶”从壶身的方器造型结合其他形式的组合,呈现出紫砂艺术的变化无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们在使用此壶的过程之中,可以感受到其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祝福之情。
图1 致和壶
唐代严维在《奉和皇甫大夫祈雨应时雨》中有“致和知必感,岁旱未书灾”的记载,谓人事极其和顺。和顺致祥,是人们非常向往的一种生活和工作状态。和,这一个看起来简单的字眼,却容纳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代表了国人的做事方式和思想内涵,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思想,在经过许多文人雅士的阐释和实践之后,在今天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和谐”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提及,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词汇屡见不鲜,也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人们方方面面的关照,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紫砂艺术之中,“和”也可以作为一个抽象的标准来要求。紫砂的器型各个元素搭配是否和谐,整体的气韵是否和谐,没有突兀之感等等,才能展示出一个紫砂艺人对于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的匠心独运。“致和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底蕴通过方圆融合的形式展示出来,力求传递出宜兴紫砂匠人对于汲古创新、继往开来的一些新的想法和理念,希望把这种致和的美好祝福传递给我们每一位壶友,一起欣赏紫砂艺术的迷人魅力。
综上所述,在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程之中,人们对于器型的欣赏从最开始的光素器到方器,再到花器的演绎,或者融合器,都呈现出紫砂良好的可塑性,满足了广大壶友对于冲泡茶叶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茶座之上一把好的紫砂壶,经过长时间的把玩之后,可以成为陪伴一生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