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

2021-07-30潘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心血管心肌梗死心功能

潘艳

(河南省正阳县妇幼保健院 正阳463600)

由于各种因素诱发,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出现血液供应的急剧减少或者突然中断,致使该支动脉供血区心肌出现严重急性缺血,发生心肌急性坏死的病理改变,这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1~2]。急性心肌梗死可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持续20 min以上的剧烈窒息样胸痛,心电图出现典型ST段抬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急、进展快,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可同时伴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甚至并发心源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3]。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干预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63.76±2.61)岁;发病至急诊入院时间1~5 h,平均发病至急诊入院时间为(3.02±1.22)h。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为(62.96±2.55)岁;发病至急诊入院时间1~6 h,平均发病至急诊入院时间为(2.92±1.21)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4],经心电图检查、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确诊,均为ST段抬高型;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拒绝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存在精神异常患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值班护理人员接诊后立即评估患者病情并告知医生;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图检查;给予吸氧、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待患者病情平稳后采血送至检验科;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征得其同意后联系介入室行急诊PCI术,与介入室护理人员做好工作交接,手术结束后由介入室护理人员送至病房。

1.3.2 观察组 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干预。(1)加强护理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要点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能及时评估患者病情,预判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护理方案,解决主要的护理问题,如疼痛、活动无耐力、气体交换受损、恐惧、部分自理缺陷等;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如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进行病情监测,遵医嘱给予疼痛干预,给予吸氧,仔细询问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史,配合医生完成溶栓治疗前评估,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预防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潜在并发症。(2)优化护理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每个环节所花费的时间,为患者争取急救时间,对需要进行急诊PCI的患者开启急救绿色通道,安排至少2名护理人员进行全程跟踪,做到多科室联动。(3)待患者病情控制后根据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使患者及家属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发因素,纠正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与作息习惯,与患者、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包括有氧康复运动、饮食、用药等;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动态心理干预和疏导,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配合积极性。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心功能变化。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得分越高提示心理状态越差。心功能指标包括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以及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s)

SDS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SAS护理前 护理后5050 t P 59.14±6.5859.62±7.130.3240.76447.15±4.3735.11±5.8010.8720.00060.79±7.3661.10±7.650.1920.84949.28±5.3438.77±5.868.6930.000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SV、CO、CI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SV、CO、CI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SV、CO、C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SV(ml) CO(L/min) CI[L/(min·m2)]对照组观察组5050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40.53±3.5456.43±4.25*41.64±3.1671.23±6.45*#3.45±0.164.62±0.43*3.54±0.265.13±0.54*#1.26±0.241.94±0.62*1.43±0.223.85±0.33*#

2.3 两组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6个月后,对照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6.00%(13/50),其中恶性心律失常7例、心绞痛4例、心力衰竭2例;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00%(3/50),其中恶性心律失常1例、心绞痛1例、心力衰竭1例。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691,P<0.05。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起病急、进展快,为尽早开通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急性期的救治效果对患者预后非常重要,若救治效果不佳,有可能引起器官、脏器的损伤甚至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6]。高效护理工作的配合在救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从护理人员、患者、家属三个方面进行干预,首先提高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增强护理人员患者病情变化的预判能力,急性期以解决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为主,满足患者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同时注意潜在并发症的预防,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其次,优化护理流程,多科室联动,为需进行急诊PCI术的患者争取最佳的救治时间,以增强疗效;最后,待病情得到控制后对患者进行诱发因素等常规知识的介绍,与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后续护理计划,促进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再入院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V、CO、C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利于患者预后改善。

猜你喜欢

心血管心肌梗死心功能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