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合穴位注射治疗脑性瘫痪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
2021-07-30周利红尚培民
周利红 尚培民
(河南省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 洛阳471023)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或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1]。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是脑瘫患儿最常见的合并症[2]。临床早期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同时联合穴位注射修复受损神经功能,促进脑性瘫痪并MR患儿康复。但长期采用穴位注射会增加患儿的不耐受心理,进而影响治疗进程。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适用于特殊儿童的训练方式,可以通过对儿童脑部以及不同感觉系统的刺激,促进患儿脑部神经功能修复。本研究旨在探究感觉统合训练联合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并MR患儿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5例脑性瘫痪并MR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脑瘫患儿诊断标准[3];符合MR诊断标准;(2)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不能配合本研究的患儿;(2)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儿;(3)伴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根据信封法将95例患儿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67±1.22)岁;平均智商(IQ)(49.68±5.66)。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2.69±1.23)岁;平均IQ(49.64±5.67)。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常规康复训练:30 min/次,连续5 d治疗后休息2 d再进行治疗。穴位注射:选取患儿双侧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将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国药准字S20060052)18μg用2 ml注射用水溶解,隔日注射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1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感觉统合训练。选用滚筒、蹦床、平衡木、滑梯、吊环、小哑铃等设备辅助训练。运动总时长为60 min,包括:热身运动5 min,前庭功能训练15 min,锻炼平衡能力;肌肉协调训练15 min,锻炼手脚协调能力;逻辑与学习训练25 min,增强患儿学习能力。3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精细运动功能:运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对治疗前后患儿抓握能力指数(Gr)、视觉感知能力指数(VI)和精细运动发育商(FMQ)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表示患儿发育障碍越明显。(2)行为表现:对比两组治疗前后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估患儿行为表现,量表包括社会退缩因子、抑郁因子、攻击因子、幼稚不成熟因子,分数越高代表行为表现越明显。(3)智力水平: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Ⅳ)、发育商(DQ)、IQ水平,分数越高代表智力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均导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FMQ、VI、G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Gr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FMQ治疗前 治疗后VI治疗前 治疗后4748 t P 72.34±3.4472.25±3.460.12710.899178.69±3.62*86.85±3.14*11.74410.000054.66±5.4453.94±5.940.61580.539663.79±4.91*72.17±4.53*8.64860.000031.49±2.6131.53±2.740.07280.942135.69±2.55*40.23±2.11*9.46280.0000*
2.2 两组行为表现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退缩因子、抑郁因子、幼稚不成熟因子、攻击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行为表现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行为表现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攻击因子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退缩因子治疗前 治疗后抑郁因子治疗前 治疗后幼稚不成熟因子治疗前 治疗后4748 t P 7.46±1.447.45±1.430.00800.99366.89±1.02*5.15±0.97*8.52150.000015.69±2.4415.74±2.540.09780.922313.09±1.91*10.07±1.53*8.51460.00009.45±3.619.38±2.740.10660.91538.09±1.55*6.03±2.11*5.43100.000019.64±3.8219.46±3.940.22600.821716.43±2.94*12.06±1.99*8.46660.0000
2.3 两组智力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DQ、IQ、 WISC-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智力水平比较(分,±s)
表3 两组智力水平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WISC-Ⅳ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DQ治疗前 治疗后IQ治疗前 治疗后4748 t P 52.34±3.6752.45±3.660.14630.884069.79±2.62*85.87±3.64*24.75060.000049.66±4.4449.74±4.940.08300.934166.79±5.91*78.17±4.59*10.49460.000066.79±5.6265.73±5.490.92990.354875.69±4.65*85.23±4.31*10.37390.0000
3 讨论
脑性瘫痪合并MR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增加社会负担。临床早期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效果并不理想[4]。中医认为脑性瘫痪合并MR属“五迟”的范畴,主要病机在脑,涉及脾、肝、肾等,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在治疗脑性瘫痪并MR时,开始增加穴位注射,以有效促进肢体发育,改善运动神经功能。但以上治疗方案并不能有效改善患儿感觉系统功能,故在穴位注射的基础上联合有效的感觉训练,对脑性瘫痪并MR患儿具有重要意义。
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相应的运动训练刺激患儿的感觉系统,提高运动信号接收能力,促进前庭功能、本体感觉、感觉感官等功能恢复。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精细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行为表现得分低于对照组,说明穴位注射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并MR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纠正异常行为表现。手三里穴、足三里穴具有调节脾胃、气血功效,可以增强患儿机体免疫力,改善肢体运动肌力,同时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缩短神经-肌肉电位潜伏期,提高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有效促进肌肉损伤神经恢复,改善大脑神经功能,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恢复大脑血供状态,促进脑运动神经网络重建,达到纠正患儿运动异常姿势的效果。感觉统合训练中,前庭功能训练可调节患儿机体内的免疫失衡,改善患儿共济失调的症状,进而有效提高患儿的平衡能力;肌肉协调性训练可以有效刺激患儿肢体内部的本体感受器,促进本体感受器与大脑神经中枢的重建,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患儿行为表现[5]。
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智力水平高于对照组。穴位注射可对身体各组织器官产生刺激,改善患儿肢体功能,而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为受损神经细提供营养支持,抑制受损神经细胞凋亡,修复受损神经,改善免疫调节失衡,促进患儿大脑、机体组织功能发育。感觉统合训练中的思维逻辑训练,则可提高患儿对大脑神经网络的灵活运用,加大对血氧供给需求,有效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促进中枢传导功能的恢复以及信号传导通路的重建,进而有效恢复患儿的思考能力,提高智力水平。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并MR患儿的运动功能,同时有效纠正患儿异常行为表现,提高智力水平。但本研究还存有样本量少、时间短等局限性,还需后期大量研究实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