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宋《清平乐》词调浅论

2021-07-29叶小舟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4期
关键词:词调咏物清平乐

叶小舟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在宋代成为使用较普遍的词调。目前唐宋词研究领域内对这一词调的单独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通过对题材、章法、声情的探讨,结合具体词作,分析两宋《清平乐》词的整体特点,以期填补对于这一词调研究的相对空缺。

一、两宋《清平乐》词调题材

在宋词繁荣的背景下,《清平乐》词在题材选择上也有相当大的丰富性和跳跃性,展示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写景、闺情、咏物三类题材。

景物描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内容,宋词的写景艺术更是到了很高的境界。与慢词相比,《清平乐》作为小令,更适合表现瞬间的体悟与情感,此时景物的选择便格外重要。两宋《清平乐》写景题材的词作中,运用景物构成画面来展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居多,虽表现的思想情感各有差异,但大致为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寂寞悲苦等,而表现豪迈激越情感的较少,因此总体上这类题材的《清平乐》词多为婉约之风。如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选用梧桐叶、紫薇朱槿、双燕、银屏等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在景物层叠中展示人物独居落寞的心境。

叙写闺情时,《清平乐》词多写深庭大院闺阁绣户中女子的情感世界,其中对景、物的描绘都带有相思愁苦的色彩,但即便如此,词作整体风格却不是香艳富贵,更多呈现出清婉、雅丽、含蓄的风格。如陈允平《清平乐·凤城春浅》,全词写缠绵悱恻的闺怨之情,又在艺术上有鲜明的风格,平和中带有凄迷哀婉,有清丽的气质,而不是一味华美绮丽。

咏物词是宋词重要题材类型之一,《清平乐》词中咏物题材较多的是咏植物、天象、饮食、生活用具等。这些词作大多不限于单纯咏物,更多地注重寄托情思于其中,以物展示出人的心理世界和悲喜情绪,将人的形象投射在物体上,写物也能营造出特定意境来抒发情感,读来显得灵动悠长。如孙道绚《清平乐·雪》便是通过吟咏雪来展示一位女子一喜一嗔的神情和起伏的心理状态,这就不单纯只描摹物体本身,而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二、两宋《清平乐》词调章法

刘熙载在《艺概·词概》中提出词章法的重要性:“词以炼章法为隐,炼字句为秀。秀而不隐,是犹百琲明珠,而无一线穿也。”《清平乐》为双调小令,缺乏长调慢词的铺叙形式,在词体格式和字数上都有限,因此谋篇布局就格外重要,词人往往通过别出心裁的章法体现词的独特风格。下面分别从起句、过片、结句三方面做探讨。

(一)起句

两宋的《清平乐》词中,最常见的起句方式是以景起句,以景物开篇,营造切合主题的场景,后因景生情或发表议论,最终带出词的主旨。如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由景起句,可做到层层递进,从表面逐步向深处挖掘,有了先前景色的烘托,之后抒情或议论时便可使读者格外感到情感的强烈。

其次是以设问起句。这种起句方式是很吸引读者的做法,先设一问题、立一悬念、点名题意,接着申发出一系列描写,丰富对问题的回答,在此过程中抒发情感。如吕本中《清平乐·故人何处》:“故人何处。同在江南路。”通过设问起句,使得词的意境也更为深远。

再有以叙事起句,开篇就设定一个情境,交代一件事,之后由这件事出发引出下文所见所闻所感和事情的结局。如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二)过片

词由上片转入下片即为“过片”,词上下片首句句法相同为“不换头”,句法不同为“换头”,《清平乐》词的过片是换头的。对于《清平乐》这样简短的小令来说,过片是词的主干部分,往往对词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这一词调过片方式丰富,较常见的有三类:

第一,承接式过片笔断意续。此类过片经常借今昔对比、虚实对比来抒情,过片引渡时序变化、时间推移、虚实转换,如张炎《清平乐·采芳人杳》:“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承接了上片所见春色,同时将下文听雨感叹时光自然地引出,过渡順畅。

第二,递进式过片承上启下。这种过片方式非常常见,由于许多词都是上景下情的类似结构,上下过渡使得写景状物转为议论抒情。如徐逸《清平乐·风韶雨秀》:“争须携手踏青。人生几度清明。”为递进式过片,上片写春日风雨、把酒凭栏等画面,下片由此句转为感叹,将感慨心情直接表达出来。

第三,转折式过片另辟新境。有不少词人在对一词调进行创作时能巧妙发起新意,如贺铸《清平乐·厌厌别酒》:“无端不系孤舟。载将多少离愁。”上片写送别时执手拟归期的画面,到下片做一转折,场景切换至送别后其中一方乘孤舟随波漂流,暗自吞吐离愁。虽是转折另起一笔,但场景的切换十分自然,没有生硬之感,在上片的送别场面之上转为更深一层,浓浓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愁就自然流露而出。

(三)结句

词作的结句须收束全词,体现主题的同时留有余味。小令字数有限,收尾如果能够在符合全词基调的基础上峭拔有力地收束完毕或荡起涟漪引人寻味,那么无疑会为整首词加分许多。《清平乐》词的结句为两个六言句,整首词章法的最精要之处也在此得到体现。

从审美效果看,两宋《清平乐》词的结句可分为余韵无穷和另开新境两类。余韵无穷的结句如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虽然黄鹂已经飞过蔷薇,但词人的春愁没有得到消解,仍蔓延开来。词虽结束,读者却仍能感受到词的意境和所传达的情绪,这便是余韵不尽的结句带来的美感。

另开新境也不失为一种有特色的结句方式,在快要收尾时突然展现出一个与之前极力刻画所不同的境界,如运用得当也是极高明的写法。如侯置《清平乐·咏橄榄灯球儿》:“试问苦人滋味,何如插鬓风流。”前文全部都在写灯球儿的内外之形,描摹状貌,而到结句时却笔锋一转不再写灯球本身,而是回到了人身上,忽然大有了叹息伤痛之感,主旨也一下子被拔高。

三、两宋《清平乐》词调声情特征

声情特征是指词通过字声、韵位、句式等的分布组合,使其形式富有情感力量。词又被称为“曲子词”,初创时是为配合乐曲进行演唱的,因此词的声情与其音乐性密不可分。由于词乐曲谱的失传,各词调声情音貌探究起来不容易,但这不代表声情研究不可行,各类文献资料已经提供了大量依据与参考,本文主要从格律和韵位安排方面做分析。

(一)格律与声情

在词调格律的探究中,一般以词家较早又普遍使用的一个词调体格为标准,称其为“正体”或“正格”。以“正体”“正格”为基础,同一词调中句法字数韵脚与之不同的体格被称为“变体”“变格”。《清平乐》是两宋时期被各家较为普遍使用的词调,它的体式也相对较为固定,正体格律为: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

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此正体格律为平仄韵转换格,上阕22字,四仄韵;下阕24字,三平韵,上下片基本句式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唐宋词的句式,整体可分为三种:整齐型、交错回环型、错综型。《清平乐》词调屬于整齐型,句式整洁轻快,在声情上表现出清丽平稳。但整齐之中句式也有细微变化,上片长短句结合,配合仄韵显得更为跌宕起伏;下片用六言的双音节奏,配合平韵显得舒徐绵长,前后层次分明。平稳基调与和婉整体特征下富于变化的声情,从激越凄切到爽朗灵动多种特点皆可以囊括于内,使得许多题材内容在这一词调中都可得到较好展现。

(二)韵位与声情

从韵位分部看,《清平乐》词调“上片……连协四仄(亦可协上、去),显示紧促;下片……换协三平,转成舒缓。上急迫而下缠绵,宜于表达两种不同情感的变化”。词上下片平仄互换,前急促后转为舒缓,层次丰富,在情绪表达上有较大适应性。以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为例,上片全部用仄协,句句押韵,显得较为急促,韵脚的紧密安排适合表现词人紧张又无能为力的心情。到下片转平,第三句并改仄收,隔句一协,便显得和缓有序,也逐渐有悠长缠绵之感,流美又留有间隔的平声韵显得婉转动听。上阕四个紧密相连的仄声韵所产生的紧张急迫感,到下阕被舒缓放平许多,在疏密对比中,声情也显得富于变化,有起伏波澜。

结语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渊源深远。两宋这一词调的词,在题材上多有写景、闺情、咏物三类。写景词多运用景物描写表达伤春悲秋、悲戚寂寞的情感;闺情词着重表现思妇的幽怨心情,有清婉哀迷之风;咏物词多以物展示出人的心理状态、悲喜情绪,营造氛围抒发特定情感。

在章法方面,两宋《清平乐》词常常将起句的作用发挥得符合词作本身要表现的意境、主题,主要有以景起句、以设问起句、以叙事起句三种。过片丰富多样,将词中情感或议论表达得更为深入浓厚,主要有承接式过片、递进式过片、转折式过片三种。结句收束全词,耐人寻味,有余韵无穷和另开新境两种。

在声情关系方面,两宋《清平乐》词的格律在整齐中具有变化,声情在平稳和婉的基调下可以体现出先急后缓、感伤低沉、清新自然等多种特点。上下片平仄互换,前紧促后转为舒缓,在韵位疏密对比中可见声情之多样。

猜你喜欢

词调咏物清平乐
咏物寄兴
咏物寄兴
咏物寄兴
《喝火令》词调格式探析
清平乐
词调学研究的学术空间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清平乐
词调异名现象与词调流行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