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妙的四十五分钟

2021-07-29陈伟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陈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始,收束是终;导入是开,收束是合。一始一终,一开一合,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一堂语文课的开展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安排得巧妙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同样,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以没有小结(即收束)。精彩的收束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探索、改革和实践,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进行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关注欲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呢?怎样的收束才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呢?

导入技巧:导入是教师的思路、教师的行为,是教师的某种启发、点拨、诱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起着课堂第一次信息反馈作用。下面谈谈导入的技巧:

情趣式导入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点来进行的。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耐人寻味的故事导入新课,最大功能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并理解课文。其优点是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当然,故事导入法也最能考验教师的言语表述能力,如果故事脚本好,而教师语言表述能力弱,那么,再好的故事也不能打动人,反之,则能使故事锦上添花。

如某教师《智慧的起点》一文的导入: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好!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这里借助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这一尽人皆知的小故事开头,既顺理成章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用智慧赢得起点”,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多媒体导入法

现代教育大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象多重刺激于一体,使学生大脑的视觉、听觉等中枢都处于兴奋状态,相关知识在大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运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坚实的基石。导入新课应该做到温故知新,铺设新路;创设情境,激发认知;设悬立疑,引导探究;渲染气氛,激励探索;切入故事,调动情趣。这样,就会发挥其最大功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如某教师在执教《小蝌蚪找妈妈》前用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们播放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这样的导入方法不仅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也做了铺垫。

游戏导入法

游戏是人类精神发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人类获得自我认知与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游戏也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并获得感受是导入环节设计中有效方法之一。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因此,如果在课前安排一个跟课文相关的游戏节目,让学生合作参与,就容易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与新鲜感,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如某老师在教《乌鸦喝水》这一课时准备了半杯水和一些小石子,让同学们分别来扮演乌鸦,看看乌鸦是怎样喝到杯子里的水的。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借助简单的游戏入手,这种导入生动活泼,放大了学生的直接感受,学生在兴奋的情绪中,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便会主动积极地思维和理解新知识。

联想式导入

温故知新导入法

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顾名思义,就是在开课之初领着学生复习一下之前学习的内容,然后利用语言将复习的知识和今天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良好的过渡,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可知,遗忘的速度是由快到慢的。温故知新导入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再次记忆,甚至是加固记忆。但是,怎样才能够把温故知新导入法用好呢?语文教学温故知新导入法有以下三方面策略:新旧联系,巧用迁移;降低坡度,化难为易;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如特级教师于漪教课文《春》的导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大地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歌颂春。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哪个句子写春?哪个字用得特别好?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这些都是绝句,容量有限,只取一个景物,或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草、树、花、鸟、风、雨等。现在,春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天的姿态、色彩的。

于漪老师的导入可谓是栩栩如生,让学生有一种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感觉,也有一种近似复习的感觉。

文题分析导入法

文题分析导入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文本题目的特点,对其进行点拨分析,或抓住课题结构,条分缕析;或抓住重点词语,咬文嚼字地解释。文题分析导入法适用于含有逻辑结构的课文标题,它有利于尽快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式。此外,它能够帮助学生领會题意,从而能较快较准地抓住中心,抓住文章的脉络。

如某教师为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设计的导入:这个题目采用“从……到……”的结构形式,表明此文的内容从空间到时间上具有一种对比性。从空间上,我们马上能够判断,它写了两个地方,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那么,我们能否准确判断出它的时间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代表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与鲁迅先生一起思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位老师的导入使学生一目了然,体现了本课的主题。

问题式导入

悬疑导入法

设计设置疑问的课堂导入也是集中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法。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充满了新鲜感,如若语文教师未能对此给予照顾,则失去了难得的教学契机。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悬疑式教学导入,为学生设置问题,同时并不揭示答案,而是留待学生自行通过学习去发现真相,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求知欲,激发其好奇心,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欲望,以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极强兴趣的目的。

如某教师在讲解《惊弓之鸟》一课时,采取了这样的教学导入方式:

教师:同学们请认真听清我提出的问题,并认真思考作答,假如你看到头上有一只鸟飞过,你如何能够将它击落下来?

学生:可以用弓箭把鸟射落、可以用气枪把鸟射落。

教师:大家的想法都非常好。不过,有位弓箭手能够不用箭,只用手中的弓便将天上的鸟击落,想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寻找答案。教师话音刚落,课堂上便响起了一片翻书声,学生们争前恐后地翻开教材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这位老师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陷入障碍之中,抓住扣人心弦的问题避而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成功的教学导入案例。

追问导入法

追问的艺术就是教学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教学时教师用“问题引路”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触发学习情感,引起对新课学习的欲望,使之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是追问导入法。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使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快乐驿站。

如某教师在教识字课《菜园里》的导入:

教师:同学们,这个是什么呀?

学生:萝卜。

教师:萝卜是什么颜色的呀?

学生:有白色的,也有橙色的。

教师:“萝卜”怎么拼呀?“卜”字在田字格里我们应该怎么写呀?

这位老师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看似“无为”却“有为”,一个一个问题下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

收束技巧:收束是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指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归纳、总结、转化、创新、实践等方式结束教学任务的一种活动,可使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表面的知识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性知识。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语文课堂教学的收束也当如此。

逻辑推理式收束

归纳总结收束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学生往往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因此,就有赖于教师运用归纳总结收束法为学生做本课的知识总结,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做总结性的归纳,以及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这种收束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如某教师执教《说谦虚》的收束: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的收束虽然简短,但是给学生带来的心灵冲击却是巨大的。

煽情式收束法

所谓煽情式收束法,是指在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深情、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去点燃学生心中潜伏的感情之火,使学生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并从中受到熏陶。

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学生深深地理解了马克思光辉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这样结尾:“马克思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地进行斗争,给我们带来了曙光。同学们,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停止思想已整整一百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早已不知模糊了多少往事。可是,我们能让马克思思想停止吗?我们能让马克思宽广的胸怀、高尚的人格、崇高的精神模糊吗?”这结尾水到渠成,撩拨起了学生的心潮,让学生们激动不已。

结构脉络式收束

设置悬念收束法

设置悬念收束法犹如章回小说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语文教学中,针对语文教学课文内容的有机联系,可在紧要处留下悬念,同时引发问题,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收束方式能够抓住学生急切想要知道事情进展的心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有位教师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先在导入中说明别里科夫的性格,他是一个情感世界完全封闭、人见人怕、人见人厌的卫道者。而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又设计了这样一段收束语:“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会怎样呢?”这样的收尾,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引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成为一个整体。

对照比较收束法

对照比较收束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明确两者的异同。这种课堂收束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程红兵老师在讲宗璞的《西湖漫笔》时,比较了宗璞的《西湖漫笔》与峻青的《雄关赋》这两个文本,设计了一个对照比较式收束:这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不同的,同学们回去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这里仅作一个简单的提示。如果把西湖比作婀娜多姿、温柔秀美的少女,那山海关就是威武雄壮、高大勇猛的武士;如果把《西湖漫笔》比作一支柔美清新的小夜曲,那么《雄关赋》则是一声声激越昂扬的战鼓。有对照比较,才能有所鉴别,本课如此收束既能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又能让学生记住新知识。

课堂任务型收束

练习巩固收束法

课堂任务型收束通常采用练习巩固收束的方式,一堂课讲完了,教师往往不知道学生学会了多少,这时就需要通过练习来了解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这种练习巩固收束法使用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是对一堂课所讲内容的检测,也可以是一堂课知识的拓展,还可以是口头表达或写作练习等。总之,练习巩固收束法,不仅仅在于结束一堂课,更在于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具体操作可以是教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完成相对应的课后练习,以此方式来验收学生的掌握程度。

讨论探究收束法

所谓的讨论探究式收束法就是在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中心内容、主要事件、课文结构等进行讨论和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讨论探究收束法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让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也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某教师教《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结课时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探究巴斯德心理变化的过程和产生这些过程的原因。由于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全面的理解,所以讨论过程十分激烈,对于巴斯德心理变化历程也理解得特别透彻,学生的想法也非常丰富而且深刻。这样的收束方法,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印象。

结 语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语文教学中的导入和收束则是艺术中的艺术。从以上各式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导入和收束有法,但无定法。任何一种导入或者是收束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每一次运用都会有各自的特色,而且形式多样。因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教师的智能结构、课文的体裁和内容等差异,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导入和收束,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学到多少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导入和收束技巧,以求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责任编辑:李慧)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