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德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2021-07-29沈卫萍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5期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德育

沈卫萍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初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虽然一些家长和教师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中,令两者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德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学提供支撑和补充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德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不仅是学生内在的需求,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保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给予德育教学支撑力量。而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德育教学工作则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是非有正确的辨别能力,认识事物的美丑和善恶。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侧重于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自制力,这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德育教学工作的有益补充。

(二)德育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方向

德育教学工作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基础,因此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根据德育教学中的“视觉”与“思维模式”展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结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避免其偏离方向,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

众所周知,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环境中,将学生潜在心理需求充分挖掘出来。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初中生渴望得到更多来自外界的认可与理解。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在这一阶段的需求,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中,可以让教师在交流中对学生深入了解,并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促使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教师打开学生的心扉,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促使初中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四)有利于提升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主要通过倾听、行为矫正以及角色扮演等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这种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和理解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保德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在德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育质量

初中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些学生因为接触不良信息,无形中出现了爱慕虚荣、嫉妒心强等问题。一些学生有厌学情绪,思想较为极端,容易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鉴于这些情况,在初中阶段实施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虽然当前绝大部分初中已经将这部分工作提上日程,但是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优化教育质量。

由于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了提升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学校应当对相关教师展开培训工作,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学习更多的教育方法,进而提升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成果。在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对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适时地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并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在这样的举措下,教师必然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清晰的认识,强化教学工作的意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树立优秀榜样

一些孩子长期受到父母与祖辈的溺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所以当这些孩子进入初中后,会很不适应,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与同学建立伙伴关系。为了让初中生群体能够互帮互助、和谐相处,教师应当对学生给予细致的关怀,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促进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教师应当保持平和的心态,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与爱护,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在信任感的推动之下,学生才能解除戒备心理接受老师的教导。这种和睦关系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便于制订合理的指导计划,在进行德育教学和心理辅导的时候,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通过制订班级规则,鼓励学生互帮互助,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学生在班级中能够感觉到轻松欢乐,不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利于教师有序地推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初中生会受到家庭环境、教学氛围、个人能力等多方面影响,因此他们之间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有些初中生有良好的原生家庭,所以道德素养比较高,心理也较为阳光乐观。而一些家庭關系恶劣的学生,思考问题会较为极端和自私,心理状态较为消极,所以更加需要教师的细心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因人而异,团队指导下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细心观察学生之间的不同,了解每个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个性特点,进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个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寻找解决方法。教师还要保持友善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出现自卑心理,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寻找心理辅导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条件不会影响到个人能力的发展,只有提升个人能力,自己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四)与家长建立沟通机制

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初中生与社会接触比较少,影响他们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校园环境与家庭环境。因此,教师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教师与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心理问题。例如,当学生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不愿意与教师讲述具体原因。教师可以在家长微信群联系其家长,询问学生出现负面情绪的原因,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家长也可以与教师积极地沟通,这样可以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心理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共同讨论对学生教育的方法。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还能够获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想要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完善教学工作,深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德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家长建立沟通机制,使教学工作能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猜你喜欢

初中生心理健康德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