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众心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21-07-29杨志敏
摘 要:从众心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应充分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分析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主客观原因,以及使用观察法和交谈法,得出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客观地看待从众心理对学生的影响,利用正面影响、减少负面效应,引导他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攀登知识高峰,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从众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5.064
美国心理学家谢利夫为了研究群体情境下人的行为效果与单个人情境下的差异,提出社会标准化倾向,这就是一种从众行为,“即人们在对外界事物的共同认识和判断上,发生类化想象,彼此接近,趋向一致,从而导致模式化、固定化。”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把从众心理积极影响运用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一、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一)客观原因
1.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近年学校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大量学习目的相同的学生聚集,就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处境、共同的心理状态。相似的学习状态,容易造成行为、心理、意识、性格、个性、态度相同的学生聚集,结成非正式群体,学生从众心理突出,从众行为是大多数同学的一种习惯。
2.传统习惯
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沿袭着中国人的传统处事习惯,在学校中屡见不鲜。比如我们的思维习惯,少数服从多数。例如班级中重大事件,都听从大多数同学。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从众给人的好处是:使个体有一种莫名的心理安全感,满足感,甚至可以回避责任,俗话说“法不责众”。
3.封闭管理模式
除了完成学习外,很多事情都能引起好奇或跟随,比如假期兼职、校园恋爱、网络游戏、穿衣打扮、逛街购物等,优秀的学生紧迫感强,目标明确,学习紧张,奋力拼搏;有的学生上课睡觉、玩游戏,学习松弛,没有紧迫感,虚度光阴。
(二)主观原因
1.缺乏自信
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家庭条件差,来自经济落后地区,有着强烈的挫败感和自卑感,所以有的学生不自信,个体信心缺失,犹豫不决,受群体的压力影响较大,轻易地受别人左右,习惯跟从。
2.害怕孤立
为了不被群体孤立,个体都能跟随群体的意见和行为。大多数同学能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生活中获得友谊,享受学习、校园生活的乐趣。不遵守纪律,不能约束自我、不思进取的同学,慢慢被同学孤立。每个人都有被群体生活接纳的渴望,都有情感依附的需求。“而从众的真正原因则是,害怕同群体存在分歧,虽然事后常常可以找出一些假想的原因来给自己进行合理化解释,但是,始终难以改变因为害怕孤独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
3.能力局限
有的学生习惯舒适、安逸的生活,内心脆弱,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好逸恶劳、依赖思想严重,生活不能独立,遇到问题没有主见,听从父母、朋友的意见,看待问题比较片面,跟风现象突出,喜欢随大流。
4.思想局限
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没有形成良好的“三观”,分辨力弱,欠缺分析问题的能力,极易受周围事件、偶像剧情节、不良思想的诱导,在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进行盲目效仿、跟风。
从个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是越低越易从众;个人智慧与能力是越低越易从众;个人情绪是越不稳定、不自信就越易从众;重视人际关系的程度越高越易从众;个人整体观念越强越易从众。”
二、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一)积极方面
1.学习从众
学生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学习从众。学校校风优良,同学之间勤学好问、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努力奋斗、勇攀知识高峰的精神互相影响,学生素质好,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高。
2.生活从众
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志愿活动,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合作能力、工作能力,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阅历,有效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充实业余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消极方面
1.不良学风
有的课堂,学生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好逸恶劳,学习效果较差,影响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2.消费从众
现在的学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为了面子购买名牌服装、包包、化妆品、鞋,穿着打扮太过成人化,常常被许多同学效仿、跟从。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消费不予以控制和引导,就会助长学生金钱至上、好逸惡劳的思想。
3.不良行为习惯从众
有的学生抽烟、喝酒,热衷于恋爱,泡网吧、酒吧,引起同学效仿,不良风气不加以遏制,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恋爱从众
学生在学习之余,对异性充满好奇,相互寻找慰藉,因此学生谈恋爱非常普遍。在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实际群体或小群体中,成员没有恋爱对象,都会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因为某些隐性的规则会对成员造成无形的压力和隐性的诱导。
三、学生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健康上进的思想容易得到认可,很快就在个体心理内化成做事的准则外化成行为,通过学校课程和班团活动,向学生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参加党团活动、社团活动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协作能力,有助于增强集体意识,积极的从众心理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增强主流价值认同,对思想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弥补传统德育强制、死板的缺点。不良思想或行为的不认可是很难流行或发展的,从众心理有时可以抑制不良的思想或行为发生、扩散,利于学校、班级群体抵制不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道德环境和道德风尚。
(二)消极方面
有的学生认识有限,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不比学习认真、做事努力、艰苦朴素,只比吃、穿、用、玩,容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这些不良的思想。很多同学容易受煽动,跟随大众起哄、旷课、懒散、夜不归宿、消费攀比、迟到、早退,形成不良的班风、学风;从众心理使多数学生对校园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学生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的培养。
因此,学生的从众心理有两重性,对于“从众”这一社会行为,有更多的历史渊源和民族特点,把握学生的从众特点,更好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运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进行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扬长避短,消解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培养有创造力和良好品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2] 王瑞欣《从众心理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3] 曾新田《当论从众心理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4]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5] 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6] 郭立军、陈献莉《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11年第2期。
(杨志敏,1981年生,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