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1-07-29单颖
单颖
摘 要: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加强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对于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深远影响。在初中阶段,教师需要清楚认识到语文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开发全新的授课模式,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并对文化形成良好的责任感。下面,主要从文化导入、经典诵读、深入赏析以及现代化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实现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良好的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5.043
在国际化背景下,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西方文化的引进给本民族的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了让青少年对民族文化形成良好的认识,有丰富的文化储备,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所具有的传承职能,积极搜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其有效的渗透到课堂上,让初中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对优秀的民族文化加深认识和理解,在感受与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文化的自信。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思想记忆方面的简单传承,应该是完成对学习者人格和品位的塑造,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流传悠久的优秀传统品质,掌握社会的基本伦理和道德准则。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合理运用,应用方面包括传统文化的探索学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具有开放性,同时也容易受到其他不良文化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优秀的文化知识,并使自己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如,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并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反省自身,向作者看齐,洗涤自己的内心。
2.增添语文教学课堂的吸引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注重文字的交流表达作用,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教学课文中的重点知识,以及解题技巧。而忽视了文章背后所涉及的历史、社会生活背景等传统文化元素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会让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渐渐对学生失去吸引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可以大大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除了对古诗的表面意思和情感的阐释外,对作品的创作年代,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和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进行分析。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找到一些关于古诗词的电影、朗诵等在课堂播放,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背景的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发掘经典文化、典故,优化课程导入
关注文化的导入,为语文课构建良好的开端,能够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并获得丰富的文化储备。因此,教師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化素材,包括文化典故以及与文章创作有关的背景资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文化认知,从而让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学习兴趣都能够受到有效的培养。
比如说,在围绕《木兰诗》进行授课期间,可以将木兰从军的故事渗透到课堂上,介绍木兰替父从军的经历,或者搜集与花木兰从军有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经典的古诗词,即“见说木兰征戍女,不知那作酒边花。”等。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探索,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分析花木兰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也能够让学生对接下来课程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心理认知,让语文的教学能够有效开展。
2.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文化涵养
经典诵读也是语文课教学中的重要模块,同时也是实现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重要载体。在组织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性的搜集相关的经典素材,然后营造良好的诵读情境,通过音乐气氛的渲染以及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以端正的态度参与到诵读活动当中。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诵读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就具体的文化内涵进行搜集与整理,领会作者的情感,并在情绪的处理上进行有效规范,在诵读之前针对具体的诗词等经典素材进行意境分析,明确具体的诵读节奏,并在重音等技巧方面进行有效控制。
比如说,在组织学生围绕《观沧海》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则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与曹操有关的文化,掌握曹操的性格以及人生经历,然后通过全诗分析确定具体的朗读节奏和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规范参与诵读,增强学生对诗词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3.组织传统文化深入赏析,增强情感认知
为了有效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文化审美思维和综合赏析能力建设。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赏析,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在情感上形成深刻的领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学习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并在今后的成长中进行自我规范。
比如说,在组织学生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过程中,则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进行自由讨论,然后在小组之间分享经验,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家国意识,增强学生在爱国方面的情感感悟。
4.构建传统文化现代学习载体,拓展育人空间
教师需要关注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空间和载体方面所提出的具体需求,顺应新时期的改革发展趋势,重点加强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在此基础上搜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微课中心,然后借助智能载体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围绕感兴趣的文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发掘其所富含的内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线上载体的支撑下进行有效的互动,彼此之间就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进行互动,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而保证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具有一定的深度。
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赏析《论语》,然后分享自己的感悟,就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展开分析,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以及素质的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引和导向。
5.采用鉴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瑰宝。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情感和古人的思想情怀,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鉴赏教学法,着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中的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古诗所要传达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古诗的鉴赏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使至塞上》这篇古诗的时候,引导学生着重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场景,仅仅通过一个“圆”字,生动地描绘出河上落日的景象,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描绘,增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雄伟气势,让整首诗的画面变得雄伟壮丽。通过这种鉴赏教学有利于让学生通过简明的文字,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之处,增添了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得到传播。
依前所述,关注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并将其有效的渗透到语文课堂上,对初中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助学作用,显著提高其整体的文化涵养,同时也能够让其更加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具体的课程内容,助力学生有效提升学习能力。同时现代化载体的构建也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空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建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年第1期。
[2] 司多明《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年第7期。
[3] 乔海龙《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才智》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