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实验小学:热血少年挥洒抗日激情
2021-07-29张瑞芳
张瑞芳
抗战初期,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以下简称“少战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宁夏产生了很大反响。位于银川市兴庆区前进街9号的银川市实验小学,是“少战团”开展活动的旧址之一。
1937年冬,宁夏省立实验小学(今银川市实验小学)进步教师杨文海、薛云亭、涂春林在校长贺自正的支持下,秘密成立了西北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后更名“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规定“少战团”的宗旨是“爱我中华,赶走强盗”,战斗口号是“火线就是战场,战地就是课堂,唤起民众,一致抗日”。要求团员必须遵守组织纪律,做到“三要”“三不做”“三不怕”。即要服从组织决定、要保守组织秘密、要忠心耿耿为抗战和战地服务,不做亡国奴、不做汉奸、不做(日军)顺民,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牺牲。
1937年11月,中共宁夏工委书记李仰南到实验小学任庶务主任后,积极支持和指导“少战团”的工作,先后吸收杨文海、薛云亭、高立天入党。由此,“少战团”的活动完全置于中共宁夏工委的领导之下。此后,“少战团”的抗日救亡活动便进入高潮,团员发展到200多人,以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少战团”两次徒步到宁夏各主要城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点燃了宁夏各地抗日救亡的烽火,全省各地纷纷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
为取得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杨文海带领学生多次向马鸿逵政府请愿,要求“少战团”赴前线为抗日将士服务。经过一番斗争,1938年1月,宁夏当局准予登记,更名为“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随着“少战团”与各学校学生抗日团体的不断涌现,革命活动影响的日益扩大,“少战团”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8年7月,国民党宁夏省党部下令取缔“少战团”,成立各学校的青年学生抗战后方服务团。在这个背景下,宁夏工委指示停止使用少年战地服务团名称,转而推动与帮助各学校组织建立青年学生抗战后方服务团。实际上这些服务团仍由地下党员和进步分子领导,青年学生也仍习惯称其为“少年战地服务团”。随着国民党反共步伐加快,杨文海、薛云亭被迫离开宁夏,赴延安参加革命。由于骨干力量分散,再加上特務的监视破坏,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被迫解散,停止活动。
“少战团”诞生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时期,虽然仅存在了1年多的时间,但在中共宁夏工委的领导下,“少战团”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抗日救亡热情,唤醒了宁夏各族人民的抗战觉悟,为党组织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骨干分子,在宁夏抗日救亡运动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2010年,在整建校园之际,银川市实验小学在学校操场东墙设立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纪念墙。墙体长约6米、高3米,以金黄色为主色调,上书“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9个大字,下有“少战团”团员高举“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宣传语上街宣传的浮雕,旁边还有“少战团”的简介。
2016年10月1日,银川市委、市政府对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发源地——实验小学进行立碑标识,碑文内容如下: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宁夏实验小学(今银川实验小学)进步教师杨文海(侯亦人)、薛云亭(薛嵩山)、涂春林等在校长贺自正、高立天(高尚信)的支持下,在中共宁夏工委的领导下,成立了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的“西北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后更名“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制定了团章、团员守则和团歌,发布了《告西北同胞书》,团员达100多人。1938年7月,在国民党反共阴谋的干预下,少战团被迫解散,少战团虽然仅存1年多,但通过组成宣传队、歌咏队、剧团,在省城和一些县、乡通过唱抗日歌曲、演街剧、演讲、贴漫画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激发了城乡青年和民众的抗日激情,为黑暗中的宁夏点亮希望之光,还为宁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革命后备干部。
(文字源自银川党史网,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