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正定时期教育工作实践研究
2021-07-29王振永
王振永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他在正定工作期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胆创新、狠抓落实,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解放了全县的教育思想,掀起了全民关心教育、全民办教育的热潮,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习近平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正定;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6-0008-04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多次深入各地考察教育发展和学校办学情况,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这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富民之路,人人有责,必须抓好”,重视智力投资,精准施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正定教育改革指明方向、铺设道路,推动了正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习近平在正定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实践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定教育状况
1982年3月习近平到正定工作后,主管工作之一就是教育。当时正定的教育正处于拨乱反正、恢复建设时期,但受“左”的思想影响,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过来。
1.办学条件差。20世纪80年代初,正定县的中小学校舍主要采取社队筹建、国家补助一点、群众支持一点、学校勤工俭学解决一点的办法修建校舍。全县200多个村的中小学校,有3500多平方米的校舍是危房,陈旧的校舍不能遮风挡雨,教室窗户无玻璃,冬天无取暖设备。许多村最破的是学校,“远看像破庙,近看是学校”,“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比比皆是。学校教学设施更是简陋,正定县的大部分学校有少量的木制桌凳,但是部分學校仍用木板、土坯台、水泥板代替课桌,凳子基本上是学生自带,长短不齐、宽窄不一、高低不平现象普遍。
2.教师队伍不稳定。自1972年开始实行“队办初中、社办高中”,即上初中不出村,上高中不出社。全县大批小学教师层层拔高到初中、高中任教,所留空缺均由民办教师补充,初中毕业生教初中、高中毕业生教高中的现象普遍存在。当时,正定县的教师队伍存在三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文化水平低,学历不达标。小学教师达中师毕业的1431人,占专任教师的87%;初中教师达专科毕业的441人,占专任教师的36.3%;高中教师达本科毕业的66人,占专任教师的40.5%。二是一些教师业务能力差,有的墨守成规,不注意更新知识,改革教法,难以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三是由于工资待遇低,少数教师思想不稳定,要求改行转业的事屡有发生,师范院校部分毕业生不愿到学校任教。
3.教育经费紧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经费虽然年年有所增加,但是大部分让“人头费”占用了,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开支不多。1982年全县教育经费实际开支287.7万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34.4%,其中“人头费”部分为229.2万元,占79.7%,公用部分为58.5万元,占21.3%。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县一中的教学楼盖了近4年,成了“胡子工程”,几年来完不成招生任务。全县4所高中,1所农中,按省招生计划,1983年应招1300名,结果只招了800名。
(二)精准施策、多措并举进行教育改革和实践
针对正定县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正定县成立了由习近平任组长的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县、公社、大队三级党政负责的主要领导亲自抓。1983年7月由县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初步方案》,正定县的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习近平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抓正规教育。从调查研究入手,以改革精神为指导,认真抓教师队伍整顿、教学条件改善、教育体制改革、教材教法研究工作,致力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多出、快出、出好人才。”[2]162
1.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关系着子孙后代,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3]。为了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正定县的学校校舍建设实行“八配套”,即从校舍、院墙、校门、厕所、操场、课桌凳、旗杆、水源八个方面制定必备的办学条件和要求。
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支援北贾村小学200元,其他县领导也带头捐资助教。在县委领导的带动下,全县各村纷纷筹措资金,掀起改善办学条件的热潮。自1983年至1988年,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总投资2176万元,其中国家拨经费446万元,群众集资1730万元;新建校舍106141平方米,维修校舍141398平方米;新建学校110所,到1988年,课桌木制化达100%,凳子70%。已实现“八配套”的学校230所,占学校总数的94.2%。学校全部实现“八配套”的乡镇17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68%。全县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形成了人人关心教育、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浓厚氛围。
2.办学体制改革。习近平同志在全县教育工作“三干会”上提出,打破“教育是教育局的事,与公社、大队无关”的思想,一个公社,一个大队,对辖区的学校是主管单位,实行“谁家的孩子谁抱(俗称‘摘帽并点)”。1983年10月25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的报告》,使队办小学、社办初中、县办高中,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日趋完善“县办学校由县管、乡办初中由乡管、村办小学由村管”的教育体制。
从1984年1月开始,各公社对小学实行“摘帽并点”,村办小学中的初中班逐步集中到乡中办校,到1988年底已经有22个乡镇实现集中并点。1985年正定县普及初等教育的各项指标得到巩固和提高,入学率已达100%(残疾儿童除外),巩固率达99%,毕业率达97.5%,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县。
3.实行教师招聘。以习近平同志为组长的教育改革領导小组,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实行教师全员招聘制。教师由教育部门委派改为由办学单位招聘。首先,进行现有教师(包括国办、民办)的思想政治和工作态度、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成绩、文化程度三个方面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其次,由县教育局和办学单位协商招聘录用,被招聘教师和办学单位签订合同,颁发招聘证书。国办教师落聘后,扣发奖金,集中到县进修学校集中培训,合格后继续招聘留用,不合格者调离教育岗位。民办教师落聘后,发给一次性补助予以辞退。实行教师招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尤其是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变了“大锅饭”的状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稳定了全县的教师队伍。
4.解决民办教师问题。1983年,习近平组织研究制定了《关于民办教师经济待遇问题的通知》,将民办教师工资列入干部工资序列,民办教师的工资由国家补助和公社统筹两方面解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民办教师的问题,县委、文教局通过补充自然减员、中师培训、专用指标转正三种渠道,将部分民办教师转为国办教师。民办教师转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稳定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
5.教学研究和教法改革逐步深化。一方面,正定县教育系统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为宗旨,以加强双基、培养能力为题,鼓励广大教师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采用多种形式研究教材教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县教委与各级各类学校签订教学工作目标责任状,实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依评估教学,创造了一种“教学为中心”的良好气氛,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了教学成绩。
6.开展多元化多渠道办学。第一,大力开展实用技术短训班培训。县委从全面提高干部素质入手,积极搞好职工教育工作。坚持“学习与工作并重、使用与培养挂钩、当前与长远结合”的原则,调动全社会力量,采取业余教育、在职短训、脱产轮训、选送代培等多种形式,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一批干部职工得到了培养提高,老知识分子的知识、技术得到升华和更新。县医院医务人员先后写出16篇学术论文,分别在全国或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在部、省、地三级学术讨论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教育战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进修培养,90%以上的教师闯过了教材教法关。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办好普通中学的同时,正定县还抽出力量转办、筹备了新安农中、北楼农技校,发展工业、商业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第三,鼓励民间办学。随着广大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在正定县兴起了一股民间办学热,涉及无线电、钟表、剪裁缝纫、工程建筑、制镜、木工、美术7个专业。1984年,正定县私人和社会团体办学达71所,被石家庄地区评为“多渠道办学先进县”,被河北省教委评为“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县”。习近平同志对于社会力量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民间办学这一新事物在我县迅速发展,一是民间热情高,二是管办放得宽,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大开绿灯、热情支持、积极管理、加强指导的方针,在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办学困难、检查办学质量、指导业务开展几方面做了推动和促进工作”[2]163—164。
二、习近平在正定时期教育工作实践的意义和启示
习近平在正定时期的教育工作实践是围绕正定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做出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总结,是正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仅促进了正定20世纪80年代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正定今天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0多年来,正定县历任领导铭记习近平在正定时期教育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创全省一流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奋斗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改革研究,深化素质教育实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正定教育的发展。
(一)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开展扎实的德育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体系。同时广泛开展以“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二是增强体育技能。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及田径、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跳绳等体育比赛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三是发展艺术教育。开展常山战鼓、高照、腰鼓等“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和《国学》教育活动,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四是塑造浓厚的文化校园氛围。开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正定故事”活动,推进乡土文化元素进校园。
(二)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正定教育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是紧紧围绕师德师风开展作风建设工作。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作为师德师风建设重要内容,切实推进全县教育系统作风建设,通过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治理等专项整治活动,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提升。二是加强学习交流,更新思想理念。不断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依托县中小学教育研训中心,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课堂,承担国家、省市级培训任务,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培训能力。三是重视教研员队伍建设,提升教研教改能力。健全教研室—学区—学校骨干教师三位一体的教研体系,形成以县级专职教研员为引领,以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为骨干的教科研队伍群体,发挥专业示范、带动引领作用,为教研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四要完成新教师招聘和新任职教师培训,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聘、年轻领导干部选拔、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工作,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步。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坚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等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一是按照“聚焦薄弱学校,坚持勤俭办学,满足基本需求”的总体要求,实施了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两类学校和大班额建设、高中及幼儿园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及校舍提升工程,使校容校貌有很大改观。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环境建设按照“花园式学校”要求,进行校园绿化、美化,基本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优美育人环境。二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公平保障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一方面,足额拨付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公用经费。小学生公用经费达到每人每年685元、初中生达到每人每年885元的标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将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纳入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围,保证资金落实。另一方面,教育惠民政策全部落实,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安心上学。同时,推行农村小学营养餐,制定了正定县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保障全县所有农村小学学生全部享受到了营养餐。
20世纪80年代的正定教育改革成绩,为正定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在正定时期的教育工作实践,着眼于大局,立足长远,不仅仅是总结出的经验,而是理论的升华,是从战略高度认识教育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多样教育的需求,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不断增强人民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2)[2021-03-05].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from=timeline.
[2]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3]谷峰,王成果.“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一)[N].河北日报,2017-08-15(1).
[4]罗泽荣.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本向度[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21(6):36-37.
责任编辑:王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