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国:坚守在一线的排爆专家
2021-07-29宋歌
宋歌
科班出身的“专家”
1988年,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弹药专业毕业的张保国被分到济南军区军械维修检验所。他主动申请来到偏远的军区弹药修配站工作。在张保国看来,整天跟废旧弹药打交道虽然危险,但是在这里却能获得更多弹药修理、销毁的实践机会,可以学以致用。
刚到单位,正好赶上全军弹药修理装配站正规化达标建设,张保国的大学知识派上了用场,按期保质完成了新弹药修理车间三条流水线的建设工作。
工作时间长了,他又开始琢磨,很多废旧炮弹用爆炸销毁的方式造成很大浪费,而且很危险。如果能把炮弹里的炸药和倒空了炸药的炮弹钢材分别回收利用,能为国家节省很多资源。这个想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只要有同事进城,他就托他们帮忙买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白天工作忙,他就晚上对着书本一次一次地做实验。几个月后,张保国成功研制出了“TNT装药倒空制片装置”,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至今这种装置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在弹药修配站工作的那些年,张保国几乎每年都有科研成果获奖,使他在部队驻地地方同行中也小有名气。由于他在弹药方面的特殊专长,1999年,他作为排爆紧缺人才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成为局里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专业排爆手。
终生难忘的“考试”
转业后的第一次排爆,还是让科班出身的张保国终生难忘。1999年9月11日,那是张保国入警的第十天。晚上7点多,到达现场后,张保国搜出了九枚土炸弹。
他快速分析着这九枚土炸弹的构造。最大的一枚,是用啤酒瓶子做的,里面装满了炸药,足有一公斤!最可怕的是,啤酒瓶子外面,缠了一百多颗钢珠。一旦爆炸,这一百多颗钢珠,就会变成一百多枚子弹,后果不堪设想。剩下的八枚土炸弹,有三个是用手腕粗的三通做的,另外五个是用钢管做的。
这些土炸弹,与他在部队时接触的制式炸弹有本质的差别。制式炸弹都是标准的,15年的军用弹药处置工作,张保国早就将处置制式炸弹的专业知识烂熟于心。然而面对犯罪分子制造的土炸弹,张保国却犯起了难。
突然,张保国发现墙边的两个水桶,里面盛满了水。“对,泡了它们!”用水隔绝火源,点火装置就会失效。就这样,张保国小心翼翼地把九枚土炸弹放进了水桶中,危险暂时消除了。
第二天,张保国和同事们把土炸弹运送到郊外的销毁现场。张保国躲在一个掩体后面,想摔开啤酒瓶子制成的土炸弹,看看里面是什么结构。瓶子扔出去一落地,“轰”的一声就爆炸了。瓶子里面装的是非常敏感的自制土炸药,稍一碰撞,就会发生爆炸。
这次处警,让张保国思考了很久。他清醒地认识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面对的将是千变万化的危险。单纯学习制式弹药处置知识,已经远远不够。
从那之后,张保国周末一有时间就到电子科技市场去一趟,买各种最新的电子元器件回来研究。因为只有把这些电子元器件研究透彻,提前设想各种可能性,才能在排爆现场第一时间处置犯罪分子利用各种电子元器件改装的炸弹装置。每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爆炸案件时,他都会第一时间收集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叫上年轻队员一起分析爆炸物的用药成分、装置特点和作案手法,等等。这么多年,张保国读了许多机械、电子、心理学和排爆专业的书籍,他的学习笔记、工作日志足足记了30多本。得益于全面系统的理论功底和精湛出色的技术水平,张保国迅速成为“公安排爆行业紧缺急需的专家型实战型技术人才”,被山东省公安厅评为“齐鲁公安英才拔尖型人才”,是中国防爆安检专家委员会14名专家委员之一,入选“全国爆炸物品管理专家人才库”。
刻骨铭心的“意外”
2005年3月2日,那是张保国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张保国和同事们一起销毁一批炮弹、炸弹,其中有57发炮弹、7个发烟罐和大约15千克成分混杂的火炸药。在准备过程中,其中一个发烟罐因为年代久远、锈蚀严重,发烟剂和燃烧剂发生泄漏,遇到空气开始自燃。张保国一边喊着讓记者和同事们快跑,一边本能地冲向燃烧的发烟罐想把它踢飞。就在他踢的过程中,发烟罐泄漏的黄磷燃烧剂一下子把火药点燃,张保国被吞没在了腾空而起的火球里。
在这次事故中,张保国全身有8%的面积烧伤,脸部二度烧伤,双手深二度烧伤。两只手的皮肤、真皮组织被烧毁,神经受损,手指也不能完全伸直和自如弯曲,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
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为了再次回到热爱的排爆岗位,张保国选择了痛苦的植皮手术和康复治疗。现在,张保国的身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两次大面积植皮而留下的两道50厘米长的疤痕。
危险和疼痛并没有让张保国退缩。出院后的第三天,张保国又再次出现在了排爆现场。当时,他的脸上刚刚长出新的皮肤,一晒就会过敏红肿;双手的伤口也刚刚愈合,还缠着厚厚的绷带。到达现场后,他立即投入工作,和大家一起警戒现场、研究方案,指挥队员操作。在他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排爆任务。
从那次受伤后,张保国的双手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别人都是冬天裂口子,可是张保国的双手在夏天也会裂缝渗血。部分皮肤没有汗腺,汗出不来,经常痒得不行。实在受不了,张保国就把杯子里倒上滚烫的开水,一把捂住。他说,只有趁着这钻心的痛,才能把里面的痒止住。
即使这样,张保国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他要把排爆工作做好的决心。从那之后,他便定下了一个规矩:“我是第一排爆手,只要有排爆任务,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谁的党龄长谁上。”这个规矩到现在依然坚持着。
生死时速的“赛跑”
对待实战演练,张保国从不马虎,每一次都按照真正的排爆来要求自己和自己的队员。他深知,每一次成功排爆,都是背后无数次辛苦演练换来的。
每一次演练都从接到报警开始。每一件装备调试到位,每一个环节滴水不漏,每一个动作小心谨慎,整个处置过程全部按照实战要求操作。他们不断熟悉着各种器械和流程,也磨炼着技术和心性。
排爆车、排爆机器人、排爆服、排爆机械手、频率干扰仪,张保国深知,这些器材是他们同上战场的“战友”。只有下苦功夫,在排爆现场,才能熟练操作各种装备。同样,只有下细功夫,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2004年“亚足赛”前的7月9日,济南一家大型商城接到恐吓电话,犯罪分子声称自己在商城安装了炸弹,要求下午3点之前把20万元存入指定账户。张保国一接到报警,就火速赶到现场,然而,当时已经是2点45分了。“只有15分钟。”张保国带领队员们立刻在几万平方米的现场展开搜索,很快在储物柜里发现了一个包裹。
张保国马上穿上排爆服,开始对可疑物进行鉴定。他用左手拉开包裹,这时,里面传来“滴答、滴答”的钟表声。张保国稳了稳情绪,他熟练地操作排爆机械手,成功抓起了爆炸可疑物。他快步将它送出商城,转移到了一处无人的河边,进行拆除。
2014年1月2日晚上九点多,张保国刚要休息,手机响了。在某物流中心,两名男子要运送货物到外地,托运部工作人员闻到一股汽油味,提出要打开看一下,托运货物的两人却脸色一变,仓促地跑掉了。发觉事情不对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报了警。
到达现场后,一个大约60厘米见方的大纸箱子摆在地上。这个疑似爆炸物超出了X射线检查设备的尺寸,只能拆开纸箱,才能检查鉴定清楚。
张保国首先安排队员在现场设置好频率干扰仪,以防遥控引爆炸弹。在四个方向都放置了灭火器,做好一旦意外发生爆炸引起火灾能够及时灭火的准备。张保国再一次穿上熟悉的排爆服,拿上锋利的排爆工具刀,趴在地上,仔细地观察着。
张保国先小心翼翼地划开了纸箱子的四个角,狡猾的犯罪分子在纸箱子里塞满了碎纸条,把核心部分藏了起来。他小心地一点一点地清理着碎纸条,纸箱里大大小小的塑料瓶装了十几公升的汽油,然后是两包黑火药,再就是摩托车的电瓶、电线、黑火药引火线,还有电子定时器。经过仔细分析,张保国心里有了爆炸装置的电路图。他拿起剪刀,剪断了关键的电线。危险解除了。然而,当张保国看到定时器上的23点时,他倒吸了一口凉气。在这次和死神的比赛中,他只快了10分钟。
果敢有力的“回答”
废旧弹药的处置,张保国虽然驾轻就熟,但他还是忘不了2004年他遇到的那枚最大的航空炸弹。那是2004年5月的一天凌晨,济南市经一路拓宽工地挖出一枚重磅炸弹。接警后,张保国和排爆队员们迅速赶到现场。一到现场,张保国就被吓了一大跳。这是一枚500磅的航空炸弹,比两个煤气罐加起来还要大。这种炸弹威力巨大,一旦爆炸,仅弹坑就会有10米直径,方圆百米内的建筑物都将受到重创,人员重大伤亡不可避免。现场情况复杂,不能现场销毁,只能转移到专门的销毁场。
为了减轻转移运输过程中的震动,张保国在卡车上垫了厚厚的细土。随后,张保国跳入坑内,和同事用铁丝、绳索小心地捆绑好炸弹,反复确认捆绑牢靠后,组织人员小心翼翼地把炸弹抬到车上。
卡车司机看见固定在车上的大炸弹,吓得说不出话来,说什么也不肯出发。张保国走过去,拍着司机的肩膀说:“兄弟,别怕,我陪着你,放心吧。”看着他打火、起步,车辆缓缓向70公里以外的山区销毁场开去,张保国不停地提醒“慢点儿”“再慢点儿”。就这样,本来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他们走了整整三个小时。一声巨响过后,升起冲天的烟柱,炸弹被成功引爆,危险解除了!
排爆警察很枯燥,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装备。面对排爆的危险,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危险还要排,直接销毁岂不是更安全?其实不然。就像张保国说的那样:“作为警察,要让这些不会说话的装置‘说出犯罪嫌疑人。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案件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把案子办成铁案。”
2016年国庆节前夕,青岛即墨两户居民家中收到五个装有爆炸装置的邮包。就在警察查获的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在家中引爆了自制炸弹自杀,巨大威力贯通了三层楼房。作为专家,张保国临危受命,在现场组建排爆小组,手工拆除邮包炸弹。担任排爆小组组长的张保国,经过细心研究和缜密思考,最终确定了那根关键的电线。也正是剪断这根关键的电线,张保国向刑侦部门提供了起爆元器件等完整证据,为破案提供了堅实的基础。
入警二十年里,国内大大小小的国际论坛、会议,总能看到张保国的身影。一次,张保国带着队员检查一个重大活动的会场,大家中午没顾上吃饭,一直忙到下午两点半,才把会场都检查完。然而这时候,张保国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会场负一层有个地下室门没封,是通往厨房的,厨师能够来回进出。对待安检工作,张保国有三条原则:“人员必须清空,通道必须封控,进出必须安检。”张保国当即判定此次安检不达标,推翻重来。就这样,他带领队员又重新进行了安检。
排爆是一副重担,危险常伴左右,生死天涯咫尺。张保国时刻用伤疤提醒着自己生命的可贵,提醒着自己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执着地求索,永不止步,永无懈怠,去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这,正是一名排爆警察的初心!
(责任编辑:张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