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智慧理答
2021-07-29信爱敏
信爱敏
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师生进行频繁的互动,在互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出有效的提问和解答,将其应用在数学教学之中,以达到融会贯通。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提问和智慧理答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们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不够科学和缜密,为了提问而提问,并没有提前进行一定的设计,从而造成提出的问题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加入趣味性元素,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感兴趣,无法积极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除此之外,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例题讲解时,一般都会造成“一言堂”的形式,只是教师讲而学生听,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提问互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效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建立数学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得非常广泛的方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创建一定的情境,能够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情绪之中,吸引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进行数学学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建立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课程“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实现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学生1:“呼啦圈是圆形的,圆规画出来的圆是圆形的。”学生2:“衣服上的纽扣是圆形的,篮球也是圆形的。”学生3:“车轮是圆形的,太阳也是圆形的。”教师:“那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车轮要制作成圆形的呢?为什么不把它做成三角形或者正方形的呢?”学生:“因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不能够滚动,圆形的滚动非常方便。”教师:“大家在生活中能够举出这么多圆形的例子,又能够明白圆形的特征,那么什么是圆形?圆形的定义是什么呢?”学生:“圆形指的是一条线段围绕着其中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外一个端点所旋转的轨迹,固定的一端被称为圆心,这条线段的长度被称为圆的半径。”通过这个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很显然他已经预习过了。教师:“如果这条线段的长度为半径,那么什么叫作直径呢?”学生:“直径就是指圆上两个点之间连接,而且连线必须穿过圆心,这条线段被称为直径。”教师:“那么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在同一圆内,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引入,并且利用一个个问题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感悟。
(二)趣味性问题设计
(四)例题讲解的有效提问
小学高年級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计算,在教师进行基础概念的讲解之后,通常需要通过例题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点的应用。但是教师不能直接进行例题的讲解,而是需要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互动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例题:已知一个长方体的水池底面长度为8分米,宽度为4分米,水池中水面高度为2分米。这时候,将一块不规则的大石头扔进水中,并且完全被浸没,水面上升1分米,那么请问:这块不规则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教师:“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审题,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十分重要,一定不能忽略。首先这个水池是长方体,并且其长、宽和水面的高度都给出来了。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可以知道长方体中水的体积是多少?怎么求呢?”学生:“长方体的体积是长乘以宽,再乘以高,所以结果是8×4×2=64(立方分米)。”教师:“回答得很好,但这是石头的体积吗?我们继续看题,将一块不规则的石头扔进水里,并且完全被浸没,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学生:“这句话说明石头的体积已经加入到水里。”教师:“没错,水面上升1分米,这说明什么?”学生:“说明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所以石头的体积为8×4×1=32(立方分米)。”教师:“大家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并没有,大家看看问题中的单位是什么?”学生:“是立方厘米,所以需要把32立方分米化成为32000立方厘米。”在数学教学中,有价值的科学提问,有利于解决高度抽象性的数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提问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针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设计,这样才能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科学性,让其不但能够触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也能够通过问题的思考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