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
2021-07-29谷尚品
谷尚品
深度学习是当代教育理念下各科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让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更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与学生逻辑思维、探索能力有关的学科,已成为走向深度学习的代表性学科。结构化学习理念,是当代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中的重要理念。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思路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一、强化基础知识联系,形成科学认知结构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科目的启蒙阶段,所学知识多为基础性知识,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学认知和思维。教师需要对该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发掘其中的联系,形成一套完善的数学知识基础结构。同时,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尤其是其所见所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淡忘,而加强记忆的关键在于,建立有联系的知识结构,避免学生进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足够熟悉,并且能够建立教学时间轴,在教学中反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链,进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知识认知结构。
例如,在小学教材中,关于图形面积的学习内容较多,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每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实际上都是有一定相关性的。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算法时,教师可以用画格子的方式,利用从加法到乘法的计算引导,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基础图形面积的算法。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算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为长方形,进而让学生理解其面积计算公式S=ah的由来。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画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h。
显然,在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习中,教师都是在前一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推导。当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之前所学习的推导方法进行分析。在推导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学着将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而有的学生会画出两个相同的梯形组成平行四边形。再深入一步,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可能会将一个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等,进而分析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
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面对复杂的几何图形,会学着对图形进行变换处理,进而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在后续难度相对较高的圆形乃至几何体表面积的学习中,这种扎实的基础知识结构及认知结构,也有助于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思维深度引导,构建科学分析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该阶段的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帮助其建立较好的科学分析思维。科学思维及逻辑分析能力,是学生未来学习更高等级数学知识的关键,也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种科学领域要求具备的关键能力。因此,小学数学的结构化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结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进行思维深度引导。在实际教学中,提问式及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系统化、有深度的数学逻辑思维结构。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三角形、四边形等简单图形入手,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翻转等图形的平面运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的方式,一步步让学生建立图形运动的逻辑思维。比如,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提问“如果把这个三角形沿着某一边翻转过去,这个三角形和原来的三角形会组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想象后回答,再用剪刀进行剪纸实践证明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问“刚才翻转图形时沿着的这条边,它两边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进行观察,为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在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点讲解完之后,再用类似循序渐进的提问方法,开展旋转对称图形内容的学习。显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的问题的难度也逐步提升,促使学生全面調动自己的思维,跟随教师进行探究,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有效性。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及多媒体系统,通过动图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移动的过程。甚至,教师在课堂结尾的时候,还可以提出一些关于三维空间图形运动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思考,或查找资料进行知识扩展。这有助于学生的认知空间进一步拓展,帮助一些基础较好、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接触更高水平的数学知识,为其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科学链接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都需要应用到实践活动中。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基础,但是依然要重视实践教学,这也是深度学习的核心原则。生活化教学是如今教学领域频繁提到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建立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的链接,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落地,形成有实践价值的结构体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重视寻找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统计是比较重要的板块,而统计学和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将小学阶段涉及的柱状图、扇形图等统计学知识有效联系起来,结合生活实践案例,让学生在“基础知识—数据采集—数据整理—统计图选择—统计图制作”的实践流程中,建立具有实践性质的知识技能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活化教学中,实践案例的选择也很有讲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喜好,从其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进行实践教学。这有助于形成一个有趣、轻松、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列出几种常见的水果,举办“最受小学生喜爱的水果”统计活动。然后,让学生组成多个小组,到各个年级、班级采访其他学生,然后统计相关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用教学生如何去统计,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选择自认为最合适的方法。部分学生会学习自制调查表并前往各个班级进行采访,部分学生会寻求各个班级教师的帮助……无论哪种方式,都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实践及社交能力,而这与现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然后,在班级内将数据汇总起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认为最合适的统计图形式,并制作最终的统计图。在后续的统计结果展示、统计图效果分析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评估,发现在这种类型的统计问题中,扇形图能够更直观地展示小学生群体对各种水果的喜爱度情况。
可以发现,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活动主题,将统计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链接了起来。通过分组采集数据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互相沟通、配合,开展实践活动。而从数据采集、计算,到统计图制作,整个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自由度,可以更好地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找到解决实际问题最合适的数学知识及数学工具。这种生活化、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在实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结构化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更能在自由度足够高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深度学习是当代教育对各个阶段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要求,而在小学数学这门重要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深度学习的基本目标,将结构化学习的内容进行科学融合。因此,要充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基本认知特点,基于思维导图,联系不同的基础知识,形成基础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解决更高层次问题的基础上,拓展、深化知识结构。再结合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将知识结构融入到实践中,让结构化学习和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其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实践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