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谫论

2021-07-29李立新赵永莉

中州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商丘

李立新 赵永莉

摘 要:商汤立国之前商族虽经历多次迁徙,但先商时期商族主要活动于豫东商丘一带。关于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历史文献中有众多记载,甲骨卜辞中“商”地也频繁出现,商丘地区至今仍存有商人先祖及其后裔宋国的众多名胜古迹。在考古方面,商丘的永城、柘城和夏邑等地均发现有先商时期考古文化遗存。文献材料、甲骨卜辞、名胜古迹与考古发现均表明,殷商文化起源于豫东商丘地区。

关键词:殷商文化;商族起源;商丘

中图分类号:K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6-0117-06

商族起源地主要有西方说、东方说、北方说、晋南说等观点。商族源于西方是最早的观点,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封于商,赐姓子氏。”郑玄注曰:“商国在太华之阳。”西晋皇甫谧曰:“今上洛商是也。”①邹衡是北方说的主将,他主要持豫北冀中南说。他认为,商文化是来自古黄河西边的冀州之域,是沿着太行山东麓逐步南下的。②“先商文化漳河型是商文化的原始形态,也是较为纯粹的商文化。”而漳河型先商文化,主要来源于河北龙山文化涧沟类型,与山西境内的古文化有密切关系。③李民最早提出晋南说。他认为商族起源地在山西永济县和今陕西滑县之间,“山西西南部是商族的摇篮。”④东方说为王国维首创,他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⑤在《说商》和《说亳》中详加考证商族起源地为商丘。⑥徐中舒认为:“商民族出于东方。”⑦东方说的支持者还有郭沫若⑧、王玉哲⑨、郑伯昂⑩等。北来说还有“幽燕说”和“东北说”。干志耿、李殿福、陈连开等提出了幽燕说。B11金景芳认为商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B12。

以上诸观点以东方说和豫北冀中南说占主流,本文通过对文献材料、甲骨卜辞、历史遗迹和考古遗存的系统梳理,旨在对殷商起源地、殷商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殷商文化有更加全面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论证,笔者认为东方说更为合理,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文献有载、卜辞有证、古迹有存、考古有據。

一、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文献有载

商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成汤作为商朝的开国君主,其所居的第一个商都南亳亦在今商丘地区,商丘地区是先商时期商族的主要活动区域。西周初年,商纣王之兄微子启被封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宋国在商丘延续了754年。以上内容在文献中均有记载。此外,众多学者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等进行考证,亦持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的观点。

1.商丘地区是先商时期商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帝喾的后裔契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

‘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契始封商,其后裔商盘庚迁殷,殷在邺南,遂为天下号。”B13“殷商”之名正是由于商朝初封于商丘,后迁于安阳而得名。《括地志》云:“宋州城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又云羿所封之地。”B14

据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说商》考证,司马迁所言的商即指今河南商丘:“商之国号本于地名,《史记·殷本纪》云:‘契封于商,郑玄、皇甫谧以为上洛之商,盖非也。古之宋国,实名商丘,丘者,墟也。”“宋之称商丘,犹洹水南之称殷墟,是商在宋地。《左传·昭元年》:‘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又《襄九年传》:‘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又《昭十七年传》:‘宋,大辰之虚也。大火为之大辰,则宋之国都确为昭明、相土故地。杜预《春秋释地》以商丘为梁国睢阳,又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其说是也。”B15

在先商时期,从商始祖契到成汤,曾八迁其都,其中五次都在商丘。据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考证:“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契本帝喾之子,实本居亳”,“昭明由砥石迁商”,“相土又东迁泰山下,后复归商丘”,“又孔甲九年,殷侯又复归于商丘”,“至汤始居亳,从先王居”。B16郭沫若认为阏伯就是契,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阏伯为商之先人,而商之先人为契,则契与阏伯是一非二。”B17这里的亳即南亳,在商丘。《元和郡县图志·谷熟县》记载:“高辛故城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封于此。”B18《归德府志》记载:“帝喾陵在府城南高辛里,帝所都之地,帝尝都亳,故葬此。《皇览》谓葬顿丘,今在清丰县。而滑县、郃阳县又俱有帝喾陵,皆所传之误也。有宋太祖《开宝元年诏祀帝王陵寝碑》可考。”B19《竹书纪年》记载,“世子相出居商丘”,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B20甲骨文中王亥之“亥”字有一种写法从“鸟”从“亥”,这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B21《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云王亥“两手操鸟”B22。《左传》记载东方少皞氏以鸟名官的记载,说明王亥的确属于东方部族,王亥乃相土的四世孙,其间不曾迁都,因此王亥也一直都于商丘。B23综上,阏伯(契)、昭明、相土、殷侯(王亥)、成汤这五位殷商先王均曾建都于商丘、商或亳,均指今之商丘。

2.成汤始居之亳在今商丘市

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所居的商朝第一个都城即南亳,在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史记·殷本纪》:“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曰:“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B24《水经注》曰:“睢水又东迳高乡亭北,又东迳亳城北,南亳也,即汤所都矣。”B25《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B26

商代有三个亳都,分别是南亳、北亳和西亳,以南亳最早。《尚书·立政》:“三亳、阪尹。”B27孔颖达疏引皇甫谧曰:“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王国维在《说亳》一文中引《括地志》认为,“汤始居南亳谷熟,后居西亳偃师”。B28

由葛伯国位于商丘宁陵县,可证汤都南亳在商丘。《孟子·滕文公下》载: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B29夏朝封葛天氏的后裔葛伯为君,建都于葛城,为葛伯国。葛伯国位于殷商之西,成汤以葛伯杀死送饭的儿童为借口,出兵灭了葛,取得了覆灭夏王朝的第一个胜利。今商丘市宁陵县石桥乡葛伯村西北50米处有葛城遗址,就是古葛伯国的都城所在。

早在晋代,大学问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就对亳地在商丘进行了精密考证:“学者咸以亳在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西二十里有尸乡亭是也。谧考之事实。失其正也。孟子称,汤居亳,与葛为邻。案《地理志》: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是也。汤地七十里耳,葛伯不祀,汤使亳众为之耕,有童子饷食,葛伯夺而杀之。”古文《仲虺之诰》曰:“‘汤征自葛始。计宁陵去偃师八百里,而使亳众为耕,童子饷食,非其理也。今梁国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之地,北亳在蒙地,非偃师也。”B30

3.西周宋国是殷商文化的余绪

西周初期,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以奉殷祀。《史记·殷本纪》载:“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B31《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在平定了管叔、蔡叔与武庚的叛乱之后:“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B32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自西周初年(前1039)微子启被周公封于宋,到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三国灭宋,宋国共传26世、34君、754年。春秋时期,宋襄公一度成为诸侯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B33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贤皆出于宋国,商丘由此成为中华元典文化的核心区域。

4.众多学者持殷商起源于豫东商丘鲁西南的观点

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根据考古发现,把寻找商朝早期文化源头的目光投向商丘一带:“商丘地区所出土的爵,诱人地表明了该地区商朝早期遗存的存在。而且,考虑到商文化的许多重要文化成分来源于东部沿海地区,我们有理由期待着豫东的商丘一带、鲁西南及皖北地区,在我们将来寻找商朝早期文化源头时发挥最重要的作用。”B34持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的学者颇众,他们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立论,皆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說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说商》和《说亳》中详细论证了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B35。吴秉楠、高平认为青堌堆很可能与先商文化有关。B36徐中舒认为“商民族出于东方”B37。李仰松认为商丘地区的王油坊类型可能是先商文化B38。张光直也支持东来说的观点B39。孙飞认为商汤前期所居的亳是在今河南商丘南,即所谓南亳。B40郑伯昂指出:“商族发源于居住在今山东滕县一带的史前东夷人之中,最初主要活动在今豫东、鲁西南一带。”B41“商族起源于山东滕县一带。豫东、鲁西南一带发现的王油坊类型是先商文化的主支。”B42王玉哲认为商族起源问题以东方说为最合理B43。孙明指出:“以商丘一带为中心,活动着一支子姓部落,他们长期居住的丘、邑或村落,就称为‘商或‘丘商,这支部落的人们就称为商人或商族。”B44杨亚长认为:“先商族的发祥地在今鲁西南地区,后来逐渐向西发展而主要聚居于豫东商丘一带。”B45贾文彪认为:“商族起源于豫东地区更加可信。”B46

二、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卜辞有证

商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地名,在甲骨文中频繁出现,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商”“丘商”“大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

以商为地名的卜辞很多,有“自商”“在商”“于商”“入商”“入于商”“至于商”“告商”“呼商”“兹商”等。

(1)辛酉卜,尹贞,王步自商,无灾。(《甲骨文合集》24228)

(2)癸卯王卜,贞,旬无灾,在十月又一,王征人方,在商。(《英国所藏甲骨集》2524)

(3)贞,余于商疾。(《甲骨文合集》21375)

(4)癸亥卜,王其入商,惟乙丑王弗悔,引吉。(《甲骨文合集》27767)

(5)戊寅卜,争贞,王于生七月,入于商。(《甲骨文合集》1666)

(6)贞,不至于商,五月。(《甲骨文合集》7818)

(7)辛未,贞,夕告商于祖乙。(《小屯南地甲骨》4049)

(8)贞,无呼商取逆。(《甲骨文合集》7058)

(9)庚申卜,出贞,今岁秋不至兹商,二月。(《甲骨文合集》24225)

(10)丁巳卜,贞,王令并伐商。(《甲骨文合集》33065)

卜辞中还有“丘商”“大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的地名。

(11)甲午卜,燎于丘商。(《甲骨文合集》7838)

(12)于……大商。(《甲骨文合集》28103)

(13)戊寅卜,王贞,受中商年。十月。(《甲骨文合集》20650)

(14)己酉王卜,贞,余征三封方,惟令邑弗悔,不无……在大邑商,王占曰:大吉,在九月遘上甲……五牛。(《甲骨文合集》36530)

(15)壬戌卜,贞,在天邑商公宫衣,兹夕无祸,宁。(《英国所藏甲骨集》2529)

甲骨文中含有地名“亳”的辞例。

(16)贞,呼取亳,宁。(《甲骨文合集》7061正)

(17)戊子卜,其有岁于亳土,三小牢。(《甲骨文合集》28109)

(18)癸丑,王卜,贞,旬无祸,在十一月又一,王征人方,在亳。(《英国所藏甲骨集》2524)

董作宾在《殷历谱·闰谱》中认为:“大邑商亦即今之商丘,盖其地为殷之古都,先王之宗庙在焉。故于征人方之始,先至于商而行告庙之礼也。旧说皆以为大邑商为今之殷墟(安阳),误。”B47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认为:“商——今商丘附近;大邑商——今沁阳附近;天邑商——朝歌之商邑;中商——可能在今安阳。”B48钟柏生在《殷商卜辞地理论丛》中认为丘商、大邑商、天邑商在今商丘,而中商指今安阳之殷墟。B49日本岛邦男博士所著《殷墟卜辞研究》认为,在甲骨文中“安阳被称为‘兹邑,商丘被称为‘商、‘丘商、‘大商、‘中商、‘大邑商。‘南亳被称为‘亳”B50。诸位甲骨学大家均把卜辞中“商”的地望指向于今之商丘,尤以岛邦男的观点最为彻底,我们赞同岛邦男的观点。因此可以认为商族在商汤立国之前主要活动于商丘一带,商丘是商族的祖居地、发祥地。

三、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古迹有存

在殷商立国之前的先商时期,商族主要活动于商丘一带,曾五次迁都于商丘,其后宋国在商丘延续了754年,在商丘留下了一批商人先祖先贤以及殷商直系后裔宋国的名胜古迹。

商族是帝喾的后裔,今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有帝喾陵。《归德府志》载:“帝喾陵,在府城南高辛里。帝所都之地。帝尝都亳,故葬此。”B51现存元代《帝喾庙碑》记述:“睢阳(商丘城)南四十五里有冈阜,实古高辛之墟,上有古城,城北有古丘,丘之阳有帝喾之祠。”文献记载帝喾因居于高辛而名高辛氏,虽然帝喾陵非止一处,但与高辛地名相关联者,只有商丘。

商丘的地名来源于阏伯台,而阏伯即为殷商的先祖契。阏伯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约1.5千米处,民间又称“火神台”“火星台”,帝尧的火正阏伯在此建台观察天文星辰,所以这里也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台。阏伯去世后葬于台下,因阏伯封商,故阏伯台又名“商丘”,这也是“商丘”地名的由来。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陵墓”条下载:“阏伯墓,即商丘也,世传阏伯葬此。”B52商汤建都于亳,商汤伐葛开始“商汤革命”,从商丘出发灭夏,从此开创了“三代文明”中的殷商文明。今城西南部,是商朝的第一座都城。伊尹墓位于今商丘市虞城县店集乡魏堌堆村,伊尹是商汤的股肱之臣,是商代的开国功臣,死后葬于南亳。桑堌祷雨台位于夏邑县桑堌乡。《淮南子·主术训》说:“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B53此后,殷商及其后裔宋国将之奉为圣地,立神祀之,“相奉商林”。葛城遗址位于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村西北50米处,是夏代葛伯国的都城。童饷堌堆位于宁陵县城关镇东南1公里,清宣统三年《续修宁陵县志》卷二载:“童餉堌堆在县南二里,又名童相。砖包,高丈余,宽四丈余,今上祀大士。”B54是《孟子》所载成汤灭葛伯国的明证。

商丘是宋国的都城所在。宋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是代表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殷商后裔大国,境内先后发生过沙随会盟、葵丘会盟、弭兵会议等重大事件。今商丘存有宋微子祠、宋国故城、三凌台、葵丘会盟台、文雅台等。微子是两周宋国的开国君主,微子墓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2.5千米的青岗寺。宋国故城遗址位于今商丘古城下,由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领衔的中美考古队于20世纪90年代发现。三凌台位于商丘市区西11千米的宋大庄北侧,为周代宋国三位国君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的陵墓。葵丘会盟台位于商丘民权县林七乡,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51年会盟诸侯的地方,是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的标志。文雅台位于商丘古城东南1千米处,是为纪念孔子由鲁适宋、习礼讲学而建,“过宋伐檀”“微服过宋”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四、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考古有据

历史上黄河曾流经商丘地区700余年,由于多年的泛滥,形成十分深厚的黄土堆积,所以商丘的商代文化遗存往往埋藏在地下很深之处,难以被发现和发掘。然而历代考古工作者还是对商丘的先商文化、殷商文化以及宋国文化进行了不懈的调查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商丘商文化遗存的集中调查和挖掘主要有五次。

第一次是1936年李景聃以寻找先商文化和南亳为目的对豫东地区的考古调查。李景聃说:“在河南东部与江苏山东接界的地方,有一县名商丘。单就这个名词说,已经够吸引人们的注意,这里靠旧黄河,很有可能是商代发祥之地。”“那么,殷墟的前身在商丘一带很有找着的希望。因为上边所述的原因,傅(傅斯年)、李(李济)、梁(梁思永)、董(董作宾)、郭(郭宝钧)诸先生在决定河南古迹研究会二十五年下半年的工作的时候,就指定豫东商丘一带的调查。”B55

第二次是1976年至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二队在河南省市文物部门的配合下的调查发掘。第一次在商丘进行大规模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在商丘发现包含商文化遗存的遗址30余处,例如王油坊、黑堌堆、坞墙、孟庄、周龙岗和吴刚等遗址。B56

第三次是1988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夏邑清凉山遗址进行的发掘。B57

第四次是中美联合考古队的调查和发掘。从1989年起十余年间,在美籍华人、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努力下,成立了历史上第一支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地区进行持续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试图发现先商和早商文化遗存,因为黄河泛滥造成商丘复杂的考古环境,这次考古调查没有实现预想的目标,但是发现了东周时代的宋国故城,找到了商丘殷商文化的线索,意义重大。此次调查在虞城县、睢阳区、柘城县先后发现了马庄、潘庙、山台寺等遗址。B58

第五次是郑州大学对商丘商文化遗址的系列调查发掘。2002年11月至12月,郑州大学考古系对商丘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进行了考古调查或试掘,调查的24处新石器至夏商时期遗址中包含先商文化遗存5处,早商文化遗存6处。又于2006年春、2007年秋,对柘城县、民权县、睢县的商文化遗存进行了调查和试掘。B59

前后五次比较集中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时代和先商时期大致相当的永城造律台、黑堌堆、王油坊,柘城山台寺、孟庄,夏邑清凉山,民权牛牧岗等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特别是造律台遗址和王油坊遗址,由于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发掘,文化面貌比较明细,被称为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或王油坊类型,被视为先商文化的考古遗存。而柘城山台寺遗址所发现的“九牛祭祀坑”和孟庄遗址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也十分重要。

五、结语

通过以上多方面论证,我们认为商汤灭夏前商族主要活动于商丘地区,商丘是殷商文化的发祥地。从商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到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商文化在商丘前后延续了一千余年,奠定了商丘区域文化的根基。商丘历史上虽位于黄泛区,但仍发现不少先商文化遗存。相信随着未来更多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加充分的证据对殷商文化起源于豫东商丘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注釋

①B13B24B31B32B3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91—92、91、93、109、1518、1621—1632页。

②关于邹衡的论述,详见《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83—218页。

③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41、157页。

④李民:《关于商族的起源》,《郑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⑤⑥B15B16B28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第452、516—522、516—517、515—516、519页。

⑦B37徐中舒:《殷商史中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⑧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

⑨B43王玉哲:《商族的来源地望试探》,《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⑩郑伯昂:《先商文化及其渊源与发展新探》,《商丘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第2期;《论红山文化非商先文化——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商榷》,《商丘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7年第1期。

B11干志耿、李殿福、陈连开:《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

B12金景芳:《商文化起源于我国东北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B14B26李泰等:《括地志辑校》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155页。

B17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77页。

B18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七,中华书局,1983年,第182页。

B19B51商丘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归德府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910页。

B20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5页。

B21《诗经》,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04页。

B22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书局,2011年,第292页。

B23左丘明:《左传》,岳麓书社,1988年,第322页。

B25郦道元:《水经注》,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84页。

B27《尚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45页。

B29杨伯峻译注:《孟子》,中华书局,2012年,第157页。

B30徐宗元辑:《帝王世纪辑存》,中华书局,1964年,第66页。

B34张光直:《中国古代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

B35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

B36吴秉楠、高平:《对姚官庄与青堌堆两类型遗存的分析》,《考古》1978年第6期。

B38李仰松:《从河南龙山文化的几个类型谈夏文化的若干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中国考古学会编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B39张光直:《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张光直:《商城与商王朝的起源及其早期文化》,《中国考古学论文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张光直:《早商、夏和商人起源问题》,《商文明》,三联书店,2019年。

B40孙飞:《论南亳与西亳》,《文物》1980年第8期。

B41郑伯昂:《先商文化及其渊源与发展新探》,《商丘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第2期。

B42郑伯昂:《论红山文化非商先文化——商先起于幽燕说商榷》,《商丘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7年第1期。

B44孙明:《先商文化与商丘的起源》,《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B45杨亚长:《试论商族起源与先商文化》,《北方文化》1988年第2期。

B46贾文彪:《商族起源刍议》,《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

B47董作宾:《殷历谱》下册,中国书店,1981年,第235页。

B48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258页。

B49宋镇豪、段志洪主编:《甲骨文献集成·方国地理》第2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40页。

B50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93页。

B52河南省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商丘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5页。

B53杨有礼注说:《淮南子》,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33页。

B54河南省宁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陵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B55李景聃:《豫东商丘永城调查及造律台黑堌堆曹桥三处小发掘》,《考古学报》1947年第2期。

B56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1977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概况》,《考古》1978年第1期;赵芝荃、王子超、缪雅娟:《1977年豫东考古纪要》,《考古》1981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柘城孟庄商代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商丘县坞墙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2期。

B57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河南夏邑清凉山遗址1988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11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丘地区文管会:《河南夏邑清凉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B58张长寿、张光直:《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豫东考古报告——“中国商丘地区早商文明探索”野外勘查与发掘》,科学出版社,2017年。

B59靳松安、朱光华、张家强:《豫东商丘地区考古调查简报》,《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商丘市文物局、民权县文化局:《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第2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民权牛牧岗与豫东考古》,科学出版社,2013年。

责任编辑:何 参

猜你喜欢

商丘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