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主要本质特征及当代弘扬

2021-07-29李太淼

中州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

李太淼

摘 要:精神是伴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发展、传承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内容极其丰富的伟大革命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主要本质特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与时代特点相合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精神情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这些精神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伟大革命精神。

关键词:精神;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6-0001-07

精神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功能作用。精神是伴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发展、传承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内容极其丰富的伟大革命精神(也可称为红色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革命精神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升华,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类精神中的瑰宝。伟大的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新时期社会实践的动力之源。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近些年来,人们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形成的一些各具特色的革命精神的内涵特征研究甚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具有深厚的精髓要义,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有相适相融的共性,有一以贯之的价值内核,是理论与实践、个体与整体、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①本文着重从宏观的、整体的视角,从学理层面研究分析精神对社会实践的功能作用,归纳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谱系的主要本质特征,阐释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时应该把握的主要着力点。

一、充分认识精神的社会功能作用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主要包括人的思想、理想、理念、信仰、信念、信心、决心、意志、道德、情操、情怀、情感、胆魄、勇气、毅力、谋略、智慧等精神要素。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发挥了巨大功能作用。

1.精神内嵌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人是有目的的、能动的社会实践主体。人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具有思想、意识的高级动物,因而,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作用,对作为个体的人而言是如此,对作为由人组成的社会而言也是如此。在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中,需要理想追求,需要目标设定,需要斗争和奋斗。因而,自古以来,人类就形成并传承着追求理想、努力奋斗等各种各样的精神。伟大的中華民族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并传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为主要特征的伟大民族精神。毛泽东曾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的论断,辩证地说明了精神的形成及其对实践的作用,而且特别强调,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精神的作用。他曾指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扬这些精神。”②习近平对精神的作用更是多有论述,而且特别强调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要高度重视和发挥精神的作用。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③

2.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某种具体形态革命精神形成的过程,也是诸种革命精神要素同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人物、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相结合并发挥作用的过程,而且在形成之后还将持续发挥作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一些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志士,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怀着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怀着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以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推选出自己的代表,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精神之基、精神之本。”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独立、谋富强的初心使命,确立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革命实践结合的产物,也是民族精神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一定时空节点上的集中反映和传承升华。党的成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给无数追求进步的社会青年和人民群众投身革命事业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精神的指引下、感召下、影响下,无数热血青年参加党组织,无数革命群众参加工会农会,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之中。即使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之际,面对敌人的枪口、屠刀、绞刑架,无数怀抱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也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充分展现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意志。夏明翰烈士留下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誓言,就是这种革命精神的典型写照。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续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并在革命实践中又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革命精神形态。党领导的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凭着对建设新社会的理想、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铸就了井冈山精神。在中央苏区根据地建设中,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坚定信念、求真务实、艰苦奋斗、致力建设新社会,铸就了苏区精神。在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历程中,共产党人和广大红军指战员抱着救国救民的崇高革命理想,发扬不怕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终于走完了长征路,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铸就了长征精神的历史丰碑。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是一次革命精神、革命意志的远征。长征精神形成的过程,正是理想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要素同特定的時空条件下红军长征相结合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高举抗日大旗,第二次与国民党合作,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领导和推动全民抗战,积极投身到抗战前线。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下形成并发挥强大作用的。在抗战时期,革命精神结合着具体的时空条件和革命实践活动内容继续发挥作用,并最终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形态多样的革命精神,诸如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白求恩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杨靖宇精神等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革命精神,革命精神继续在各种具体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形态多样的革命精神,诸如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发扬革命精神。革命精神要素继续作用于这一时期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举如抗美援朝、垦荒造田、建设国家工业体系、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国防建设等,从而铸就了一些具有时空特点、历史特点的革命精神。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⑤。比如,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广大工农群众、解放军战士、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等革命精神,产生了大量动人事迹,涌现出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焦裕禄精神、谷文昌精神,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在新时期的新社会实践活动中,铸就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形态,诸如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战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战役中,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举国行动、上下同心、攻坚克难、共克时艰,铸就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伟大的抗疫精神。

二、百年革命精神的主要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革命精神,具体形态多种多样,涵盖内容方方面面。从时间的角度看,革命精神历经百年,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密切相关。从空间的角度看,革命精神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包括在不同地方形成的革命精神,不少革命精神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空间标识。从实践主体发挥作用的角度看,有以党和国家为实践主体的精神,有以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和部分群体为实践主体的精神,有以个人为实践主体的精神。从精神作用所涉及的社会领域看,革命精神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方面。革命精神的“具体形态随着革命—建设—改革的时间延续和地域、人物、事件的空间延续,体现着时代转换和个性特征,拓展了革命精神的整体谱系与每个时段或每个个体的具体内涵”⑥。然而,百年革命精神尽管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其中有着一些共同的、相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这些本质特征可以说是百年革命精神的精髓要义,也可看作是主要红色基因和主要精神血脉。这些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理想信念是革命精神之“魂”,是贯穿革命精神谱系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优势”⑦,是各个历史时期无数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焕发革命精神、革命意志的精神之源。在革命精神谱系中,理想信念发挥着“底色”“基础”性的作用。诸多具体形态的革命精神都彰显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理想和坚定信念信心。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就是在这种理想信念的作用下走上革命道路的,无数革命先烈就是抱着这种理想信念而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在理想信念的作用下,红军才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也无不内含着理想信念的精神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革命精神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影响下、推动下形成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因此,热爱党、拥护党,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对党的信仰信念信心和情感,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支持、拥护,也构成了革命精神的重要元素,成为革命精神的重要本质特征。无数共产党人自入党的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了党的事业,坚定理想信念,发誓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永不叛党。革命战士、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追随共产党闹革命、搞建设,是因为他们对党无限信任。

2.与时代特点相合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是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承继了这种基因并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极大彰显。爱国主义精神是伟大革命精神的又一个重要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次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主张国家独立、民族团结,谋求国家富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主张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其中包含着爱国救国建国的博大情怀,是对爱国主义的极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文化基因也深深根植于广大民众的精神和情感之中。革命精神正是结合时代需要继承和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才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并产生巨大影响。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无数共产党人、革命战士、人民群众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付出的流血牺牲、所做出的无私奉献,感天动地。毫无疑问,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诸多革命精神中,都内含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元素,特别是在反抗侵略、保家卫国、建设国家大型工程、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维护国家安全等实践活动中,爱国主义更是得到了极大张扬。

3.热爱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精神情怀

热爱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精神情怀是革命精神的内核、本质,是各种具体形态革命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动力之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都包含着热爱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高尚精神情怀。无数共产党人怀着爱民、为民的“大爱”之心,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甚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革命伟人、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中都包含着这种“大爱”情怀。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为了推进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密切联系群众,从而迸发出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改天换地的强大精神力量。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南水北调精神、各种各样的抗灾抢险精神等,无不彰显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精神实质。

4.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进行了传承和升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构成了革命精神的又一个本质特征。正是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革命根据地得以不断建立并不断巩固扩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初步建立起国家的工业体系,并成功研制了氢弹、原子弹,发射了人造卫星;正是在这种精神作用下,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继续拼搏奋斗、攻坚克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历史。在百年奋斗历史中所形成的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革命精神中,都内含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5.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精神

要实现理想就需要奋斗,要奋斗就需要牺牲和奉献精神,这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年代,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作用占有更加特别重要的位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入党的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了党和革命事业,他们身上所彰显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令世人景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浴血奋战,付出了极大牺牲,无数革命志士向死而生,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⑧从1921年到1949年,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⑨在号称“将军县”的河南新县,新中国成立之初有10万人,而革命时期被敌人杀害的干部群众就有5.5万人。⑩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B11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牺牲和奉献精神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抗美援朝、反击越南自卫反击战等保家卫国战争中,在参加国际维和和反恐活动中,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在抗灾抢险、脱贫攻坚过程中,依然有不少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此外,各行各业也涌现出众多甘于奉献的英雄劳模。从1950年至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16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008人次。这些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B12。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牺牲和奉献精神正是英雄主义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精神底色。正是在這种精神的作用下,在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英雄辈出,劳模辈出。正是这种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使中华民族挺起了精神的脊梁。

6.团结协作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贯穿着团结协作精神。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党内团结、军队团结、军民团结,使我们党以及党领导的红军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我们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再次与国民党合作,团结各民主党派,团结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大力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兴建了各种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应对了各种自然灾害。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一直传承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始终张扬着团结协作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外交方针,注意加强同各友好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近些年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我们党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主张,不断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团结合作,为应对和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气候、环境、安全等问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7.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一个不能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彪炳于世的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承继了中华民族的这一光荣传统并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把这种精神用之于实践,不断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民族创新精神的一次集中升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身就集中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要领导人民创新社会制度、改天换地的伟大创新精神。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与具体的革命、建设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精神、从实际出发精神、改革精神、开放精神、科学精神、自我革命精神。正是因为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使我们党能在面临挫折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能在面对错误时及时修正错误,能在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迎来了百年辉煌。百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诸多形态的革命精神都包含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本质。

以上七种精神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民情怀主要反映着社会实践主体的价值追求、奋斗目标,是革命精神之源;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精神主要反映着社会实践主体为实现价值追求、奋斗目标而必须具有的意志、胆魄、勇气、毅力等方面的精神素质;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精神主要反映着社会实践主体为实现价值追求、奋斗目标而必须具有的方法、智慧、谋略等方面的精神素质。

三、新时期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的主要本质特征,也可以说是革命精神的主要红色基因和精神血脉。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处于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征程中,我们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新风险新挑战,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在前进道路上攻坚克难,不懈奋斗。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理念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针对时下个别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理想信念动摇和丧失等问题,必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要坚定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否定党的历史贡献、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反对马克思主义、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的社会思潮,坚决抵制和打破西方敌对势力在中国进行“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图谋。

2.大力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问题也面临诸多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新的国际社会格局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为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大力弘扬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具有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同“台独”“港独”“疆独”“藏独”势力作坚决斗争;坚决反对国际政治中的霸权主义行为;坚决反对一切外来势力对我国内政的干涉和挑衅。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自觉践行者。

3.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面临的“四大风险”“四大考验”更加突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我们党继续发扬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越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牢记初心使命。我们必须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时,要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建设的根本价值遵循。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各自的岗位工作中充分践行宗旨意识。

4.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干事创业

事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时下,有的党员干部享受思想严重,不想吃苦干事,贪图名利享受;有的不思进取,为官不为,庸政懒政;有的回避矛盾、躲避困难,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这更加说明在新时期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艰苦奋斗,玉汝于成。新时期新征程,我们面临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形势任务、新的矛盾困难,这都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实际行动实际业绩奋力推进强国之梦早日实现。

5.大力弘扬牺牲和奉献精神,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奉献意识

新时期,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和西方文化渗透所带来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冲击影响,面对利益结构多样化、社会结构多样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冲击影响,面对个别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弘扬牺牲和奉献精神,进一步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得失观、奉献观。在权力面前,要秉公用权,恪尽职守,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主动作为;在利益面前,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公私分明,不斤斤計较个人利益得失;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要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关键时刻敢于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牺牲自己。要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风尚;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爱岗敬业、勤业精业的风尚。

6.大力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共同奋进的合力

团结就是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要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加强团结,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奋斗。要加强党内团结,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不断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不断提升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号召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团结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要加强各民族、各地区、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团结协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合力。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7.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开创新局面

要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必须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从宏观层面讲,党要继续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项领域的改革,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与此同时,党还要不断深化自身的改革。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要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从微观层面讲,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创新思维、科学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要通过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总之,要通过改革、开放、创新,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注释

①栾淳钰:《专家学者研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光明日报》2021年4月28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7—368页。

③《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1页。

④⑤⑧B1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15、155、33、108页。

⑥张平、孙倩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演进与发展》,《中州学刊》2018年第9期。

⑦林建华:《学史崇德 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光明日报》2021年5月7日。

⑨刘军汉:《追忆,为了更好地向前》,《河南日报》2021年4月2日。

⑩辛世俊:《传承红色精神 赓续百年征程》,《河南日报》2021年4月2日。

B12《禮赞劳动 褒扬模范》,《人民日报》2021年5月1日。

责任编辑:文 武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