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过程及感悟

2021-07-29徐丽蓉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双龙洞庐山景色

徐丽蓉

在一次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笔者执教的一堂语文研究课,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新教材四下)的第一课时,现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及感悟整理如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祖国山川秀美,东西南北中,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这是厦门的鼓浪屿(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迷人的景色,老师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是江西的庐山(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迷人的景色,大家能像老师一样,也会想起什么诗句吗?

生1:看到庐山这迷人的景色,我想起了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2:看到庐山这迷人的景色,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生3:看到庐山这迷人的景色,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中的诗句:“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生4:看到庐山这迷人的景色,我想起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庐山诗》中的诗句:“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

课前谈话中,借助课件出示画面,引导学生一边欣赏鼓浪屿和庐山迷人的景色,一边运用已积累的诗句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回顾预习,导入新课

1.投影显示双龙洞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介绍游记(旅行见闻和感受的记叙文)(板书:游记),点明“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体裁特点。

3.回顾课前预习,学生交流叶老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4.小结: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已经知道了叶老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也就是游程(板书:游程)。那么叶老所到之处,听到了什么呢?看到了什么呢?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跟随叶老潇洒走一回吧!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感悟“双龙洞”的得名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课件出示词语:“盘曲、明艳、空兀、森郁、昏暗、挤压、稍微、名目、蜿蜒、上源、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结合课文内容并查字典解释词语。(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进行词语解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3.投影出示文中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学生边朗读投影的句子,边感悟“双龙洞”的得名。

四、精读课文,体会表达技巧,感悟“孔隙”的特点

(一)寻找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见闻感受

1.引领学生讨论: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游览双龙洞的?(第4—7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课文第4—7自然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点?最让人好奇、最让人难忘的是哪个景点?学生边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思考。

3.学生回答思考题,老师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并把“孔隙”两字用色笔圈起来。

(二)感悟“孔隙”的主要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

1.指名读课文第5自然段,大家边听边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孔隙”的。

2.先引导学生理解“孔隙”的词义,再课件显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板书:窄小)。

3.学生用心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相关的句子,重点品析、感受、领悟“挤压”一词,深入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孔隙”窄小的。

4.投影出示文中的句群①:“虽说是孔隙……是这样小的小船。”引领学生讨论:句群①中作者具体描写孔隙的窄小,依据是什么?(是常见的事物)

5.投影出示文中的句群②:“眼前昏暗了……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引领学生讨论:句群②中作者具体描写孔隙的窄小,依据是什么?(是游览的感受)

6.情境之中体会:如果你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的感觉怎样?

7.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在小船里……眼前昏暗了……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8.小结:叶老在文中没有直接讲孔隙的窄小,而是依据常见的事物和游览的感受,具体描写孔隙的窄小,让读者身临其境。

五、纵观全文,讨论课文分段,概括每段的大意

1.引导学生按游程给课文分段。(课文可分为六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3自然段;第三段,第4自然段;第四段,第5自然段;第五段,第6、7自然段;第六段,第8自然段)

2.引导学生按段落概括段意。(第一段:游双龙洞的时间;第二段: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双龙洞外洞的情景;第四段:双龙洞孔隙的情景;第五段:双龙洞内洞的情景;第六段:乘船出双龙洞)

六、结课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感情。

【教学感悟】

本课是《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用常见的事物和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因此,应根据课文的特色,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具体需做到下列“四抓”。

一、抓游程,让学生找到课文的主干

通常情况下,游记中作者的游程和课文的主干是吻合的。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作者的游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找到课文的主干: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只有让学生找到课文的主干,才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抓特点,让学生饱览双龙洞美景

双龙洞每一处的景点,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路上”的特点,主要是花之艳丽和山水之美;“外洞”的特点,主要是高大而宽敞;“孔隙”的特点,主要是“窄、低、小”;“内洞”的特点,主要是“黑、奇、大”。教学中,应该牢牢抓住景点的特点,借助课件和投影,显示景点画面,这样既生动又直观,让学生饱览双龙洞的美景。

三、抓重点,让学生品析课文的精妙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品析课文的精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要旨。在感悟“孔隙”的主要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时,应该稳稳抓住“挤压”一词。通过课件演示、投影显示、句群欣赏、情境体会,品析、感受、领悟课文的精妙,从而感受双龙洞的奇妙,进而感受叶老用“挤压”一词把静止不动的岩石写活了。

四、抓朗读,让学生读出课文的韵味

在引领学生饱览双龙洞每一处的景点时,应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句群,让学生读出课文的韵味。如,在“路上”,要让学生把景色的美丽读出来;在“外洞”,要让学生把非凡的气势读出来;在“孔隙”,要让学生把对孔隙的好奇读出来;在“内洞”,要让学生把景物的神奇读出来。显而易见,课文的韵味,是学生朗读出来的,而不是老师讲解出来的,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平江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双龙洞庐山景色
《海那边的景色》
咦,春天!
游金华双龙洞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做一次庐山客
毛泽东登庐山
随着脚步看风景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