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为径 享阅读之旅
2021-07-29陈茜
陈茜
宋代的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可见,学会生疑答疑是学生的一种必要学习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小培养他们生疑答疑的兴趣和能力呢?下面我就部编版四上语文教材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一、生疑——阅读之始
学贵有疑,疑是为学之始。有疑才有动力去答疑,想方设法,查阅资料,努力思考,亲自实践,不遗余力。这就是学习的过程,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1.阅读思考生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才能激发兴趣,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思则生疑,疑则复思。这是一个互相作用、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深入阅读,灵活思考,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四上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在初读了课文之后,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豆荚说,它们如果老是这样坐下去,会变得僵硬?有的学生问:第五粒豌豆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旧板子上,青苔把它裹起来,为什么它觉得成了一个囚犯?这些问题其实都相对比较简单。我让学生再读故事,结合内容想一想,还有哪些内容你是不理解的,有疑问的,对你来说有难度的。学生继续深读,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女孩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为什么小女孩觉得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这一连串的疑问和刚才的问题相比,更有深度,更有思考的价值。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与思考的结合催生了疑问的产生,而这些疑问的解决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多种角度质疑。疑问是深度阅读的产物,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但有些学生在起步阅读的时候,虽有疑问却不知如何提出,或者说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问。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提问,学会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的方法、文章给予我们的启发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
在学习四上的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时,我就指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来提问。围绕文章内容提问:呼风唤雨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人类居住的星球说成是“地球村”?根据文章写法的提问:课文第二小节为什么要用设问的方法开始?课文引用了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想要起到什么作用?结合文章的启示提问: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学生的提问从不同角度,引发了大家的进一步思考,这或许就是阅读的本义所在。
二、答疑——阅读之深
提问是一种能力,是思考的结果。既然提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去解决问题,让学习走向更深处。答疑,是各种观点、想法的汇聚,是师生思维结果的碰撞,去伪存真,层层深入,让智慧的火花在答疑释问中交织闪亮。
1.细读文本解疑。学生的提问,根据问题本身的难易程度、提问角度,可以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的问题浅显易懂,从文本中就能直接找到答案。那就需要学生细读文章,联系上下文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或者通过查找工具书、阅读资料来解决。
围绕《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超声波?其实这个问题在文中的第七小节中有叙述,只不过需要学生从句子中提炼一下而已。有的学生这样概括:超声波是蝙蝠从嘴里发出的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够反射回来。如果有的学生觉得这种回答还不能让人满意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建议学生查一下资料,就能得到答案。
2.师生讨论答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不能直接从文字中找到答案,而需要对文章进行透彻的理解,进行深层次的体会。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各种看法中区别比较,找到自己认为最合理的解释。
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学生曾经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女孩觉得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这个问题比较难以理解。为了引导学生,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节日的?第二个问题:这一天,小女孩做了什么?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这样的一天对她来说就是节日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让问题的探讨走向深入。然而,我觉得还可以更深入地鉆研下去,于是抛出了第四个问题:仅仅这一天的美好,就是小女孩感觉是过节的全部原因吗?这粒豌豆带给小女孩的还有什么?一双双眨巴的小眼睛从疑惑到慢慢闪现出亮光,安静的教室里叽叽喳喳的声音伴随着举起的小手热闹起来了:是豌豆的顽强的生命力让小女孩看到了希望,是豌豆给了小女孩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这个问题的解答,是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学生们从童话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妙,看到了希望和信心的力量。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学会了提问,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生活。
三、存疑——阅读之续
学会提问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学会答疑也是学习能力的体现。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或者说我们允许在学习过程中留一些疑惑,存一些不解。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也许是一时找不到完美的答案,也许是教师有意留着未解,而它们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持久延续,成为学生下阶段学习的动力。
1.各抒己见可存疑。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对阅读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照顾到学生阅读的独特性,让他们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独特感受,尊重他们,允许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某些提问,如果无法得出相同的答案,也不用强求。这些疑问留着让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去继续探讨解答。
在学习《蝴蝶的家》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有的学生认为蝴蝶的家应该是在大树下、花丛中,因为它们平时就喜欢在这些地方活动;有的学生认为蝴蝶这么弱不禁风,在树叶下、花丛中会被淋湿,这个可能性不大;有的学生认为蝴蝶会住在山洞里,这样更安全……我告诉孩子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不急于一时,在今后的学习或者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继续探求、寻找答案。学生们带着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期待,结束了一课的学习。
2.适度存疑引思考。真理总是在不断的争论中慢慢显现的,疑问也是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得以解答的。适度的存疑不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惑,反而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迈向深度学习,这正是教学所追求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控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生疑答疑,但也要适度存疑,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进一步研究探讨。比如,学习《蟋蟀的住宅》提出的问题:蟋蟀如果利用现成的洞穴来做窝,不是更省事省力吗?这些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讨论。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叩开疑问的大门,让孩子们在答疑解惑中培养学习的兴趣,提升阅读思维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享受阅读的美好境界。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