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GA-QBP的动力电池SOC估计
2021-07-29戴尉阳史晨豪李泽霜
戴尉阳,唐 忠,史晨豪,李泽霜
(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090)
在当前能源与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的形势下,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s,EV)因其高效节能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截至2019 年底,全球EV 保有量已接近800 万辆。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BMS)具有评估充电估计、健康预测、热控制、均衡电量、保护以及优化能耗等功能[1]。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估计是BMS 的重要一环[2]。电池内部较为复杂,呈现出高度的非线性[3],致使SOC不可直接获取,很难针对其充放电系统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只能通过参数联合一定算法间接得到。
常见的SOC估计方法有伦伯格观测器[4]、模糊观测器[5]、电化学法、开路电压法、卡尔曼滤波法[6]和神经网络法等。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传统的人工神经网络可通过增加计算层数大大提高性能[7],已有大量研究通过神经网络进行SOC估计。文献[8]通过优选训练数据,采用BP 神经网络对SOC进行估计;文献[9]通过PSO-BP 算法提高传统BP 神经网络在SOC估计上的精度;文献[10]通过改进模糊神经网络估计SOC,提高了传统模糊神经网络的精度;文献[11]改进的BP-EKF 算法对SOC进行估计,通过BP 与EKF 的结合提高了传统EKF 算法的估计精度。但上述文献在估计精度及收敛速度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文提出一种量子遗传算法(quantum genetic algorithm,QGA)改进的量子BP 神经网络(quantum BP neural network,QBP),在考虑电池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的情况下对EV 动力电池进行SOC估计。首先分析影响SOC估计的参数,确定模型输入参数,然后构建基于QGA-QBP 的SOC估计模型,最后通过MATLAB 仿真验证本模型的有效性。
1 SOC估计模型参数设定
目前,业内还没有较成熟的直接测量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的方法。大多研究采用测量电流、电压、温度等电池参数来估计荷电状态。荷电状态表征与电池容量相关的电池单元中可用的剩余电荷定义为:
式中:Qavailable为电池剩余容量;Qrated为电池额定容量。
实验采样t-1 时刻电池电压和电流的瞬时值,由库仑公式[12]计算相应下一个时刻t的荷电状态:
式中:SOC(t-1)为采样时刻t-1 的荷电状态;SOC(t)为下一个时刻t的荷电预估状态;I(t)为瞬时放电电流;Δt为估计时间步长;QN为电池的标称容量。
在化学意义上,SOC估计是对电池内可参与反应的活性物质的估计,电池中PbSO4累积后无法分解将导致电池老化,使电池的SOH下降,但SOH并不严格随着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增加单调递减,会出现容量回升的情况,即表现为式(2)中QN的下降与回升,从而影响电池SOC的估计。因此要在基于SOH的基础上对SOC进行估计[13],其中以内阻和极化效应反应SOH的方式最为广泛。
本文以INR 1865020R 型锂离子电池为实验对象。电池数据测取过程为:(1)以1C速率的恒定电流将电池充电至4.2 V 的截止电压;(2)以恒定电压充电,直到其充电速率降至0.01C;(3)以恒定的C/20 速率放电,直到电压降至2.5 V。
以1 Hz 的采样频率记录电池瞬时电压和电流值,通过动态压力测试(dynamic stress test,DST)、北京动态压力测试(Beijing dynamic stress test,BDST)、联邦城市驾驶(federal urban driving schedule,FUDS)、美国06 高速公路(US06)四种驾驶方式测试不同温度下的电池。电池初始荷电状态为80%,电池其他规格见表1。
表1 锂离子电池规格
图1 为在25 ℃时,测试样品电池SOC为10%~90%时的内阻,其中,曲线DD、OD、PD 分别为放电时直流内阻、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随SOC的变化曲线,DC、OC、PC 分别为充电时直流内阻、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随SOC的变化曲线。
图1 电池内阻随SOC变化曲线
由图1 可知,电池充放电时,欧姆内阻基本保持不变。充电时,极化内阻随SOC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放电时,极化内阻随SOC的减小而增大。直流内阻为极化内阻与欧姆内阻之和,因此,直流内阻变化趋势与极化内阻是相似的,所以可将直流内阻作为影响电池容量的因素,与电压、电流及温度一同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量。
2 基于QGA-QBP 的SOC 估计模型
2.1 量子神经网络
量子神经网络(quantum neural network,QNN)与经典人工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相同,它利用量子比特量化训练样本并对QNN 参数进行一系列运算。量子神经元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中输入量是多个量子态|xi〉,输出量表示为实数o,量子权值R(θi)为量子旋转门,其酉矩阵可表示为R(θ)=受控非门U(τ)=C[f(τ)],其中f选择Sigmoid函数,受控非门表达式如下:
图2 量子神经元模型
式中:α 为旋转角度;m为[0,1]之间的变量。
为探究量子神经元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内在关系,令:
通过受控非门变换上述结果后,整理可得量子神经元的输出如下:
基于上述量子神经元模型和经典的神经网络结构,建立三层前馈QBP 神经网络如图3 所示。
图3 QBP神经网络模型
图3 中,输入与隐藏神经元是量子态,输出神经元为经典态。输入向量为X=[|x1>|x2>…|xi>…|xn>]T,本文输入向量考虑影响SOC估计值的四个参数,即为电池电压、电流、温度及内阻,隐藏层的输出向量为Y=[|y1>|y2>…|yj>…|ym>]T,最终输出向量为O=[|o1>|o2>…|ok>…|ol>]T,即为SOC估计值,目标输出向量为D=[|d1>|d2>…|dk>…|dl>]T。由于输入样本为实数,故应先将实数匹配转化为量子态。当实数样本向量为X=[x1x2…xi…xn]T时,可得相应的量子输入向量为X=[|x1>|x2>…|xi>…|xn>]T,其中:
则QBP 网络的隐含层向量和输出向量可表示如下:
式中:i=1,2,…,n;j=1,2,…,m;k=1,2…,l;Wjk为隐含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重;g为输出层传递函数。
2.2 QGA-QBP 算法估计模型
对于上述QBP 神经网络,需要更新和调整网络中的参数。将误差函数定义为:
为简化参数调整公式,引入辅助变量Mij、Nij、Mj、Nj,令:
根据BP 算法的原理,可得:
式中:η 是学习率;g'为输出层传递函数导数;f′为Sigmoid 函数的导数。
获得QBP 模型中参数更新规则如下:
传统BP 算法基于梯度下降法的原理,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情况。通过遗传算法解决全局优化问题,能够有效跳出局部最优,找到全局最优点。但是,在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不合适时,遗传算法迭代次数会增加,存在收敛速度慢,过早收敛等缺点。
为克服这些缺点,将量子计算引入遗传算法,使用量子比特进行编码,选择量子旋转门进行遗传操作。与普通遗传算法相比,QGA 算法能够保持种群多样性,并通过使用量子旋转门简化计算,减少运算步骤。将全局搜索QGA 和精确搜索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可以使QBP 神经网络的训练误差最小化,有效避免训练陷入局部最优。
(1)量子编码
在m-量子比特系统中,有2m个量子基态|x1x2…xm>,则该系统由2m个概率振幅决定[14],可表示为:
使用QGA 优化QBP 神经网络的初始m个参数,这些参数即为染色体。在模型中,每个染色体由量子编码如下:
(2)量子旋转门
采用量子旋转门改变量子比特相位,以更新量子位的概率幅,从而达到基因变异的效果,量子旋转角的动态调整策略如表2 所示,其中xi和besti分别为当前染色体的第i位和最佳染色体,f(x)为适应度函数,Δθi是旋转角的大小,αiβi是旋转角的方向θi=s(αi,βi)Δθi。
表2 量子旋转角度的动态调整策略
QGA-QBP 神经网络具体流程如图4 所示。
图4 QGA-QBP神经网络流程图
3 仿真验证
本节通过算例仿真验证所提模型估计精度的有效性,实验采用上文介绍的锂离子电池型号。选取DST 驾驶方式下的9 500 组数据,其中9 000 组作为训练数据,500 组作为测试数据。构造4*9*1 的量子神经网络,设置迭代次数为100 次,学习率为0.05,目标误差为0.000 01,量子遗传算法的最大迭代次数为100 次,种群规模为30,量子位数目为30,以此构建QGA-QBP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实验1 定性分析引入电池内阻参数对SOC估计精度的影响。仿真A 令输入量为电压、电流与温度,不引入内阻参数,输出量为SOC;仿真B 引入内阻参数,输入量为电压、电流、温度与电池内阻,输出量为SOC,仿真结果如图5 所示。无内阻参数的估计均方根误差为1.686 4%,引入内阻参数的估计均方根误差为1.186 8%,引入电池内阻参数后,估计均方根误差减小了0.499 6%,对比分析后可知在引入电池内阻参数后,能够有效提高SOC估计精度。
图5 实验1估计值与估计误差
实验2 将本文所提模型与传统BP 神经网络、GA-BP 神经网络、PSO-BP 神经网络模型相对比,分别测试四种估计模型的有效性。图6 为四种估计模型的SOC估计曲线,图7 为相对误差曲线,表3 列出了四种估计模型的SOC估计均方根差及运算时间。由图6 和图7 可以看出,QGA-QBP 神经网络的SOC估计值与理论SOC值曲线重合度最高。由表3 可知,QGA-QBP 估计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1.186 8%,相比于其他三种估计模型,本文所提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相对减小了68.87%,58.14%,42.20%,同时,在运算时间上,传统的BP 神经网络最快,GA-BP 神经网络与QGA-QBP 神经网络运算时间相差很小,皆明显快于PSO-BP 神经网络。说明本文所提的基于QGA-QBP 神经网络的EVSOC预测模型相比于传统BP、GA-BP 以及PSO-BP 神经网络,在不过多占用计算性能的情况下,能够明显提高SOC估计精度。
图6 四种模型的SOC估计值
图7 四种模型的SOC估计误差
表3 四种模型的均方根差与运算时间
实验3 将本文所提估计模型应用于DST、BDST、FUDS、USO6 四种不同的驾驶方式,分别取四种驾驶方式下的EV 电池数据9 500 组,对EV 电池SOC进行估计,其估计值均方根误差如表4 所示。
表4 四种驾驶方式下的估计均方根误差
由表4 可知,在四种不同的驾驶方式下,均方根误差最小为FUDS 驾驶方式下的1.184 3%,最大为BDST 驾驶方式下的1.215 4%,对EVSOC估计的均方根误差均较低,说明本文所提估计模型在不同驾驶方式下皆有较强的适用性。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QGA-QBP 的EV 动力电池SOC估计模型,引入量子计算,通过量子遗传算法改进量子BP 神经网络,考虑电池SOH进行SOC估计。通过仿真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相比于BP、GA-BP、PSO-BP 神经网络有更高的精确度及普遍适用性,可应用于EV 荷电状态估计。未来可在提高量子遗传算法对初值鲁棒性方面进行探究,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与收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