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麦粒灸治疗偏头痛的远期疗效观察*
2021-07-29蔡慧倩粟胜勇蒋芳杏
蔡慧倩,粟胜勇,蒋芳杏,张 熙,代 琪,黄 梅,林 安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特点,多由过度的紧张焦虑、遗传和内分泌失调等因素诱发[1],常见于中年女性。调查显示[2],本病临床发病率已高达46%,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质量,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限制。现代医学认为[3],本病发病机制主要与颅外血管受到刺激扩张及三叉神经炎性物质释放有关,临床上多采用镇静止痛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对症治疗,此类药物治疗极易引起药物依赖、成瘾和耐药,且具有停药复发、疗效不稳定等缺点[4]。因此,提高本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壮医药线点灸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疗法,因其操作简单、起效迅速,对偏头痛的治疗独具优势,在岭南地区得到广泛运用[5]。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偏头痛的及时效应良好[6-7],但存在远期疗效不稳定的问题。临床观察发现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麦粒灸治疗偏头痛,其远期临床复发率低,症状改善明显。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壮医药线点灸的基础上加载麦粒灸治疗,并与单纯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口服氟桂利嗪两种治疗方法做对比,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远期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课题共选取偏头痛患者90例,所有病例来自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脑病科门诊。运用SPSS 21.0版软件按1∶1∶1比例产生随机号码和组别,将其密闭保存于信封内。根据入组的先后顺序依次拆开对应的信封,并按提示分成西药组、药线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本课题遵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相关规定,患者均知情同意。3组患者在性别的构成及年龄、病程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如表1。
表1 各组偏头痛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患者以自觉一侧头部头痛为主症,表现为胀痛、搏动痛等[8]。其起病较急,易反复发作,常因外感风邪、情志波动和饮食不节等诱发,部分患者可有先兆症状。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的诊断标准[9]。①至少5次发作符合②~④;②未经治疗,头痛持续时间超过4 h;③头痛发作符合搏动性、单侧性、头痛呈中或重度疼痛、进行日常活动可加重头痛程度中的至少2项;④在头痛发作过程中伴随有畏光、畏声、恶心和呕吐中至少1项;⑤不属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偏头痛。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观察期为头痛期;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者;入选前2周未接受过相关偏头痛的治疗;无明显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属于器质性病变的偏头痛类型;②处于妊娠状态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③已知的酗酒或物质依赖者;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患者;⑤不按照相关约定治疗,收集资料不全或无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判断等影响安全性或临床疗效的患者。符合上述其中1项者,即予排除。
2 治疗方案
2.1 西药组
氟桂利嗪胶囊10 mg/粒(杨森制药有限公司,H10930003),2片/次,1次/d。
2.2 药线组
2.2.1 取穴 食魁穴、中魁穴和无魁穴[10](分别位于示指、中指和环指次节关节中点上5分处),此3穴为壮医特定穴,风池穴、太阳穴和率谷穴。
2.2.2 操作方法 术者将直径约为7 mm壮医用药线的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点燃,待药线点燃端火星呈圆珠状,直接将其灸灼在穴位上,火灭即为1壮,3壮/穴,1次/d,10 d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2.3 观察组
采用药线点灸+麦粒灸治疗。①药线点灸同上;②麦粒灸取穴:胆俞、足三里、气海、关元;操作: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在穴位上涂抹少量石蜡油以起固定、粘附作用,取适量艾绒(南阳艾堂馆生产)捏成麦粒大小圆锥体艾炷置于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待艾炷燃烧至患者自觉局部有灼痛感时即可更换艾炷进行下一壮治疗,3壮/穴,1次/d,10 d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分别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后6个月各记录头痛程度的VAS、VRS评分、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及头痛发作次数[11]。
3.1 VAS评分
即以0~10 cm的直线长度代表头痛的严重程度, 数值越大说明头痛程度越大,0为无疼痛, 患者在头痛时根据疼痛的程度标记[2],取0端点与该标记点的距离表示该患者的疼痛得分。
3.2 VRS评分
1~5分分别代表不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和疼痛难忍[13]。
3.3 头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t)
2分即t<0.5 d;4分即0.5 d≤t≤2 d;6分即t>2 d。
3.4 头痛发作次数(f)
以月计算,2分即f≤2次;4分即f≤4次;6分即f≥5次。
3.5 疗效判定
远期临床疗效于治疗后 6个月随访时进行评定,评定标准:临床控制:治疗后6个月期间发病次数为0;显效:临床症状减分≥50% ;有效:20%<临床症状减分≤50%;无效:临床症状减分<2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临床症状评分=VAS评分×头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4]。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
5.1 远期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及药线组均为70.00%,观察组高于西药组及药线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偏头痛患者远期临床疗效比较 [例(%)]
5.2 头痛程度VAS及VR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VAS、VR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优于药线组和西药组(P<0.05),而药线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观察组VAS、V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和药线组的评分均较治疗1个月后升高(P<0.05)。见表3。
表3 各组头痛程度VAS及VRS评分比较
5.3 头痛发作次数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后6个月,头痛次数评分均有下降(P<0.05),且以观察组下降明显(P<0.01);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治疗后6个月西药组和药线组的评分均有所升高(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头痛次数评分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
表4 各组偏头痛患者头痛次数评分比较
5.4 头痛发作持续时间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西药组、药线组和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后6个月,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均下降(P<0.05),且以观察组下降较明显(P<0.01);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治疗后6个月西药组和药线组的评分均有升高(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头痛持续时间评分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各组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持续时间评分比较
6 讨论
偏头痛归属于壮医“邦印”的范畴[15],壮医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机制为体虚,又感风、痧、瘴等毒邪或瘀毒内生,导致龙路、火路受阻,使人体气血失衡,天、地、人三气在人体内不能正常运行而致本病,即“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的理论。基于此,祛瘀补虚、调整脏腑气血平衡是壮医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壮医药线点灸是广泛流传于两广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族疗法,具有温经通痹、通络止痛等功效。壮医药线点灸的温热效应和药效对穴位的刺激,疏通了“三道”“两路”是其能够治疗偏头痛的主要原因。现代研究发现[16-18],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既能调节人体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使血管活性恢复正常,又能改善血液动力学,加快大脑局部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壮医药线点灸对偏头痛治疗的疗效已得到各界的认可,但临床发现其远期疗效不稳定、复发率高,纠其原因是药线点灸对局部经络疏通、祛瘀止痛作用较强,但是对扶正补虚之效力量较弱[19]。
麦粒灸是“中国最古之灸法”[20],属于灸法中最具特色的方法之一,使用时直接将艾绒搓成麦粒状的艾炷置于腧穴皮肤上。除了具有普通艾灸疗法通经活络、温阳散寒的作用外,还具有作用定位精确、渗透力强等特点[21]。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指出:“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起到较强的温补作用。另外,麦粒灸使患者出现一过性的灼痛感,同时能够很快造成血管扩张,因此也具有显著的“通”的特性[22]。综上,麦粒灸具有良好的温阳补气、扶正补虚的作用,可弥补壮医药线点灸补虚之不足,同时又兼具温通的效果,两者相合,既可祛瘀通经又可扶正补虚,切合偏头痛的病机。
基于上述病因病机的论述,本研究综合使用祛瘀通络较强的药线点灸结合麦粒灸疗法温阳补气。①药线点灸治疗:食魁、中魁和天魁穴是壮医治疗偏头痛特定穴,可通络止痛;风池穴、太阳穴和率谷穴为少阳经穴,偏头痛部位归于少阳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药线点灸少阳经穴,可疏通少阳经络,开通三道两路,调整气血平衡;②麦粒灸治疗:清代吴亦鼎《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 火性热而至速, 能消阴翳, 走而不守。”麦粒灸以其火热之性而有温阳补虚之效,而胆俞为背俞穴,是少阳胆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灸之可温补少阳经气,取足三里、气海和关元进行麦粒灸可益气健脾,使元气充盛。故壮医药线点灸与麦粒灸结合,灸法相宜, 祛瘀与补虚相得益彰, 能振奋机体阳气, 促进气血运行, 使瘀络得通、清窍得养, 头痛即止,标本兼治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组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后6个月的VAS、VRS、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持续时间的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优于药线组和西药组,说明3种方法均可以起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而药线结合麦粒灸疗法疗效更优;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观察组VAS、VRS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西药组和药线组的评分均较治疗1个月后升高,提示药线结合麦粒灸可以巩固偏头痛的治疗效果,其远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药线点灸治疗。综上,此疗法在充分利用药线点灸简便廉效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了麦粒灸温阳补虚之效,较好地解决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远期临床疗效欠佳的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