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理论构建
2021-07-29王法涛李博
王法涛 李博
(1.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191;2.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知识获取手段、教育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类型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各个学科开始重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大学体育数字化教学的建设也卓有成效。如何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促使体育教学过程日臻完善,教学效果日趋完美?就要对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工具及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互联网行为的习惯化让这个问题显得更加必要且紧迫。
1、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
1.1、概念界定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之后才开始有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概念和理论。教育家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于1972年首提“教学模式”一词,并对其内涵做了清晰界定:“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我国学者对此概念的研究如下表所示。
表1 教学模式概念界定不同学者研究统计表
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被不断总结后,形成一定的体系,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是连接教学思想、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这样看来,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因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样板。对于某种教学模式,人们应该理解它的核心思想,这样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2)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
把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简称为“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要理解“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这个名词并不难。首先,看它的组成,由“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和“教学模式”复合而成,既拥有教学模式的所有特点,又拥有互联网的新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形成以互联网为工具的教学模式;第二,看它的目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而服务,故可以理解为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的应用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的方法体系。
“模式”常常被人们解释成一种程式化的、固定不变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的集合,但它与体育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即使采用同样的体育教学模式,会因为时间、地点、对象等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教学特点与风格。但每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有其核心思想与应用范围,教者应该把握清楚,合理运用,优化教学,同时,教者应灵活运用,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吐故纳新,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本文通过对理论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认为,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大学体育教学主题,以互联网为重要教学工具,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和理论化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模型。一般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评价标准、实现条件等要素,是联系高校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纽带。
1.2、模式框架
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因素系统,它包含多个构成要素。构建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从哪些方面构建、由哪些要素构成。根据已有关于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比如熊艳(2013)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教学模式由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部分组成。葛冰(2007)认为体育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效果评价五部分。再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特点以及专家访谈结果分析,本研究选择五个要素: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操作程序、教学实现条件、教学效果评价构成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的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体系框架
2、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体系要素分析
2.1、教学指导思想
任何一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指导下提出来的。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指导思想不仅是体育教师授业的思想准则,也是教学过程立德树人必然要求。
首先,根据中国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树立的指导思想和国务院下发的第7号文件,关于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决定,学校体育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必然首要确立以“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这种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三个维度;
其次,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课程的目的是在增强学生体制、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学生健康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大学生对美好体育生活的需求,进而与学校各学科教育相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还要确立以“以学生为中心”、“终身体育”、“潜能开发”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就是尊重并实践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而且要让学生根据个体的学习习惯和认知风格安排学习进度。“终身体育”思想不仅指培养学生一生参与体育的习惯和能力,同时还指培养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学习资源的能力。“潜能开发”思想是指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通过有挑战性的运动技能学习,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应对心态;
最后,依据知识可视化理论,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符合学生了解、认识体育运动的规律,同时也符合教育理论的发展规律,适应教学发展趋势和大学生互联网行为习惯化的现实,该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知识可视化。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还要确立以“教学方法符合实际需要”、“教学手段互联网化”为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符合实际需要”思想是教学方法不仅要符合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需要,还要符合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教学手段互联网化”是体育课程教学中要适时采用互联网支持或推送的教学手段,以满足知识传播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应确立以“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终身体育”、“潜能开发”、“教学方法符合实际需要”、“教学手段互联网化”的教学指导思想。
2.2、教学目标
每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高校体育课程采用“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的目标和教育的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的“体育”目标是指通过课程教学实现身体教育的目标。即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参与运动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能在极具挑战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参与、组织体育运动。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的“体育”目标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运动知识的构建和身心健康的促进,主要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这五个方面得以体现。
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的教育目标是指通过运动这一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通过感知获得教育,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即通过运动的体验,让学生学习如何克服逆境,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在运动环境中的探索、感知,发展学生与自然环境更深刻和谐的关系,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促进长期健身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很容易接受互联网+教学这种模式,高校体育课程借助互联网进行教学,必然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真正喜欢上这项运动,他就会更主动学习和实践,就更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更能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一旦养成,终身体育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2.3、教学操作程序
“学校体育作为促进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它的目的、功能和价值均实现于体育过程中”。任何教学模式都有相应的一套操作程序,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也有符合自己特点的操作程序,其结构是支撑教学模式的基本骨架。
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理论为指导,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和相关文献查阅并深入分析后,把高校体育课程 “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5个步骤:准备资料、自主学习、展示提升、练习巩固、评价反馈,这5个看似简单的步骤都积极围绕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展开,这5个步骤和常规教学模式步骤对比见图2。
图2 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教学操作程序的5个步骤具体如下:
(1)准备资料,这是教师的课前工作,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为了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课前搜索、查询、编制并发送给学生参考的学习资料,目的是用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因此,学习资料的内容要精挑细选,做到呈现方式可视化、内容难度可及化。教学资料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的原创性资料,也可以转发已有的网络教学资料,每一次教学资料的准备都要根据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准备的资料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性,所有资料的选取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水平,保证学生能看明白,并能参照练习,学习资料要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教学资料还要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视频语音俱全,利用微信群、微信公共号、抖音等平台具有通讯的便捷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来满足大学生与时尚同步的心理需求和个性需求,满足学生获取多元信息的需求。在准备资料这一程序步骤中,无论是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素、选取、制作,还是学习资料的传递,都采用了互联网手段,都体现出了互联网辅助教学;
(2)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视频平台互联网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前学习,完成资料中有关的学习内容。在这一程序步骤中,无论是学生要通过线上传递的资料或自己搜索的资源学习,还是线上与同学、老师的互动,都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辅助作用网络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自己在网络教学中的学习进度,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掌握不了的知识,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观看视频等教学资源直到掌握该知识;视频等教学资源可以内嵌形成性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反馈,老师和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习掌握情况;互联网教学网站、网页和多种网络社交工具可以提供学习者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互动,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互联网+教学出现后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角度,使体育课程质量的提高有了新的路径。自主学习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同学间的线上交流或老师课堂讲解解决,不但可以带着问题去上课,还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结论
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如图2所示)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操作程序、教学实现条件、教学效果评价五部分。其中“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必备的构成要素,教学指导思想之一的教学手段互联网化,提出了互联网辅助教学的要求;“教学操作程序、教学实现条件”最能体现出互联网辅助的作用。教学指导思想包括: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终身体育、潜能开发、教学方法符合实际需求、教学手段互联网化;教学目标包括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发展运动专项身体素质、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信息能力、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教学操作程序包括:准备资料、自主学习、展示提升、练习巩固、评价反馈;教学实现条件包括:具有互联网和互联网终端、教师具备基础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应具备一定得自主学习能力、班级人数容量要恰当、教学硬件和软件有保障;教学效果评价包括: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对身体素质的评价、对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的评价、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评价。
对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建构,丰富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高校体育课程互联网辅助教学模式有利于适应大学生互联网行为习惯,创新学习形式、形成新颖刺激;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对线下体育课冲击的问题。能促进户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指导大学体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